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說: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權即遣肅行。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劉表的死,給所有人打了雞血。

曹操南下之時,劉表還活著。走到半路的時候,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上書投降。曹操於是拋開大隊人馬,輕騎突進,一方面是為了進擊劉備,另一方面則是務求早日接收荊州,以防亂中出錯。

不止曹操如此,劉備的動作也不慢。在得知劉琮已降之後,劉備馬上南撤——目的地是江陵,因為荊州的錢糧輜重大多囤積於此。只不過劉備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帶了十幾萬的百姓一起走,走又走不快,最終被曹操追上了。這段史實,和《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大體不差。

在當陽長坂坡,劉備遇到了另一個因為劉表之死而眼紅心熱的人:魯肅


魯肅也是來分一杯羹的。他在得知劉表已死之後,求見孫權,請命出使。

魯肅言於孫權曰:

「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魯肅在和孫權的對話中,大致說了三層意思:

  • 首 先 ,「荊州殷富,劉表新亡,二子不協。」魯肅開篇點題,指出富庶的荊州正面臨著局面的變動,且其兩個兒子不和,軍中將領各有派別。這種亂局之中,正可取利。
  • 然 後 ,魯肅提出了自己的應變之道:傳言不可信,我得去看看實際情況,才能再想對應之策。若是劉備和荊州當地勢力同心協力,那麼我們就應該和他們結盟,共同應對曹操的威脅;如果他們內部紛爭嚴重,我們反倒能動動心思,看看能占點什麼便宜。
  • 接 著 ,魯肅又具體闡述了自己的執行方案,請領導審批。他說:主公,您可以給我一個弔喪劉表的差使,這樣我就能名正言順地去荊州了。目前來看,我能做的事至少有兩件,一是可以收買劉表軍中的人,二是可以和劉備結盟,幫助劉備接收劉表在荊州的實力。如此一來,劉備肯定願意和我們合作。
  • 在談話的 最 後 ,魯肅表示:時不我待,如今情況緊急,我想馬上出發,能早一天是一天!如果去得晚了,等曹操接收了荊州,那就真的是無法可想了!

孫權當即同意了魯肅的意見。

魯肅的這番建議,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提案方式:

言簡意賅,重點明確,先提出目前的現狀與機遇,然後是我方的應對之策,最後還有具體的實施方案。魯肅遠不像我們上篇所說的王威一樣愣頭青,自以為找到了一個好點子,結果卻在領導那裡碰了一鼻子灰。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上這段記載,出自於《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孫劉聯盟的構想,最先是由魯肅提出的

但在諸葛亮的傳中,記載的卻是這是由諸葛亮首先向劉備提出的,「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並說東吳「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到底是誰先提出孫劉聯盟的呢?

陳壽在一本《三國志》里,給出了兩種說法。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認為這是由於陳壽寫書的時候,參考了兩國的史書——兩國當然都會說是自己先想出來的,而對方是被動接受的。

那事實呢?史書固然會美化己方,但事實只有一個,到底是誰先提出了孫劉聯盟?

依在下的看法是:兩種史書的記載,都對。諸葛亮和魯肅應該是各自向自己的Boss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因此雙方才會郎情妾意,一拍即合。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回頭看看當時的局勢即可瞭然。

自中平五年(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後,天下大亂。「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趁亂割據者,前後數十。而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就是二十年以後,所謂的「群雄」,大部分已消失不見。朝廷號令所施之地,在曹操的努力下,已越來越廣。

換言之,統一天下的曙光正日益顯現。而毫無疑問,有這個能力和實力的人,就是曹操。

如此背景之下,身在天下亂局之中的每一個人,自然都得考慮自己的未來。

有些人並無爭霸天下的野心,只想著能過個安生日子,這種人的歸屬,自然就是曹操。因此在當時,四方之士願意投靠曹操者,不可勝數——甚至包括了東吳的大部分文臣,正如魯肅後來和孫權說的,他們換一個地方,照樣能高官厚祿。

但有些人的想法就不同了。天下大亂,正是功業卒顯之時。這種機會,幾百年才有一次。如果不是天下大亂,那麼像劉備、孫堅這樣的人,基本上能確定是永無出頭之日的。

劉備的父祖,當過州郡里不大的官,這幾乎也就是劉備人生的天花板了。

至於孫堅,出身是縣吏,和《新白娘子傳奇》里許仙的姐夫——李公甫地位類似,一輩子也就只能在縣衙里拎著殺威棒喊「威武」。

甚至於曹操,也只能在官僚體系里堪磨,應該也能做到三公,但遠不像如今一樣,能稱孤道寡。

正是如今天下大亂,才給了他們施展才能的舞台。這種機會一旦錯過,那麼可能幾代人之內,都不一定能再見到了。

所以劉備才百折不撓的反抗曹操,即便中途曾經歸順,也不願意久居人下。而諸葛亮也是如此,跟著劉表沒前途,去找曹操出路不大,因此才願意跟著劉備賭一把。

這些人,眼目前面臨著同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籌碼正在不斷的減少。曹操已佔據了大半天下,願意和他相爭,也有能力和他相爭的人,環顧天下已經不多,只剩劉備孫權了。就像諸葛亮後來和孫權所說的那樣:「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

大家彼此的選擇,都已經越來越少。就好像你二十歲時的時候相親,能挑花眼;而如今三十大幾,能有個願意和湊合過日子的,就不錯了。

因此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才會提出和孫權結盟。而曹操一旦南下,魯肅首先想到的,也是和劉備聯合。

這幾乎已經是雙方唯一的選擇。

到這裡,我們就能明白:即便魯肅當時不來弔喪劉表,劉備在安定以後,也會派人去東吳主動示好。而東吳是否願意和劉備結盟,也並不是看劉備實力的強弱,而是取決於自身的立場如何——如果東吳願意抗曹,那麼雙方必然結盟;否則,任憑諸葛亮舌燦蓮花,也不可能說動分毫。


進入社會以後,人與人之間只有立場和利益相近,才有交往的可能。所謂意氣相投,不過是年少時才會有的認知;進入職場以後,哪還有什麼性情率真呢?

如果你在的,是一個對相互協作要求很強的項目組,那麼組員間的關係一定會親密無間;

而你若是到了一個內部相爭嚴重的辦公室,那麼零和博弈就是唯一的選項,你和同事之間,極容易格格不入。

為什麼在抱怨同事的時候,總是遠香近臭的?其實並不是真的因為別的部門的人都和藹可親,自己這裡都是些凶神惡煞。而是因為那些人和你沒有利益衝突,所以你們彼此才更容易交往。

因此,你若是想要和一個人交往,那麼最好的辦法無非是:要麼主動靠近對方的立場,要麼主動接近對方的利益,然後,你們的關係自然會越來越好。

而如果你進入了一個零和博弈的環境中,那麼和同事處理好關係的最佳辦法,則是明確權責所屬,盡量減少糾紛。

當然,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碰到一些極品的。在沒有辦法跟他們講道理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嗯,請收看下篇推送,屆時我們一起學習下「如何懟死那個碧池」。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魯肅在很多人的心中,被定型成了一個爛事無用的老好人形象。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魯肅是東吳真正的戰略大家。

魯肅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而魯肅僅靠了一番說辭,就打動了孫權。

孫權說,如今天下大亂,我思慕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功績,能尊王攘夷,復興漢室,您有什麼能幫得上我的呢?

魯肅說,這話不現實。如今曹操和當年的項羽一樣(指項羽弒義帝而自立的典故),您想做桓文也做不成的。以我看來,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與其想不現實的事,還不如割據江東,殲滅劉表,和曹操劃江而治,以圖將來。

孫權聽得心花怒放。

以今人看來,隔江而治這種套路並沒有什麼稀奇,歷史上已經有太多這樣的案例。但是,請注意,那都是在這之後。在魯肅以前,歷史中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的。

如果現在有人提出,南北可以隔黃河而治,你會怎麼想?你一定會覺得這個人腦子瓦特了!

同理,魯肅給孫權開的,就是這麼大的一個腦洞。

而魯肅的眼光還不僅於此——真正的戰略大家,不止在於能預見將來,還在於時移世易以後,能及時調整觀點和看法。

魯肅雖然跟孫權提了吞併劉表的事,但因故一直未能成行。等到曹操下江南時,事先的規劃已經很不現實。這個時候,魯肅及時調整了看法,主動提出要和劉備結盟。

這種結盟,不是實力對等的結盟,而是劉備走投無路之時的甘露。

這裡可為補充的是:

魯肅生前,一直力主孫劉聯盟,招致了多方不滿。在魯肅死後,呂蒙秉政,偷襲荊州,孫劉一度翻臉。

但後來,兩方還是恢復了盟約,直到蜀國滅亡。並不是因為兩國真的好到了如膠似漆,而是因為現實如此,蜀吳只能抱團。

戰略大家的實力就在於此:能在事情還未曾發生之時,就看到它的價值和意義。

- Review -

聽人勸,真的能吃飽飯?

不忘初心,從來就不是一句小清新

虞詡:眼光要多深遠,才稱得上是戰略家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諸葛亮的神物「木牛流馬」,是傳說還是黑科技?
「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是諸葛亮星殞之地——岐山五丈原
諸葛亮為何見一面魏延,就要殺了他?
諸葛亮為何要弄死劉備的兒子?
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TAG:三國歷史 | 諸葛亮 | 魯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