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6歲:一部電影,兩首歌,十幾本書
我周圍的朋友,大多數都到了而立之年,結了婚,有了小孩,閑時出國散散心,日子悠長而安穩。只有偶爾一起吃飯聊天時,才能感覺到各自平靜生活下的壓力和無奈,因為到了這個年紀,別人不再看你能做什麼,是看你有什麼,而當你很想改變什麼的時候,卻又發現自己被束縛的無力改變什麼。
去年看了《無問西東》,裡面講了不同時空下幾代人的生活,從中傳遞出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和對內心秩序的堅守。我看到陳鵬和王敏佳因為流言而天涯相隔的愛情,看到張果果在道德和金錢間的掙扎困頓,也看到溫和如水的沈光耀,在戰死空中時的捨棄和果決,我討厭其中誇大的狗血劇情,但喜歡裡面平靜流露出的稚拙的堅守和熱血。我想起很小的時候,我媽問我的理想是什麼,我流著鼻涕說想做詩人,後來上了小學,我拿著自然課上發的三稜鏡和電閥門,立志要做科學家,再後來家裡買了電腦,我鼓搗著x-scan和流光,幻想著自己是一名正義的黑客,而這些理想到了大學時期,已經具體成了可以計量的工資和獎金。有人告訴我,理想會慢慢具象為現實的柴米油鹽,這很正常,但我覺得,是現實中輕浮的利益關係,讓我們恥於談論理想和道德,忘了那些身而為人更應該沉澱的嚴肅和厚重的價值。
前段時間被一首歌洗腦,「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這很符合我的認知,我相信環境和經歷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經歷不同,價值觀自然也不盡相同。而後我在《中國有嘻哈》里聽到了HotDog的《差不多先生》,「差不多的孤,差不多的獨,差不多的煩惱,差不多的反覆」,這也能引起我的共鳴,因為這正是我和朋友在經歷的,頂著差不多的壓力,做著差不多的事情。所以,總覺得我們不一樣的我們,是真的不一樣,還是差不多一樣?我覺得,意識上我們接近於前者,而生活中我們更接近後者,因為思想無邊界,但現實有規則。
我們從小便被教導要守規矩,晚上九點睡覺、回答問題要舉手、公交車上要給老人讓座,這類教育的過程太持久,成效太卓越,以至於現在的我們已經能很熟練的去接受那些新的規則,甚至不會多嘴問一句為什麼。泰戈爾說,「有勇氣在自己生活中嘗試解決人生新問題的人,正是那些使社會臻於偉大的人!那些僅僅循規蹈矩過活的人,並不是在使社會進步,只是在使社會得以維持下去」。誠然,法律、道德、企業規章等,我們在強者制定的規則框架下,中規中矩的工作生活,體現自我價值的方式是為他人創造價值,這是客觀上很可悲,主觀上我們不願承認的事情。我傾向於相信規則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共性的問題,但我們必須明確它的目的是什麼,邊界在哪裡,逾越的後果如何,否則就只能迷失在規則框架里,失去了利用它去謀取更好生存境況的可能。
剛提到思想無邊界,這不準確,思想的邊界取決於對世界的認知,而認知世界並不是真的需要去走走看看,讀書就是最高效的方式。我一開始看書是為了做區隔,在同事都在煲劇玩遊戲的時候,我選擇了一個更有「格調」的方式來打發時間,而看多了之後才發現,讀書不會讓你區隔於外界,反而讓你更能接納這個世界的不同,它教會人思考,思考讓人有主見,主見讓我們在意見跟眾人不同時,也不會惴惴不安。
嗯,二十七了,還有三年就到而立之年,那時要真正的去承擔家庭的責任,我很惶恐,但慶幸的是,我想我知道應該要做些什麼。生活有很多的可能,多思考,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出路。
推薦閱讀:
※孤獨的歲月里還好有夢想陪伴
※今天2月10日, 這五句話,你花多錢也買不到!
※親身體驗車展和4S店買車哪個實在!
※決裂的友情,為何禁不起考驗?
※剛來到大城市迷茫的你,最苦的日子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