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女傑:12位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女性獲得者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 郭曉強

責編 | 李曉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諾貝爾獎是一種最著名的國際獎項,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911人次獲得這一榮譽。然而,在近千人獲獎者中,僅有49人次為女性(居里夫人兩次獲獎,實際人數為48人),比例僅為5.5%。在自然科學獎項中這一比例更低,物理獎得主只有2人,僅占區區的1.0%(2/207);化學獎得主4人,佔比略高,為2.2%(4/178);而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有12人,比例最高,但也只有5.6%(12/214),僅僅接近均值。這些數字說明女性科學家在重大科學獎項中的比例仍然較低,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這裡不做深入討論。值此婦女節到來之際,僅對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12位偉大女性進行簡介,以表達對她們以及所有女性的崇敬之情。

一、科里夫人(Gerty Cori,1896-08-15—1957-10-26)

時間:1947年

貢獻:糖原分解過程的發現

意義:科里夫人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女科學家,與丈夫科里闡明的糖原分解過程對糖代謝及血糖穩定調節機制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夫婦二人也成為物質代謝和酶研究領域的翹楚,並先後培養出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二、耶洛夫人(Rosalyn Sussman Yalow,1921-07-19—2011-05-30)

時間:1977年

貢獻:放射免疫測定(RIA)技術的發明

意義:放射免疫測定技術充分利用抗原-抗體結合的高特異性和放射性同位素檢測的高靈敏性,將二者有機融合實現對低濃度激素的有效檢測,引發內分泌學等多個領域的一場革命。耶洛是一位無私科學家,放棄為RIA技術申請專利。

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06-16—1992-09-02)

時間:1983年

貢獻:跳躍基因的發現

意義:她的發現表明遺傳物質DNA可像「音符」一樣在染色體上跳來跳去,推翻了傳統遺傳學「DNA不可移動」的觀點。麥克林托克是一位天才的科學家,以一人之力改變了遺傳學發展軌跡,一定程度上堪比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麥克林托克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摯愛的科學事業,終身未婚。

四、蒙塔爾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1909-03-22—2012-12-30)

時間:1986年

貢獻:生長因子的發現

意義:她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研究雞胚胎神經發育並最終於五十年代發現神經生長因子,從而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蒙塔爾奇尼將科研當做終身事業,終身未婚,至今仍保持諾貝爾獎獲得者長壽記錄(103歲)。

五、埃利昂(Gertrude Belle Elion, 1918-01-23—1999-2-21)

時間:1988年

貢獻:藥物治療重要原理的發現

意義:先後開發成功抗癌藥物6-巰基嘌呤、免疫抑製劑硫唑嘌呤、痛風治療藥物別嘌呤醇、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和疊氮胸苷等數十種新葯,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有時被稱為「化療之母」。40年代由於摯愛的不幸早逝,埃利昂最終選擇了單身。

六、福爾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1942-10-20—)

時間:1995年

貢獻:早期胚胎髮育遺傳控制機制的發現

意義:1978年,她與同事以果蠅為材料,鑒定出胚胎髮育相關的多個基因,後續研究發現這些基因功能在不同物種間具有高度保守性,因此對高等哺乳動物胚胎髮育的理解具有重要幫助,也深化對多種發育相關疾病的認識。

七、巴克(Linda Brown Buck,1947-01-29—)

時間:2004年

貢獻:嗅覺受體及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的發現

意義:1991年,她與合作導師發現了一個大的嗅覺受體基因超家族,不同受體可通過與不同氣味分子結合,進而激活嗅覺受體,最終實現機體感知。這一發現很好解釋了嗅覺之謎這一重大難題。

八、巴爾-西諾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1947-07-30—)

時間:2008年

貢獻: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發現

意義:1983年,她與呂克·蒙塔尼等同時從一位艾滋病患者淋巴結中鑒定出一種新病毒,進一步證明該病毒導致了艾滋病的發生,該病毒後來被命名為HIV。HIV的發現一方面促進了診斷試劑的開發,另一方面也為藥物研發奠定堅實基礎,為減緩艾滋病的快速蔓延做出重要貢獻。

九、布萊克本(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1948-11-26—)

時間:2009年

貢獻:端粒作用和端粒酶的發現

意義:1978年,首先發現染色體末端一種特殊結構「端粒」的獨特特徵;1982年,合作發現端粒作用在於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1984年,與研究生格雷德共同發現端粒酶。一系列發現揭示了端粒的生物學特徵和功能,加深了對長壽和癌症的理解與認識。

十、格雷德(Carol Widney Greider,1961-04-15—)

時間:2009年

貢獻:端粒酶的發現

意義:1984年,與導師布萊克本共同發現端粒酶,從而很好解釋了染色體保證長度穩定之謎;90年代的一系列研究還揭示出端粒長度與細胞壽命的密切關聯。

十一、莫澤(May-Britt Moser,1963-01-04—)

時間:2014年

貢獻:大腦定位系統細胞的發現

意義:2005年,與丈夫一起在大鼠大腦內嗅皮層區域發現一類網格細胞,這類細胞在幫助大鼠進行空間定位和路線尋找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這一發現對理解大腦空間定位之謎具有重要意義。

十二、屠呦呦(Youyou Tu,1930-12-30—)

時間:2015年

貢獻:瘧疾治療藥物青蒿素的發現

意義:上世紀七十年代,屠呦呦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進一步證明青蒿素具有瘧原蟲殺傷活性,這一發現成功挽救了上百萬人的生命。

儘管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女性的比例仍然偏低,但值得欣喜的是,女性科學家在科學界的地位越來越高,科學貢獻也越來越大。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例,在二十世紀的百年內僅有6位科學家獲獎,但二十一世紀以來十餘年內就已有6位科學家獲獎,說明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到探索生命奧秘、改善人類健康這一重大研究領域,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科學家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並最終榮登諾貝爾獎這一崇高殿堂。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昆蟲是怎麼進化出飛行技能的?
羅敏敏實驗室建立新型免疫信號放大方法 | 中國發現
圖中的老鼠為什麼會滿地打滾?的出生地是哪裡的?
人眼的界限──中央凹、盲點和視域
什麼是模式生物?哪些是模式生物?

TAG:女性 | 生物學 | 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