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V.S.《陰陽師》(隨筆一則)

  昨天抽空補了《妖貓傳》,一下子想到了2001年和2003年日本拍的兩部《陰陽師》。片子的底本都是夢枕貘的小說,分別是《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和《陰陽師》。兩套書的主角人設風格高度相似,講故事的方式也高度相似,但搬上熒幕之後的效果卻相去甚遠。

  人物塑造是二者第一個重要區別。《沙門空海》的主角CP是空哈法師和遣唐儒生橘逸勢,《陰陽師》的主角CP是安倍晴明和源博雅。都是一個談選高深莫測,一個一臉懵逼當綠葉,人設風格很像,兩部作品互換主角去講故事感覺也沒什麼違和感……在原著中,都有大量對塑造人物形象的描述。但在影片中,《陰陽師》里多少還是保留了一些「談玄」的人物塑造戲份,先把氣氛炒一炒,而不是單刀直入地講故事。而《妖貓傳》則幾乎把不能推動故事主線的情節都砍了,然後把能推動主線的劇情中再砍掉一些鋪墊,時間有限,情節擠一擠……於是在《陰陽師》中,我們還能看出安倍晴明和源博雅是主角,片子在圍繞他們講故事。而在《妖貓傳》中,不僅把橘逸勢刪了,給白居易加了一份捧哏的工作,而且空海白居易其實也算不上「主角」,而是旁白&串場NPC,是在故事中講故事的人。在他們講的故事裡,一堆角色的戲份都差不多。如果把空海拿掉或者換個別人來串這個場,這個片子依然成立。

  把人物塑造方面的優劣進一步放大的是:角色的知名度和演員的選擇。安倍睛明是在各種作品中反覆演繹大量演繹的角色,幾乎每年都有若干作品中要露臉幾回,算是一個自帶人設的角色,即便影片中用於塑造人物的筆墨少一點,也不會有太大問題。而且電影版中的選角也很「晴明」,「妖氣」很足。但空海的知名度就要低得多了。在《妖貓傳》中,如果徹底打破原著的束縛,換一個自帶背景的角色來串故事,可能效果會更好。但你既然要用空海,在人物刻畫上又不下功夫,就會顯得很突兀:為啥會是這麼一個人?而且讓染谷將太來演這個角色更是讓畫風朝著奇怪的方向發展了。比如空海上青樓那一段,在原著的描述中,他多次赴青樓宴飲調查,是讀不出「邪念」來的。但是在影片中,他在門口和白居易的那一組對答,彷彿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解放天性,猥瑣而偽君子式的形象躍然紙上……

  除了人物塑造方面的問題,故事的講法也是有問題的,前面也稍微提到了一點。原著中,空海是在長安城遊盪的過程中不斷觸發線索的。就像解謎遊戲一樣,你要去跟不同的NPC交談,不斷收集情報,解鎖新的支線劇情,然後推動主線的發展。比如玉蓮中蠱的情節,在原著中其實是一個出現很早的獨立事件,並且這個人物被治好之後對於後面的情節發展推動是有很大作用的。但在電影中,把這個情節插進去,只是為了給最後白龍幫楊玉環祛蠱毒做一個鋪墊。鋪墊完了就把這個角色扔一邊了……下蠱的麗香也是,之後就沒她事了。而空海更是跟柯南一樣,走到哪哪就剛好出事,啥線索的都沒有的情況下也能猜出推動劇情的線索。真可以說是,能推動劇情的情節強行往主線里插,實在插不進的地方強行讓空海開上帝視角,多處轉場硬得不能再硬了……在這一點上《陰陽師》處理得也同樣更好,儘管對於支線情節也有大幅壓縮,但是哪怕通過對白的方式把一些支線簡筆勾勒出來,對於主線的豐滿串聯也會起到幫助。真相是從重重迷糊中逐漸浮現出來的,而不是除了那個真相這故事裡完全沒有別的事了。

  我們有的時候寫文章,自己覺得洋洋洒洒,但是別人看著特別彆扭,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跳步」了:很多東西在我們腦子裡想的時候是相當流暢的,但在落筆的時候,某些思考的環節我們略過了,於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東西,出現了不連貫或者銜接生硬的情況。而《妖貓傳》正是在這方面出了問題。小說中的空海已經相當豐滿了,改編的人在熟讀了原著之後,把這種豐滿當成了理所當然。在他的頭腦中,空海在片子里做那些事情是合理的,他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事,有這樣的想法,都是合理的。空海從步驟1最終能走到步驟8,也是毫無問題的。但是不能因此省略中間的6個步驟不呈現,因為觀眾們普遍沒有這樣的背景知識。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玩過很多遊戲的開場動畫,有一個聲音在急急忙忙地把故事梗概講完。中間是怎麼發展過來的不重要,你就知道有這麼個事兒就行了,剩下的自己去遊戲里體驗就好了。所以,《妖貓傳》會出手游嗎……(THE END)

推薦閱讀:

TAG:妖貓傳電影 | 陰陽師電影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