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複雜的供應鏈是大飛機的大敵

有人問通用汽車的前採購副總裁安德森,你們的挑戰是什麼?安德說,「(通用汽車的)採購有三個挑戰:複雜度、複雜度、還是複雜度。通用在全球採購的零部件達16萬種,這也意味著每天出問題的機會有16萬個。而要生產線就停頓下來,缺一種零件就夠了」。

供應鏈管理挑戰多,倒不是因為有多難,而是因為複雜。試想想,如果一輛汽車只有 1個零件,1個供應商,1個客戶,從設計到生產到配送,供應鏈有什麼難?難就難在一輛汽車有3萬左右零件,後面動輒有上百個一級供應商,一級供應商管理幾百個二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後面還有大量的三級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操著不同的語言,協調起來任務艱巨;他們有的有整合能力(比如一級供應商),有的有技術優勢(比如二級供應商),隨著幾十年來的整合,規模也越來越大,胳膊粗拳頭大,管理起來挑戰重重。對通用汽車這樣的整車廠來說,他們的競爭優勢也早已經不是技術,而是管理,對複雜供應鏈的有效管控、整合——畢竟,通用汽車在多年前就沒有能力獨立設計、製造一輛汽車了。

飛機製造行業就更是如此。就拿波音來說,每架飛機有幾十萬到600萬個零件,每年的採購額達280億美元,來自5400個工廠,總共7.83億個零件,要把這麼多的零件計劃好,採購來,組裝好,全球供應鏈的複雜度可想而知。而波音的競爭優勢呢,就在於有效地管理複雜的供應鏈。

這也是為什麼一款手機出來,沒多久遍地都是「山寨」版;而波音飛機都飛了半個世紀了,還看不到有人能「山寨」。這裡的根本不是技術有多難——我們頭頂上飛過的飛機,用的大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老技術;而是供應鏈管理能力不夠,沒法有效整合全球的資源。畢竟,短期內你可以「山寨」一個簡單的產品,但沒法「山寨」一個複雜的供應鏈。這不,豐田供應鏈敞開著讓大家來學,戴爾的直銷模式也不是什麼火箭技術,但這地球上還是沒有產生,估計也永遠不會有第二個豐田,第二個戴爾。

所以,對於大飛機來說,我們不能從純技術角度來看待問題:大飛機的根本挑戰不是技術,而是管理。大飛機的大多關鍵技術來自供應商,比如引擎、電子系統等。這跟波音和空客沒有什麼不同。就波音的夢想787來說,65%的工作量是由日本、歐洲和世界各地的供應商完成。雖說35%的是由波音完成,但這主要是組裝調試工作,關鍵技術還是來自供應商。雖然美國和歐洲對中國有各種出口管制,我們還是能夠買到足夠先進的部件——供應商是要做生意的,總是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遊說、影響政府,出口各種產品;我們的真正挑戰是管理,對複雜的全球供應鏈的管控和整合能力。波音和空客的優勢在於吃過很多苦,受過很多罪,交過很多學費後變聰明了,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全球供應鏈,而我們還在交學費的路上。

這些學費呢,都是驚人的天文數字。比如波音787在開發過程中連續8次延誤,給波音造成幾十億美元的成本(2004年,波音預估787的開發費用是58億美元;到2011年,開發費用至少膨脹到150億美元)。對於空客來說,新一代軍用運輸機A400M一再延誤,到2018年2月,損失已經累計80億英鎊,而噩夢呢還在繼續。這後面,複雜的全球供應鏈一個主要因素,儘管往往被技術問題所掩蓋。

網上有很多文章,說大飛機用的主要零部件都來自海外,中國做的無非就是組裝工作。言下之意呢,沒什麼技術含量。這是「唯技術論」的延續,其實很片面。整合組裝是核心競爭力,看看iPhone就知道了:蘋果不生產晶元,也不生產顯示屏,更不生產電池——蘋果的價值就在於把那幾百個零部件整合到一起,做出一個好產品來。這後面體現的是對全球供應鏈的管控能力。沒有人挑戰蘋果作為整合者的價值,但為什麼要低估中國商飛在大飛機中的地位呢?

可以說,大飛機是對中國製造的終極檢驗,不光是技術,更重要的是供應鏈管理

傳統上,我們的競爭優勢在相對簡單的產品上,比如電視機、洗衣機、空調和電冰箱。這些產品的材料清單BOM一般有幾十到幾百個料號,中國製造毫無疑問地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在這個層面,智能手機可以說是最為複雜。一個智能手機大約有300個零件,在那麼小的空間里,要容納幾百個零件絕非易事,還不要說配套的幾十個全球供應商。我國已經有相當多的國際知名品牌,華為終端、OPPO、vivo等企業已經相當有競爭力,在中高低端產品上都具備全球競爭力。

有種看法,說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呢,在 BOM數量上以1000為限,可以說是有一定的道理。對於更複雜的產品,以汽車為代表,中國企業展現了一定的實力,但還沒有國際競爭能力,表現在缺乏國際知名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特別是發達和准發達國家,份額微不足道。

汽車大約有30000零件,是手機的100倍,在安全、持久性上的要求更高,供應鏈的管控更加困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汽車就成為國家的戰略重點,也是重點扶持的行業,政府投入很多資源,與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主要整車廠都成立了合資企業。但30多年後,產品還是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政府走的是以技術換市場的路,市場是還給人家了,技術嘛就另當別論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汽車又有多少技術呢?用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的話,不就是一個沙發加四隻輪子嘛。這話的無知無畏背後,也不無道理:要說汽車的技術,基本都在各種專業供應商手裡。整車廠做的呢,就是整合全球資源,扮演集成者的角色。其競爭優勢呢,也是管理的成分遠大於技術。我們落後的是管理,對全球供應鏈的管控力度不夠。可喜的是,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吉利、BYD等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中國的汽車業,如果要說未來的話,還是在這些民營企業上。

圖1:三類產品,複雜度不同,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各不相同

在製造領域,最複雜的產品當屬商用大飛機。商用大飛機有300萬零件左右,是汽車的100倍,手機的10000倍。與手機、汽車相比,飛機的生命周期更長,是幾十年,對安全、持久性的要求更高,供應鏈也更複雜,供應鏈的整合難度也高出幾個數量級。

中國在大型商用飛機起步相當早,比如運-10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到今天的大飛機C919,但還是只能算作起步階段。技術方面的差距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是的,中國商飛沒有能力造第五代發動機,波音和空客也沒有——他們也是得依靠GE、羅爾斯·羅伊斯、普惠等專業的引擎製造巨頭。即使是最頂尖的軍工技術,就如我一位在航空領域的朋友說的,凡是美國有的,我們都有,但不夠好;真正的差別是管理,對全球供應鏈的有效管控,這是控制成本、提高質量,讓技術能夠商業化的關鍵。大飛機C919的目標不只是能把幾百萬個零件整到一起,飛到天上不掉下來;真正的挑戰是質量好,成本低,安全性能高,在商業上具備全球競爭性。這更多是個供應鏈管理的挑戰。

可以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聚焦的主要是技術領域。對於技術差距,因為具體,我們看到了,也承認了,願意大幅投入來彌補;對於管理差距,因為看上去都是些常識,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然就談不上改進——你沒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技術能夠花錢買,管理有錢也沒法買。技術可以很具體,比如配方,工藝,你知道了,就懂了;管理則往往是些大實話,道理人人懂,但做不到。

多年來,我們習慣性地以技術差距掩蓋了管理上的短板,甚至不作為。或者說,技術差距被當做競爭力不夠的借口。就拿汽車製造來說,都作為整車廠,日美歐車廠的計劃性就更好,而本土車廠呢,則習慣性地朝令夕改,需求變動就更大,導致雙方的運營成本高昂。再比如在供應商管理上,日本車廠習慣於跟數量有限的優質供應商合作,歐美車廠也經過了一輪一輪的整合,供應商數量大幅減少;而本土車廠呢,則習慣於一品多點,也是其供應鏈管理能力不足的標誌。

大飛機,作為現代製造「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們跨越複雜度的台階,管好全球供應鏈的終極考驗。中國商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劉寶紅 | Bob 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


推薦閱讀:

TAG:複雜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