標籤:

【譯稿】如果可以長生不死,你會選擇永生嗎?

前言:一年前兼職實習期翻譯的稿子,今天才想起來整理,今天先更第一篇吧。

文章已經發在網易新聞上,當然翻譯不當的地方也多謝破殼翻譯組校對人員的修改。

在此整理僅為記錄自己走過的每一步,禁止轉載。

永生這個詞已經日漸世俗化了。它不再是諸神和天使的專屬領域,如今已經成為哲學家、科學家及矽谷專家們關注的嚴肅投資議題,兼具知識與經濟價值。比起簡單的死去,已經有數百人選擇了「被冷凍」,他們等待著科學進步的那一天,可以帶給他們重生的機會。但如果我們把死亡作為一個問題嚴肅討論,那麼這種高度投機化的「解決方案」又將會帶來怎樣的倫理爭議呢?

當然,我們目前還未獲取實現人類永生之法的奧秘,甚至也不確定將來能否實現。但迄今為止,有兩種科學假想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與關註:復生技術和意識上傳。

如同一汪象徵未來的青春之泉,復生技術承諾在細胞層面消除與扭轉衰老帶來的損傷。以奧布里·德·格里為代表的一些老年病學家就宣稱:我們可以通過定期更換和修復細胞來避開變老這種疾病。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每隔幾年,你就得去趟康複診所。醫生不僅會清除感染、癌變或其他不健康的細胞,而且還能誘導健康的細胞更有效地再生並清除積累的廢物。

這種深層的護理能讓你的身體發生「時光逆轉」的效果,讓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年輕。不過,你仍可能會因急性創傷死亡,也就是說像以前一樣,不論是否是意外,受傷或中毒一樣可以使你喪命。

復生技術似乎是一個風險相當低的解決方案,因為其本質上是延展和提高了身體照看自身的內部機能。但如果想獲得真正的肉體上的永生,那麼你必須有極度安全的生活。你需要避免任何受傷的風險,勢必你將成為史上最焦慮、最小心謹慎的那撥人之一。

另外一個假設是意識上傳,即你的大腦經數碼掃描並被複制到電腦上。這種方法的預設前提是:人類的意識知覺類似於在某種有機體硬碟上運行的軟體——而存儲於大腦運作部位中的信息總和是你之所以是「你」的核心。因此,基於這個原理,將自我遷移至另一個物理基質或平台上是可行的。目前這種說法仍極具爭議。然而,讓我們先撇開「你」到底存之於何處的問題,暫且認為將來的某一天我們能以數字的形式複製大腦。

不同於復生技術,意識上傳真的可以提供某種接近於真正永生的東西。就像我們在外置硬碟和雲存儲上備份文件一樣,你上傳的意識可以被拷貝無數次並且備份到安全位置,這樣任何自然或人為的災害都無法摧毀你所有的備份。

儘管有這個優點,但意識上傳也面臨著一些道德困境。一些哲學家,如大衛·查爾默斯,認為有這樣一種可能性:你所上傳的自己雖然在功能上與之前無差,但失去了所有對於世界的知覺體驗。這樣的你與其說是一個人,倒不如說與殭屍無異,更何談真正意義上的「你」。也有一些哲學家,如丹尼爾·丹尼特,認為這不是個問題。既然大腦過程與內容都是可還原的,那麼不管在什麼基質上運行,一個功能相同的副本就不可能產生除了「你」以外的任何東西。

此外,對於意識轉移,我們也無法預測實際上傳的意識到底是怎樣的。轉移之後,你會不會出現短暫性的休眠,或是出現著其他併發症狀?如果整個過程(其中包括你的存在將以數字化形式體現)與之前以生物體存在時有著質的差別,是否會讓你陷入極度恐慌的狀態,甚至出現緊張性精神分裂呢?如果這樣的話,要是你既無法與外界溝通,也無法關閉你自己,又該怎麼辦呢?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你的永生更像是個詛咒,而不是祝福了。死亡也許並沒有那麼糟糕,但不幸的是我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面對死亡了。

另外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你所上傳的意識副本與原版同時運行。對此,哲學界有一個十分流行的觀點,即你存在的根本源自於你的獨一無二——這意味著你身份的分裂就等同

於「你」的死亡。也就是說:如果你分裂為「你1」和「你2」,那麼「你」將不復存在,從各個層面來說都已經「死了」。但有些思想家,如已故的德里克·帕菲特認為,雖然「你」可能無法在身份分裂後存活下來,但只要每一個新的「你」與原始的、最初的那個「你」有完整的連接,那麼這就和普通的生存是一樣的。

以上所說的兩種假想,在道德倫理層面上而言,哪一種更讓人擔憂呢?在我們看來,「純粹的」復生技術相對來說是個更為保險的選擇。的確,對於全人類來說,戰勝死亡可能會大大加劇現有的人口過剩和不平等問題——但這些問題起碼是我們已經非常熟悉的了。例如,我們十分肯定,復生技術將會拉大貧富差距,並且最終迫使我們不得不對資源利用的方式作出根本性的調整,以及考慮是否限制人口增長率等一系列問題。

另一方面,意識上傳會帶來許多全新的、陌生的倫理問題。上傳的意識可能建構了全新的道德責任範圍,我們通常認為認知能力和一個道德主體的道德地位相關(這也是為什麼相比蚊子,我們會賦予人類更高的道德地位的一個原因)。不過,在意識的認知能力可以被更快的電腦增強,並且可以以光速相互交流的情況下,這會使其比最聰明的人類還聰明,使得我們難以對其進行掌控。

正如經濟學家羅賓?漢森在他2016年出版的圖書《埃姆時代》(The Age of Em)中所言,我們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方法來規範新舊領域之間的互動——即在人類和上傳的大腦之間,以及所上傳大腦之間的互動。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數字系統驚人的發展速度,我們幾乎沒有時間來決定如何施行哪怕是最低限度的規定。

就我們個人而言,選擇永生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假設你進入了一個意識上傳與復生技術都成為現實的未來,而這時你的決定其實主要取決於自己能承擔多大的風險,能夠承擔何種風險。復生技術似乎是人們最常見的選擇,儘管它迫使你需要對自己脆弱的身體提供更多的保護。意識上傳能夠讓你的意識至少在形式上更加難以被摧毀,但在被複制了多次之後,你能否獲得實質意義上的存在就不清楚了。

與復生技術帶來的問題相比,這是一個風險完全未知的世界,並且要糟糕得多。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能讓人類從死亡問題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如果真的變成一道選擇題,很多人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生存比危機來得更重要。


作者|Francesca Minerva

原標題:What are the ethical consequences of immortality technology?

文章來源:What are the ethical consequences of immortality technology? – Francesca Minerva & Adrian Rorheim | Aeon Ideas


推薦閱讀:

0907翻譯:致女兒的信(蘇霍姆林斯基)
【雙語】外交部回應賓士公司致歉:知錯就改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翻譯公社【翻譯群】招新啦~ 4月群限50人
專業展會翻譯:如何選擇展會翻譯公司

TAG:英語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