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 of Modern Poetry (28)
副標題是《——認知參照點和詩歌的心理層次感》。
「認知參照點」是認知語言學裡的一個語法分析模型,也是人類認知機制里的一個常用的認知模型。這篇文章準備從這個模型來談談其所涉及的詩歌審美。
一、認知參照點和心理層次感。
認知參照點,顧名思義,就是在各種感覺的、心理的或認知的層面,通過選取一個較為凸顯的甲作為參照點,來對較為不凸顯的但與甲有某種關聯的乙進行定位。通過凸顯來引出並激活不凸顯,是我們在認知或表達時常用的一種認知方式,這樣會讓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和識解更自然,更具有可理解性。在語流里或句群里,認知參照點可能會呈現為動態,既可能在凸顯點和不凸顯點之間出現相對位置的變動,也可能形成一個接一個接連引導出多個點所構成的認知參照鏈。
這個認知語法模型,是我們每天都在用著但可能未曾留意的一種能增加語義可理解性的模型。而在文學文本里,尤其是在詩歌文本里,這個模型不僅能讓文本語義更自然流暢,更能起到支撐出語義層次感的效果。不凸顯或凸顯,其實意味著一種心理感覺上的距離遠近,通過在文本里設置不凸顯和凸顯,就能由此而營造出一種心理空間上有遠有近的層次構造。又由於詩歌里有大量隱喻轉喻,因此,涉及認知參照點的詩句又可能會兼帶隱喻轉喻現象,所能構造出的心理層次感會更複雜而奇妙。文學閱讀其實也是一種認知過程,讀者會在閱讀中經歷一遍作者所設置的各種認知體驗,於是,這種心理空間上的層次感也會在閱讀中得以復現。
具體說來,這個模型的層次感是由認知規則里的凸顯原則決定的。大致來說,凸顯性可能有這樣的凸顯順序:人類>非人類,整體>部分,具體>抽象,可見的>非可見的。在我看來,或許還可以再補充兩個順序:生活化>非生活化,非奇幻化>奇幻化。PS:奇幻化是詩歌寫作里常用的一種寫法模型,所以我們有必要為了分析詩歌而專門加上非奇幻化>奇幻化這個順序。
二、詩例分析。
這裡以我寫的《喝下咖啡我》這首詩為例,來嘗試分析一下詩歌里的認知參照點現象。
「喝下咖啡我/就看到一團光很柔和/像一個旋轉的蘋果/我在手裡托著/削下長長的完整果皮」。
由「喝下咖啡」這個凸顯的認知參照點,來引出「看到一團光」,這是具體>抽象,非奇幻化>奇幻化。在這個參照關係里,涉及到了一個[+奇幻化]的邏輯關聯,喝了咖啡就能看到光,這個「…就…」的順承邏輯關係本來就是奇幻化的(喝了咖啡可能會有一些心理變化,但要能看到光就是一種奇幻化的感受體驗了)。
由於其中涉及了奇幻化,就又要找一個非奇幻化的認知參照點來襯托輔助。於是我接著補充出「蘋果」作為凸顯點,由此而對「一團光」這個非凸顯點進行襯托。這也同時涉及了:具體>抽象,非奇幻化>奇幻化。以及,「蘋果」和「一團光」之間還有著喻體、本體的隱喻關聯。
於是,在咖啡、一團光、蘋果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心理遠近上的層次結構了,而且還帶有奇幻化、隱喻等效果,使其結構層次顯得更加豐富。
「夜越深時越能看見/一些光很淺的光/可為什麼我好像/比光還暖一些」。
深夜>淺光,是:具體>抽象,非奇幻化>奇幻化。而且深、淺剛好又是一對反義形容詞。淺光>不如我暖的光,是:可見的>非可見的,即視覺>溫度體感。
「就要在牆角站著/這兒有更輕的光/在呼吸里點亮的光/從地板上升/沿著牆角垂直升」。
牆角>牆角的地板,是:整體>部分。站著的我>光,呼吸著的我>光,是:人類>非人類。
「就要停下走動/往沙發上睡在抱枕里/也有軟軟的光/可以抱著的光/棉質的一團光被抱著」。
沙發上>抱枕,是:整體>部分。抱著棉質的抱枕>抱著光,是:具體>抽象,非奇幻化>奇幻化。
「就要想起一些什麼/想起的都浮在光里/光像水那樣流淌/我用水那樣的光洗臉/對著水那樣的光看/鏡子那樣的光」。
想起的>光,水流淌>光流淌,用水洗臉>用光洗臉,看鏡子和看水>看光,這些都是:非奇幻化>奇幻化。
「喝下咖啡我/就尋找到屋子裡許多/等待著我抱住的/形狀不同的光/被我抱住的光/有被尋找到的喜悅」。
喝咖啡>找到光和抱住光,是:具體>抽象,非奇幻化>奇幻化。屋子裡>許多光,是:整體>局部。
在上述各個小節里,涉及了許多認知參照點,由此構造了較為精細複雜的心理層次感。如果抽掉其中的認知參照點,所呈現的文本效果就會變得很不一樣。比如,如果我只直接寫看到一團光在旋轉,那就只是一個突兀而單薄的意象。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會看到光?光為什麼在旋轉?而我在其中設置了咖啡、蘋果這兩個認知參照點之後,這兩個疑問就都能得到可理解的解釋了(當然其可理解性是奇幻化的)。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提到詩歌的結構是逐漸生長出來的,而這種認知參照點所構造的層次感其實也就是詩歌結構生長的其中一種模型。在詩歌里,相鄰幾句之間往往就構成這樣的有複雜層次感的小結構。有了這樣的結構,就能使得意象、詞句之間呈現出一種彼此吸引的內部張力,而不會有意象堆砌感,能讓意象或詞句自然流暢而不突兀。在對這樣的詩歌結構進行閱讀時,讀者就可能會跟著作者的思路來體驗一遍,其中的各種心理層次感就通過詩歌文本這個過渡媒介而由作者心裡映射到讀者心裡。
要之。認知參照點雖然是我們每天都用的語法模型,但在詩歌里卻可能還會有建築心理層次感的審美效果。詩歌審美在實質上是一種認知活動,因此使用到認知語言學裡「認知參照點」這個認知模型,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了。
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王維的《隴西行》?
※奔波爾霸和霸波爾奔相約去搶銀行
※有哪些描寫悼亡的詩句?
※李商隱經典的詩句有哪些?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