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辭影響人們的選擇

實驗A:想像你參加一個電視遊戲節目並贏得了 1000 元。在你離開之前,主持人請你做個選擇:要麼有 50% 的機會(比如拋硬幣)能再贏 1000 元,另外 50% 的機會贏不到;要麼直接再拿走 500 元。你會如何選擇?實驗B:同樣是這個實驗,不過你剛開始贏得了 2000 元。在你離開之前,主持人請你做個選擇:要麼有 50% 的機會(比如拋硬幣)損失 1000 元,另外 50% 的機會不損失;要麼直接損失 500 元。你又會如何選擇?

實驗證明:

  • 實驗 A 中,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拿走 1500 元。他們寧可獲得確定的 1500 元,也不願冒賭一把拿 2000 元 ,最後還能拿 1000 元的風險。
  • 實驗 B 中 ,大部分的人不會喜歡確定的損失。他們傾向於為了保全 2000 元而賭一次,即使很可能最後只剩下 1000 元。

人們在AB實驗中做出的不同決策的現象,心理學家稱之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選項的表達方式(框架)能夠影響人們的決策。

我們有兩種思維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思維由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組成:主要在舊腦和中腦中運行的無意識、自動思維,以及主要在新腦中運行的有意識、受控思維

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潛意識的無意識思維屬於系統一,因為它是首先進化出來的,是感知和行為的主要控制器

有意識的控制思維屬於系統二,因為它是後來才進化出來的,並且在控制人類的認知和行為方面處於次要地位(Kahneman,2011)。感性衝動果然是本能啊…

一些科學家更願意將這兩者分別稱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Eagleman,2012)

相比收益,人們更在乎損失

如果你問人們,他們是更願意以50%的機會贏得100 現金(另外50%的可能是啥也沒有),還是願意選擇一個價值45元的禮物,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拿走禮物。

按理說,一個理性的人應該會因為賭博的預期收益是50元而選擇賭一次,但思維繫統一(無意識做了大部分決定)會覺得「有一半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實在是太可怕了」。只有當禮物的價值遠遠小於賭博的預期收益時,人們才會選擇賭博(思維繫統二發揮效力)。

不相信嗎?再來看一個例子,一個朋友與你打賭拋硬幣:正面朝上,他給你150元;正面朝下,你給他100元。你會和他賭嗎?雖然贏面對你有利,但研究顯示大部分人不願意打這個賭(Kahneman,2011)。收益會帶來快樂,但損失更加讓人可怕。

試想一下,拿10000塊獎金並扣除5000的稅,和拿4500不扣稅相比,是什麼樣的感覺…

措辭(表達方式)影響人們的判斷

再回頭仔細分析剛開始提到的實驗A和B,實驗A中,我們更關注的是100%穩拿1500;實驗B中,我們更關注的是50%的機會不損失1000。思維繫統一往往會把損失看得比收益更加重要,它還會在面對收益時,盡量規避風險,面對損失時盡量冒險

框架效應是人們的決策和偏好隨時間變得不穩定的一個原因:用一種表達方式,人們會做出某種決策;換另一種表達方式,人們會做出不同的決策

提醒友商:記得在用戶下單的時候,提醒他還差10塊就可以減20哦~,咳咳,這當然不是我的價值主張,我嚴重呼籲商家理性引導用戶消費,噗~

ps:實驗 A 和實驗 B 我用圖形做了轉換,也許你的選擇又會不太一樣?

pps:圖形的表達往往能繞思維繫統一在語言上的優勢,更多的喚起思維繫統二,幫助人們獲得價值信息,so,見證可視化的力量吧~


參考資料:

Jeff Johnson 《Designing with the Mind in Mind Simple》

推薦閱讀:

2.2.4 多原則下的行為決策
如何達到決策最優解?一招助你提高決策效率
你的決策力餘額不足,請馬上充電
不好意思,你們可能拉低了我的智商丨幾個特別容易被忽略的群體決策誤區
30歲+,繼續技術路線,還是轉管理

TAG:認知心理學 | 交互設計 | 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