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媽媽教孩子洗碗,卻造就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今天,我們來說兩個教孩子洗碗的故事。看似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這兩位媽媽在這件事情上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處理方式,造就了兩個孩子人生的差距。
同在一個小區的小方和小華,今年10歲了,在一個班上上學,也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她們的媽媽也互相認識。暑假到了,老師給孩子布置的家庭生活作業就是學會一項家務活——幫爸爸媽媽洗碗,本來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教了一個星期後,我們來看兩個媽媽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孩子的吧:
小方媽媽:小方做事馬馬虎虎,沒有耐心,碗洗得也不算乾淨,能應付交差就行。
小華媽媽:小華很愛洗碗,碗也洗得很乾凈,超出大人的想像,我很滿意。
洗碗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為什麼兩個媽媽卻交出完全不同的一份答卷呢?我們來看看她們是怎麼教孩子的,也許就能知道原因所在了。
小方:永遠也洗不幹凈的碗
在收到學校的暑期任務後,小方的媽媽就把這件事當作硬性指標來完成。
這天吃飯前,媽媽就對小方說:「今天吃完飯,哪都不許去,把碗洗乾淨了再玩,這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聽到沒有?」小方有些不情願,癟癟嘴,哭喪著臉說:「我不會洗碗呀!「見媽媽瞪了他一眼,他就不敢吭聲了,賭氣似的把飯兩口就扒完了。
吃完飯,在媽媽的監督下,小方收拾了碗筷進了廚房。結果第一次洗碗,小方搞的一團糟,還打碎了兩個盤子,氣得媽媽連連罵他「笨蛋「!自己收拾了殘局。
第二天,還沒等媽媽開口,小方就開始推辭表示他不想洗碗,他洗不幹凈。結果還是被媽媽強迫進了廚房,說一定要教會他。
接下來的這幾天,小方的日子可不好過,在哭哭啼啼中,總算能把碗筷馬馬虎虎洗乾淨了。整個暑假,一提到洗碗做家務,小方就特別排斥,總是能偷懶就偷懶,從來沒有認認真真、完完整整地做好過。
小華:乾淨的碗筷和收拾整齊的廚房
同樣是收到學校的暑期任務後,這天吃飯前,媽媽讓小華先進到廚房裡幫幫忙。他幫忙摘了豇豆,媽媽就放他出去跟小朋友玩去了。
晚飯後,媽媽笑眯眯地跟他說:「我工作已經做完了,飯你們也吃得很開心,剩下的工作就交給你啦!」第一天,小華在爸爸的幫助下莫名其妙地進了廚房,然後自由發揮把碗洗了,洗完的碗就隨意擺放在水池邊,媽媽並沒有說什麼。
第二天、第三天還是這樣,他把媽媽「交給他了」的碗給洗了,除了碗,其他的都沒管。媽媽也什麼都沒說,還表揚了他碗洗得不錯。
第四天,媽媽還沒開口交代「任務」呢,小華就已經開始主動收拾碗筷去了廚房。過了一會兒,媽媽也進了廚房,跟他說「兒子,我來教你哦,洗碗其實除了碗筷以外,還有灶台呀,水池呀,還有地面,都得掃一掃……」媽媽邊說,邊把灶台擦乾淨、地面也掃好了。
不到一個星期,小華已經不排斥洗碗,並且廚房也能清理得很乾凈、很整潔了,他覺得一點都不難,甚至還有小小的成就感。
不同的教育方法,天差地別的結果
同樣是洗碗這件事情,小方和小華的媽媽教育方法,和遇事後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當然結果教出來的效果就天差地別。
小方的媽媽方式就是:強迫、威脅、沒耐心、孩子干不好就自己干。
而小華媽媽不同,她是:引導、鼓勵、適當的提出意見。
孩子天生是有上進心和好奇心的,他們更多時候,是想自己去做得更好、自己去學習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
如果孩子在探尋、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在一旁不停地干擾、強行的指正,再時不時來些言語上的奚落和攻擊,孩子就會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感到彷徨、猶豫、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那麼,即使再簡單的事情,可能也會被他們搞砸了。
教育在於細節、在於潤物細無聲
1、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信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
小華的媽媽在這些細節上就做得很好,讓孩子很容易接受:
- 小華的媽媽沒有強迫孩子,而是規定了界限和分工,讓孩子知道我負責了做飯,那洗碗是你的義務。
- 雖然小華不是很樂意,但他還是去做了。媽媽也沒在一旁教他、監督他,而是讓他自己去嘗試。
- 第一次洗碗,雖然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媽媽並沒有批評小華,而是鼓勵他,引導他繼續做,保護了孩子對洗碗這件事情的耐心。
- 在洗了幾天碗之後,媽媽巧妙地提高要求,告訴小華除了碗要洗乾淨外,其實還包括打掃廚房等。並且跟著小華一起做了一部分突然增多的工作,起到了榜樣作用,也展示了如何來收拾廚房的方法。
2、 別在孩子反感的時候強迫他做事、或者給建議
每個人都討厭別人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特別是孩子,如果一旦什麼事情做不好,很容易就對這件事情失去信心,也不樂意再去做了。
- 小方在第一次媽媽提出讓他洗碗的要求時,就表達了自己不願意的心情,他沒有做過,不會做,害怕做不好。而媽媽二話沒說,強迫他去洗碗。
- 本來就帶著不願意做的心態進了廚房的小方,打破了兩個盤子,媽媽立馬就進行批評教育,說他是「笨蛋「,言語間儘是不耐煩。
- 在哭哭啼啼中,小方堅持了幾天,但這種心理狀態下,怎麼能把事情做好呢?
其實,孩子的心理其實和大人一樣。對未知的事情,其實是充滿恐懼的,而且他們可能也想不通,我為什麼要洗碗?洗碗做家務不是大人應該做的事情嗎?如果他對這件事情產生了疑問和厭煩的心態,如何心甘情願地堅持去做?連堅持做都不願意的時候,又怎麼會做得更好呢?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鼓勵他們去發現學習的樂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鼓勵他們去發現學習的樂趣。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被別人用激烈的言語去強迫自己做一件事情。
對孩子教育問題上也是一樣,如果做父母的不顧孩子感受,強迫孩子學習,那麼得到的教育效果甚微。如果能尊重孩子,多鼓勵,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那麼再辛苦都能做下去,再困難,都願意去花時間。這不就是我們想讓他們有的毅力、踏實與聰明嗎?
兩個孩子後續的發展其實我們從兩位媽媽身上也能窺探一二:小方在強迫、質疑、批評的環境下,對學習沒有信心更沒有耐心,步入初中後,成績也急轉直下,最後考了一所很普通的職業高中。而小華則一路勢如破竹,高分考入了某省重點中學,更被一所全國知名大學提前保送錄取。
這兩個簡單的洗碗的故事,希望對家長能有所啟發!
推薦閱讀:
※恭喜你!夏天來臨前看到黃磊胡可給自家孩子準備的驅蚊水
※春節是培養孩子「金錢觀」的最佳時期,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洗尿布也有小絕招,乾淨又省事,誰用誰知道!
※如何破解重組家庭的教育難題?
※讓寶寶愛上吃粥的秘密…花式做粥大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