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史】什麼是「藝術」?(二)

「現代藝術」中「現代」/「摩登」的真正起源

上篇講到「藝術」的定義的第一次革新,這篇接著上一篇的時間線來談一談在西方藝術中真正「現代」的起源。【小感:上篇文章提到美國與歐洲語境下談論藝術史是有一定區別的,我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在美國聽教授講「現代藝術」是站在一定距離之外,遠遠地看著歐洲發生的一切;在歐洲聽義大利教授講「現代藝術」,可以感受到教授是在講述身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是有溫度的、親切的。】

歐洲社會大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

人們對「現實」的認知產生了改變。

歐洲藝術界大背景:

自19世紀後半葉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藝術的中心都在巴黎。延續上一篇的時間線繼續:當時的藝術系統完全被學院(法語Beaux-Arts,Academy,義大利語Academia)所統治和引導。école des Beaux-Arts(藝術學院,School of Fine Arts,義大利語Scuola di Belle Arti)是最有影響力的機構。被沙龍肯定的作品才是公認的好作品。


倔強+特立獨行:「拋棄」學院,自立門戶——「藝術」定義發生再革新

1855年,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 Courbet)的作品被沙龍拒絕在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Exposition Universelle)展出。同一時期,當時許多學生也對於學院產生了很多不滿的情緒。1860年,在作家好友朱爾斯·卡斯塔尼(Jules Castagnary)的鼓勵下,庫爾貝在巴黎建立了面對年輕藝術家開放的畫室。畫室開張後庫爾貝於次年聖誕節寫了一封給年輕藝術家的信("Letter to Young Artists")。信中明確了自己對學院的看法和對於什麼是「繪畫」的看法:

  • 對學院表態

這間畫室是提供給年輕藝術家使他們可以完全自由自主地繼續藝術學習。

「在我看來:每位藝術家都應該是自己的主人。」

"To my mind: every artist must be his own master."

「可以沒有學校:可以僅有藝術家。」

"There can be no schools: there can only be painters."

  • 對繪畫藝術的見解

「對我來說藝術和天賦只能是藝術家對於他所處時代的精神的個人理解與描繪。」

"I should add that art, or talent, to my mind, can be nothing other than the application of each individual artists own personal faculties to the ideas and themes of the times in which he lives."

「我還認為繪畫是一種非常實在的藝術形式,它只可以包括對真實的、可以觸及的事物的描繪。」

"I also hold that painting is a quite concrete art, and can consist of nothing b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 tangible things."

Gustav Courbet, The Stone Breakers, 1849, Oil on canvas, 170 x 240 cm. Destroyed During WWII.

這幅「The Stone Breakers」作為庫爾貝的代表作之一就刻畫了現實生活中農民生活(工人農民階級)的疾苦,藝術家對於顏料和線條的控制也都是為了更佳真實的表現出現實的殘酷。這樣現實主義(Realism)色彩濃重、集中表現工農階級人民生活狀態的主題此前幾乎沒有出現在畫布上過。

「現實」與「真實」作為中心理念的現實主義繪畫標誌著藝術「現代性」(modernity)、「摩登」的誕生。從此以後的藝術都被歸結於「現代藝術」(modern art)的範疇。

而下一輪革新緊接著趕來

自從工人階級被搬上了畫布之後,處於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就變成了這一潮流中藝術家作品裡流行的主題。當大家對於這樣題材的繪畫快要習以為常的時候,1863年,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的一幅《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英文名Luncheon on the Grass)繼庫爾貝的特立獨行之後又一次引起了藝術界的震蕩。

édouard Manet,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1863, Oil on canvas, 208 x 264.5 cm. Musée dOrsay , Paris.

這幅畫也被沙龍拒絕展出,從畫面內容就可以知道原因:光天白日之下的草坪上坐著一位全身赤裸的女性,很可能是一位高級妓女(courtesan),而且直勾勾、沒有任何羞恥地看著你。不僅如此,馬奈居然如此誠實地將她和兩位中產階級男士放在了一起,講出了大家都了解但從不放在檯面討論的現實。

édouard Manet, Olympia, 1863, Oil on Canvas, 130.5 x 190 cm. Musée dOrsay, Paris.

Titian, Venus of Urbino, 1534, Oil on Canvas, 119 x 165 cm. Uffizi Gallery, Florence

同年還有《奧林匹亞》,它更加震驚了藝術圈。但是「一位高級妓女面無愧色、舒舒服服靠在床上看著你」這樣的內容並非真正令人震驚的原因。馬奈將文藝復興時期大師提香(Titian)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 義大利語"Venere di Urbino")作為原型創作了《奧林匹亞》作品,用一位妓女代替了提香筆下的古希臘女神維納斯才是真正挑戰人們對「什麼是能被放入畫作中討論的主題」的原有認知

  • 小結

繪畫從主要作為表達浪漫主義情緒的映射轉變成為了真實再現藝術家所處時代現實生活

現實主義開始後,藝術家們又緊接著開始擴展繪畫內容的邊界、挑戰人們對於「繪畫主題」的固有認知。不曾被公開討論的那部分社會被公然展示了。

作者:呂斐然

--

參考資料:

課堂筆記,「Modern Movement in Italian Art」 NYU Florence, 致謝Caterina Toschi教授

Gustave Courbet, 「Letter to Young Artists」 (letter December 25, 1861), Art in Theory 1815-190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eds. Charles Harrison, Paul Wood and Jason Gaig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8), 402-404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其他平台

微信公眾號:吾畫肉ArtInSitu

weixin.qq.com/r/4ThPV1z (二維碼自動識別)

聯繫我們

farrah.lyu@gmail.com

yilinglindaw@gmail.com


推薦閱讀:

Peter Doig:Déjà vu
清華藝術史綱要(7):走向現代
柳宗悅|若是沒有器物之美,世界將是一片荒蕪,殺心四起
16-薩爾瓦多·達利-努什·艾呂雅
燕國瓦當, 最後的饕餮藝術盛宴

TAG:藝術 | 現代藝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