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供應鏈金融的梳理~供應鏈平台系統的設計與營銷
這個題目是最近很多網友(知乎、微信、博客)最常跟博主討論的議題之一.來問問題的朋友包含了銀行(想打造自己的供應鏈融資平台),也有國企辦的金融公司(想服務上下游),也有的是第三方科技公司想要做供應鏈平台的,每個問問題的人出發點都不一樣,問題也是千奇百怪.
對於不同身份的提問者,博主給他們的主軸都是「以技術為經、以服務為緯」的架構.「平台」的概念應該是提供一種多元的服務,如果是「供應鏈管理」平台,用戶很明確的就是買方以及賣方,可能是中小企業居多,所以需要平台的服務很可能偏重於訂單管理、出貨管理、貨物運送單據、交易電子文件、甚或是債權憑證(譬如電子票據)... 等等.有些供應鏈管理平台偏重於「中心衛星廠式」的垂直式架構,則平台在上述功能外,可能還要提供集採、庫存管理或VMI等的功能.
如果進一步要再把供應鏈管理平台引入融資、擔保等的功能,那就表示平台用戶還要加上銀行或是保理商.針對銀行或是保理商提供的服務可能包含保理系統、保理商間的電子交換通訊系統(EDI)、銀行或保理商之間的往來規則或是仲裁機制... 等等.
那麼平台用甚麼技術搭建重不重要呢?現在幾乎所有要做平台的系統業者都強調自己用的是區塊鏈的技術,那麼沒有區塊鏈技術是不是就無法搭建平台呢?那倒是未必!很多年前博主協助一家大型銀行搭建供應鏈融資平台(擔任顧問),銀行跟核心廠的「付款指示」信息要對接,找了Microsoft、Sun Micro、IBM等一流系統公司來規劃,談來談去最後銀行決定用Microsoft的方案... 就是用FTP的方式以Excel檔案來傳送!幾乎不花錢,氣的微軟的銷售經理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但也不敢發作,只好陪笑說:「我們微軟的Excel真是最好用的神器」.
這個銀行每月固定某日從FTP Server上收下這個Excel檔,資料轉到類似信貸系統的數據庫,在網路銀行功能做了一個查詢/申請網頁,讓供應商用瀏覽器連進來點選,插入密鑰後就可以申請撥款.申請書會主動通知銀行後台作業人員,收到這個申請書後,後台操作小姐就列印出來按客戶編號做成一疊一疊的文件拿去給作業部門主管核准,核准之後小姐就去操作撥款,整個作業程序不到半天.
畢竟銀行做平台就是為了做生意,只要方便操作,每一個動作都能Journal(紀錄)下來,符合銀行內控制度即可!因為銀行又不是FinTech公司是要把平台拿出去估值招來投資人的,所以只要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愈省錢愈好!
如果是第三方系統業者搭建供應鏈平台,首先一定是強調自己是用最好的技術開發(表示開發成本很高),接著平台業者要拜託核心廠賞臉來用,不但不收費,還要倒貼!接著又要拜託銀行也賞光來用,除免費對接之外還要讓銀行吃點好處.
開發平台要錢,核心廠、銀行也要有好處,誰來買單?當然是供應商負責買單!所有有的沒的費用都轉嫁給供應商,而且供應商可能還要忍受被強迫延長帳期的委屈(也是增加財務成本)... 有一部經典電影叫Midnight Run(午夜狂奔),裡面的主角受了多方委屈之後,一時情緒失控大喊「you f^ck me! he f^ck me! everybody f^ck me!」,博主估計平台的供應商就是這個心聲.
FinTech業者若開發出這種「everybody f^ck me平台」,技術可能是一流,但是基本上就熱鬧個一年,炒炒新聞題材,開開說明會,然後因為不會有供應商傻到被大家(平台、核心廠、銀行)給輪番F^ck,平台業者錢燒完之後就game over.
20年前台灣的「示範性電子資訊產業ABC」計畫,其中A計畫是針對國外End Buyers(IBM、HP、Compaq)與台灣電腦製造廠商的電子化採購;B計畫則是台灣電腦製造商與其上游供應商的電子化採購(包含付款);C計畫則是在B計畫中引進銀行,為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AB計畫誰出錢做平台呢?政府出三成,其它由核心廠自己出.核心廠憑甚麼願意出錢?我們看幾個這個AB計畫供應鏈平台實際帶來的指標:
1. 承諾達交率(Ship to first commit):65% --> 85%
2. 訂單交貨時間(Purchase Order Cycle Time):9天-->6天
3. 達交率(Order Fill Rate):60% --> 75%
4. 訂單生產期間(Factory Cycle Time):6.5天-->4天
5. 國外下單採購金額/年(Turnover amount):150億美金 --> 220億美金
6. 供應鏈效率(Performance):採購、出貨等成本平均下降15%.
對核心廠而言,這個平台是一種「投資」而非「費用」,除了改善了上下游的接單、出貨、控貨的流程,又能有效降低出錯率(節省成本)、提升營收,加上政府為了鼓勵還願意幫忙出三成的錢,所以總共有十五家大型核心廠加入!
C計劃就是在AB計畫的基礎下引進銀行要替供應商融資的項目,誰買單?政府出三成,其它由銀行自己出!銀行憑甚麼付錢?當然是因為在這個平台上能抓到生意、風險既低,又能增加外匯流量、賺取利差!總共有八家銀行加入這個平台,平台業績每年有200多億美金,平均每一家銀行能分食25億美金的大餅!
供應商上來融資,有八家銀行爭相報價,有競爭才不會被銀行f^ck!因為核心廠也有很多好處,所以也不會不要臉的去要求供應商得「延長帳期」來配合分攤平台的建置成本.
這套機制到現在都還在運行,已經快20年了!博主當年經營一家系統公司,八家銀行中有五家跟博主購買系統,是整個ABC計畫中賺最多的廠商.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博主才能累積相當多的經驗,可以分享給現在大陸要做供應鏈平台的銀行或業者參考.
推薦閱讀:
※CSCP筆記 Module 1 Section A 章節思維導圖
※半成品拉動生產實施
※2.02-簡單理解供應商規模的邊際效應
※構建可視化供應鏈的思考
※十幾年來,供應鏈管理在國內發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