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只熱了兩天的「大數據殺熟」
近期聽到有滴滴和攜程網進行「大數據殺熟」的一些言論和憑據出現在網路報端等輿論的一線,大眾對於這種生活中誰遇到都會蒙上心理陰影的商業策略口誅筆伐。關於上述公司是否將「大數據挖掘分析「這種互聯網比較高端的手段應用到如此卑劣的「殺熟」行徑,真相我們不得而知,而且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整個事件的進程彷彿一個巨大的輿論漩渦,即使旁觀者也會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不免也被捲入到輿論中來,最終得到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就認同的那個肯定的結果。而且大家能看到的是,所有事件就彷彿絕大部分的熱搜頭條事件一樣曇花一現,還未得出事件的結論,整個事件就不了了之了,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關於殺熟,我們作為普通大眾的生活中早已經沒那麼陌生。就拿我來說,經常性的我的老母親就會因為家裡添置的新沙發而抱怨是當初三姨的推薦菜買的,結果不僅比隔壁家的傢具城相同款式的傢具貴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價錢,同時質量也完全不行;要不就是家裡衛生間和廚房的吊頂托著二舅媽找人做的,結果偷工減料質量完全不合格。每每聽到這些日常抱怨的言論,我都會隱約的有些小小地幸災樂禍,雖然我深知我媽比較沒有主見,做什麼事之前都希望聽取別人的意見,但在家裡,她的「權威」總是最高的,我和我爸的意見沒有辦法讓她能聽的進去。這種情況面對親戚朋友的時候就完全反轉過來,她總是會受到自己的朋友的意見的影響而去做出一些決定,最後的情況也總是清一色的被坑被宰被「殺熟」,她也只能沖我們抱怨一下,然後就啞巴吃黃連不了了之了。
事情過去之後,我會靜下來稍微思考一下,為什麼我母親所代表的普通大眾會被「殺熟」?首先,「殺熟」就是商家利用關係熟絡的老顧客的心裡防備比較低,從而在老顧客身上攫取更多利潤的一種商業行為。而「殺熟」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顧客心理防備比較低,以為商家會看在經常交易的老顧客的情面上少賺取一些利潤,但實際上商家行為卻與這種心理完全的背道而馳了。「殺熟」得以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防備心理低,防備心理低又是由自我獨立判斷力較差或者比較選擇行為比較盲從引起的。容易輕信熟悉的人而導致的盲目聽從才是「殺熟」得以成立的原因。而對於我們中國式的這種人情社會,「走後門」似乎隱隱成了一種另類的「潮流」,恨不得感冒去抓個要都要托關係去抓個葯才更有「成就感」一樣,有了這種「托關係走後門」現象的普及才給予商家「殺熟」行為以滋養的「溫床」。從這個方面來講,「殺熟」可以算是人情社會的關係模式下必然會滋生的一種畸形產物。
其次,殺熟得以泛濫就是因為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同時用戶獲取成本比較低廉。試想,本來商家通過正常渠道售出一件商品或服務需要通過推薦介紹、貨比三家、突出自己的優點同時合理的打壓競爭對手等手段才能讓顧客購買。可想而知,這期間付出的時間、人力成本都在攤薄最終的商品利潤。而只要是通過XXX介紹過來的客戶,僅此一點,上述正常銷售過程中的時間、人力成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削減,商家的利潤比平時正常渠道下同樣售價的商品就會更高一些,按照逐利的商業本質來講,商家理應提供更好的服務來維護、擴展這種「關係渠道」,但實際上不少商家會「殺熟」就是因為這種「關係戶」獲得的太方便,不免讓商家會產生從中榨取更多利潤的畸形想法。做一次兩次未被察覺之後,這種行徑自然會讓商家更加「上癮」。即使長久來看,一旦被發現肯定會使商家的品牌地位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驟降,甚至損失一大批忠實客戶也未能阻止商家的「短視」行為,這也是「逐利」本質的商業邏輯最終無法避免的。「大數據殺熟」即使存在也一定是因為用戶甚至用戶隱私獲取的成本比較低廉在互聯網商業模式下應運而生的。
「殺熟」是一種大眾所不齒的行徑,為什麼最終只能有兩三天的熱度就不了了之了呢?從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我們對「殺熟」已經司空見慣了,雖然我們能一時間去抨擊這種行為的商家如何的損害我們身為消費者的基本利益,但是最終我們對於這種頑固的社會毒瘤只能展現我們妥協和無奈的一面。只因為毒瘤寄生在我們人情關係的社會模式的劣根性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而輿論並不能對它產生有效的遏制效果,所以除了發泄一下不爽的情緒和抱怨一下,我們面對「殺熟」能做的事情也沒有什麼!所以兩三天,對於「殺熟」的口誅筆伐的熱點事件也就偃旗息鼓了。
說了這麼多,關於「殺熟」和大數據殺熟我們作為普通消費大眾中的一員該如何避免?在我看來,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一定很重要。我們在消費的過程中合理的聽取他人尤其是關係親近者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經過我們自己的思考判斷做出最終決定。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心裡一定清楚即使是物美價廉的東西也未必是適合我們自己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維持無必要的「面子」而盲目聽從親近的人的意見,這樣,我們也能迴避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殺熟」陷阱。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商家不應只專註於眼前的利益,更多思考長遠利益,避免「短視」的想法,要知道,殺熟一時爽,被發現以後最終損害的一定是商家自己的利益,千萬不要抱有自己做得好,絕對不會被發現的僥倖心理。 何時「殺熟」行為得以有效遏制,對於我們的社會和商業來說都無疑是一種更好的進步。最後,希望這種損人不利己的畸形的商業產物慢慢淡出我們的生活中。
上述僅僅個人的一點思考,歡迎質疑和討論,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你怎樣看待七月與安生的友誼?
※【分析】如何評價近日對馬蓉及其閨蜜的各種攻擊?
※如何快速地提高社交溝通能力?
※有哪些很實用的搭訕技巧?
※職場新人如何正確地處理工作與生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