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父母,莫不如沉默——《弟子規》啟示

//簡述:國學文化博大精深,然古文恣意揚灑,篇幅冗長,不利於碎片化時間吸收消化。立志於提煉經典綱要,以供普世之用。此為第二篇《弟子規》//

今日讀《弟子規》,有個小插曲浮現在腦海。

一日,母親在一旁數落奶奶,

「抱個洋娃娃,人家都知道你有毛病的,不抱還看不出來,把你當正常人#¥%……&」

母親一邊咧嘴笑一邊放開嗓門,聲音敞亮,恨不得整條街上的鄰里都能知道這個能幹聰明的媳婦兒。

奶奶身患老年痴呆多年,大部分時間不辨人事,只是獃獃地坐著,抱著手裡的娃娃,目光痴痴地望向遠方……有人搭訕,她也會撩撥幾句,只是彼此各說各的,應付罷了。

母親說得high,餘光撇向我。知母如我,她不是個惡媳婦,心眼不壞,只是性格如此,直爽大咧,口無遮攔,不分場合。喜歡她的人,欣賞她的直爽,討厭她的人,說她不知分寸禮數。只是多年如此,你讓一個六旬老人再去改變嗎?

奶奶大小便失禁,她會去收拾,嘴上叨叨,

奶奶能吃的菜,她會夾給她,嘴上叨叨,

奶奶無理髮脾氣,她會當真,理論對錯,嘴上叨叨,……

也許母親只是需要一個生活發泄的出口,嘴上叨叨,是她泄壓的方式吧,儘管並無惡意。

但我從心底無法接受這種不尊重長輩的行為,於是,我面無表情,望望她,欲言又止……就這麼幾分鐘過去了,母親停止了,她的臉上似乎露出些許尷尬,亦或是愧疚。

我想,她或許意識到了吧~比起我們在父母面前擺事實講道理,也許沉默是一種最體面的規勸方式吧,至少保住了他們的尊嚴。

《弟子規》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大意是,一次勸諫不行,趁父母開心的時候再勸,甚至是痛哭流涕地勸,哪怕被打被罵也無怨無悔。這類直言執著的方式,在傳統社會背景上也許有效,但放在當今背景我覺得可以更靈活更變通地去應用,這也是我看待整篇《弟子規》的態度。

孝<家>

[摘要] <入則孝>…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則弟>…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注釋] <入則孝>…父母的教誨,都應該恭敬地聽取;父母的責備,都必須心甘情願的接受;<出則弟>…對待各伯父舅父,都應該如同尊重父親一樣;對待各表兄堂兄,都應該如同尊重兄長一般。

[點評] <入則孝>、<出則弟>通篇描述,我們應該如何與家人相處,尤其側重父母、兄弟等近親,重點在『家』這個範疇,與《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相符,『家』在『國』先,如果跟家人相處不好,治理不好小家,何談治理國家。

謹、信<友>

[摘要] <謹>…入虛室,如有人;<信>…凡出言,信為先。

[注釋] <謹>…走進空房間,也要像主人在家那樣謹慎;<信>…開口說話一定要有信用。

[點評]提到『謹』,不免想到『慎』。《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皆有異曲同工之妙。言而有信,更不必多說。

<謹>、<信>篇側重於人離開家進入社會,與形形色色的友人打交道,需要注意的為人處事準則。

愛、仁<眾>

[摘要] <愛>…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仁>…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注釋] <愛>…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相互關愛,互幫互助,因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仁>…我們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人,會有很多害處,品德惡劣的人就會接近你,我們言行舉止不知不覺受他們的影響,壞事也會接踵而來。

[點評]《弟子規》從『家裡的愛』、到『友人的愛』,最後到這裡,升華到『大愛』,愛眾生,有愛就會有仁,只是愛需要加以分辨,所謂近墨者黑,我們需要愛,值得我們愛的人,需要我們愛的人,而不可親小人,為虎作倀。

學習<時空>

[摘要] <餘力學文>…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注釋] <餘力學文>…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愛、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

[點評] 通篇一路升華到『大愛』,為什麼筆鋒一轉談『學習』。我們都知道古人堅持終身學習,以『成聖』作為人生使命。那麼一旦達到『大愛』,已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空間範圍,若有什麼更高級階段,那麼超越時空範圍,莫屬於『成聖』,而這離不開學習。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這不是某一天達到就行了,而是日日時時,那麼學習終將伴隨一生。

《弟子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儘管如此,其為人處事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啻為一個不錯的啟蒙教育理念,如果新一代學子都能讀透且行,必將受益一生。

也朴

2018/3/29

*文章注釋來源《王剛新解弟子規》


推薦閱讀:

電視掛牆高度多少合適?
你們認為邊伯賢和王俊凱誰唱歌好聽?
制香過程探秘
一個合格的衛生間要具備哪些因素?

TAG:閱讀 | 教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