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科普寫作的看法以及一些說明

鑒於知乎 (專欄) 對傳播渠道的一系列限制 (如很多情況下必須使用知乎客戶端), 知乎上科普環境的持續惡化, 以及最近發生的一些事件. 我會同步更新一個博客, 除了以後寫的文章, 還會包括修訂後的部分現有的文章和回答, 但很可能不會更新知乎上現有的版本.

如果你還在使用任何形式的 RSS 閱讀器的話 (如果還沒用的話, 我推薦Reeder), 那麼歡迎你添加一個新的訂閱 :)


多說幾句關於寫科普的事情.

我開始在知乎上寫東西也就三四年前. 知乎是個能讓很多人各取所需的地方:

  • 如果你想看段子, 那麼你可以看到很多段子.
  • 如果你想找同行, 那麼你可以寫一點稍微帶點專業門檻的回答, 時間久了, 你就能認識不少同行.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 這幾年我在知乎上認識了很多朋友, 我應該感謝知乎. 另一方面, 科普寫作這事顯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何況把自己一知半解的東西說清楚本來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這麼說來知乎確實是個不錯的地方, 如果你不是來天天盯著 X 學和 X 式提問的話.

我多次表示過對知乎科普環境的不滿, 但是現在看來想自娛自樂都未必做得到了:

  • 知乎推新的作者不是問題, 但是某些回答什麼專業背景沒有上來查點資料擺開架子胡說八道就編輯推薦也太不合適了.
  • 很多問題被翻來覆去的問, 知乎搜索功能不好用也不是重複提問的理由吧?

雖說我一貫認為那些老派的老師們非自己做的東西不講根本不可取, 本來就應該講點自己半生不熟但是認真讀過的東西, 畢竟學問哪有越做越窄的道理; 然而沒寫幾行就幾個概念錯誤也不是什麼好習慣吧?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 即使對於某些受過一定學術訓練的人, 其民科言論的形式仍然很豐富:

  • 在不知道前因後果的情況下, 質疑被主流學術界承認二三十年的工作. 比如我曾經在某個科普公眾號看到對某高校數學教授對 Shor 演算法的正確性的質疑的回應, 還謂之「爭鳴」——我是真看不出來有什麼"鳴"可爭. 不然各高校門外日常質疑狹義相對論正確性的那些人, 是不是應該要求一下同等待遇?
  • 再有就是一些人讀過一些非技術科普, 然後再讀幾篇 paper 望文生義一番, 概念全靠腦補. 共同特點是以為自己知道的東西, 比自己知道的東西多得多: 你跟他說定義和定理, 他就給你講"哲學"; 你讓他區分一下他腦補的定義, 他就說你咬文嚼字. 我想對什麼領域知之甚少對於所有人很常見, 但是如此沒有科學精神實在是不應該.

於是呢, 選擇之一是徹底迎合讀者寫爆款文. 如果你想花式變現的話, 是個思路, 不過不如直接開 Live 套現. 既然我也不是生活所迫, 也沒興趣牟利, 自是犯不著如此. 我很奇怪為什麼知乎給我個八竿子剛打著的橙標, 因為這個還來了兩三次約稿, 結果次次都是沒聊幾句, 發現這編輯根本沒讀過我寫的任何東西, 也不知道這約的哪門子稿.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不負責, 有位微信公眾號的編輯說, 為了準備去年的某廠量子計算相關的大會讀了我很多回答 -- 此前我讀了讀文章, 覺得確實寫得不錯. 作為軟廣, 他們今年還翻譯了John Preskill 關於 NISQ (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 的文章-- 如果做科普/科技新聞的公眾號編輯都這樣該多好.

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我以為寫科普的時候應該:

  • 盡量寫具有一定門檻的"技術科普", 給出 intuition 是必要的, 但是使用拙劣而不精準的比喻是不必要的. 除非是少數面向公眾的科普, 但是這一類對寫作者的要求極高.
  • 目標受眾至少應該是理工科本科低年級, 想要理解全部內容則需要更多的背景 -- 然後你會發現某些自稱是專業人士的人表示看不懂你寫的東西, 即使他仍然毫無顧忌的胡亂 judge 了一番事實上依賴這些東西的理論.
  • 盡量避免使用無法證實真偽的"哲學式" (或者說"傳教"風格的) 命題, 比如"信息是物理的", "計算是物理的" -- 這一類命題如果沒有足夠的數學化的話, 那跟"親手"塑造一批民科無異, 特別是談論的話題非常宏大的時候.

好的例子, 比如不久前過世的郝柏林老先生參與寫作的《邊緣奇蹟:相變和臨界現象》; 或者是Thomas Vidick 的博客, 我想相關從業人員應該知道後者是誰. 不過不知道也不奇怪, 不妨做個小測試:

  • 如果你試圖在知乎上搜索 QMA, 你會發現近八成的 (相關的) 回答是我寫的.
  • 如果你試圖在知乎上搜索 BQP, 你會發現接近一半的回答是我寫的.

這就是我所從事的領域關於群眾基礎的現狀-- 儘管備受媒體關注的某些方向經常有人說國內如何如何落後, 但是顯然你能時不時地在知乎上讀到不同的人寫的回答, 其中不少還受過靠譜的學術訓練.

除此之外, 儘可能避免談論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特別是給出不負責任的負面評論. 不然輕則誤人子弟, 誤傷友軍; 重則觸發某些利益集團的反撲, 引來不必要的紛爭.

好像該說的都說了, 祝大家生活愉快.

推薦閱讀:

TAG:民間科學家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