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艷——古詩詞中的元宵節

王士尤

中國傳統節日

元宵節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農曆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民間自古有「正月十五鬧元宵」之俗,各種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使元宵節成為「年」的高潮,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歌之詠之,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元宵佳作,至今讀來依然唇齒留香,趣味無窮。

隋朝

翻閱典籍,最先以詩歌形式描寫元宵節盛況的,當屬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寫的《正月十五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

「法輪天下轉,梵語天上來。

燈樓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

幡動黃金池,鍾發琉璃台。」

雖被李唐王朝貶稱為「隋煬帝」的楊廣,實則是文武雙全的千古奇才,僅40文字即再現了當時元宵節的熱鬧繁華的場面。《隋書》中載,楊廣曾多次舉辦元宵盛會,「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從昏達旦,光燭天地,百戲之盛,亘古無比。」詩人薛道衡作60句長詩以記之:「京洛重新年,徹夜龍銜燭。歡笑無已時,歌詠還相繼……」鼓樂喧天、人潮湧動、通宵達旦慶賀的場景如在眼前。

唐代

唐代時,元宵節張燈成為一種「定製」。《大唐新語文章類》中載,中宗李顯神龍年間,京城正月十五「盛飾燈彩之會」,民眾爭相上街夜遊觀燈,「文人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當朝中書侍郎蘇道味作《正月十五夜》詩: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之夜,平時緊閉的皇宮宮門破例開放,宮內火樹銀花,蔚為壯觀。男人們約朋喚友,婦女們穿著艷麗服裝,湧進皇城去觀花燈。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張祜這首《正月十五夜燈》詩把宮廷內萬燈齊明、舞袖聯翩、歌聲入雲的壯觀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

而李商隱的詩: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葛長庚的詩:

「碧玉融成萬里天,滿街羅綺競春妍。

柳梢掛月黃昏後,花市張燈白晝前。」

則記錄了當時民間「玩燈」的習俗——大街小巷,燈火通明,民間藝人或表演各種奇術異能,或載歌載舞,共慶佳節。

宋代

宋代對元宵節更加看重,不但創造性地推出了「燈山」這種較為複雜的組合形式,還把張燈之夜增加到四天:正月十五到十八。

宋代詩人朱淑真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一詩,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元宵節的盛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上元》詩中寫道:

「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

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

從方向、亮度、彩度、遠近等各個角度,對元宵節進行了描寫,而且詩句平衡對稱,頗堪玩味。

宋代的元宵節還成了一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鵲橋會」,辛棄疾的《元夕》詞描寫的便是這一風俗: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青年男女趁著元宵觀燈的機會,約會自己的心上人。

在此後的歷朝歷代中,也湧現出很多描寫元宵佳節的詩作,而且詩人多半把視角聚向「草根階層」。宋代詩人姜白石即把深夜賣元宵這一生活場景寫進了詩: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而明代的大才子唐伯虎,則為後人描繪出了一幅絕美的《鬧元宵》圖: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此文放進你的圈子,他們都會感激你!

推薦閱讀:

省城太原呂梁臨縣百人秧歌扭起來
十二生肖的由來原來是這樣,真是長見識了!
中華姓氏圖騰,大開眼界
60年代 建廠初期~中期 六字章「小溪」款 平底矮肚薄胎 朱紅泥水平標準壺 4杯 未使用品
《遙遠的救世主》

TAG: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