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型思維vs發散性思維

今天在Quora上面看到了一個問題,如上圖,大意就是「商人和企業家有啥不同?」。問題問得中規中矩,有點像創業課的思考題。其中一個回答比較吸引眼球,其一是因為這個回答者自稱是一個年僅17歲的創業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典範(雖然看名字和頭像大概率是一位中東小哥,不會是倒賣石油的吧~);其二是因為有圖(而且是吃的,哈哈)。

回答的大意是這樣的:

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在於:

商人只是低價買入一些東西,然後再抬高一點價格賺取差價利潤,商人不懂創新,只是跟隨大潮,做那些已經被其他人反反覆復做過的生意。

而企業家,是那些能夠「無中生有」的人,能夠在廢墟之上建立王朝,能夠白手起家,無懼風險,極富創造力,獨一無二的人。

然後回答者就貼了一張西瓜圖,解釋說上面把一塊錢買入的西瓜一塊五賣掉的就是商人,而下面把一塊錢買入的西瓜榨成汁,裝在杯子里賣五塊錢就是企業家。

「嗯……很有道理嘛!教科書式的回答(建議入選小學教材)。」 當時我心裡真的是這麼想的,而且覺得評論區里應該會充滿對這個年輕的創業者的種種讚許(有90多條評論)。隨手點了一下comments,結果大跌眼鏡。看完評論,不禁拍案叫絕,也讓我重新反省了一下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什麼是發散性。

以下摘抄(粗略翻譯)一些被頂得比較多的評論供參考:

評論一:

這個例子毫無意義,而且真實的情況正相反。假設你有100塊,你要用這些錢去賺更多。

就拿這個西瓜的例子來說吧,當然了,你通過賣你的西瓜汁可以獲得四塊錢的利潤,你也許一天能賣10杯,然後呢?你怎麼擴大規模?你的下一階段要做什麼?讓我告訴你吧(大佬式口吻,很霸氣):你也就一天賺40塊,一個月賺1200塊罷了。

而賣西瓜呢,讓我們假設你在前兩周每天能賣50個西瓜,那麼每天就是25塊錢的利潤,確實比你賣西瓜汁賺得少。但是隨著你的銷售額不斷增長,你也許可以和供應商討價還價,也許0.95塊錢就能買下來,然後你開始以1.45塊錢的價格賣出,這樣你在市場中就更具有競爭力。很快你就能夠每天賣出100個西瓜,這樣你的日利潤就會達到50塊錢。

現在你就可以買一些不同的水果, 蘋果、香蕉、葡萄、芒果等等。一旦你有足夠的保有利潤(retain

profit),你就可以儲存一些水果,然後稍微降低價格去保持市場競爭力。

當你能夠每天賺100塊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賣你的果汁了,比如說兩塊五一杯,而不是五塊一杯。

現在,你就可以擴充你的產業到其他的地方,並僱傭全天候僱員去照看你的生意。

所以,你的例子是能夠奏效,但是並不能賺大錢。

如果我們知道點關於商業和經濟的知識,那麼你就會發現大批量售賣廉價商品會比小批量售賣高價產品更划得來。

評論二:

我不同意。好的商業嗅覺是成功企業的基礎。創造力給你想法,獨一無二的特點也許會給你的產品創造需求,但是成功的執行是通過相同的過程完成的,正是這些過程造就了一個成功的商人。

那些認為一個企業家「從來不畏懼承擔風險」的人,很可能會虧損自己的資金,或者投資人的資金。企業家失敗只是因為他們承擔了太多風險,而企業家的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將風險最小化。

評論三:

很抱歉如此評論,我認為我不想刷Quora了。這樣的評論只能說是「嘩眾取寵」,並沒有真正回答到問題的核心。簡直是在傳播錯誤信息。

商業和企業是攜手並進的。一個商業能夠進入市場是因為企業看到了商機,並且進行了「探索」,或者提供了解決方法,無論是賣貨還是提供服務。一個人從創業中汲取了錯誤的經驗,發現了新的機會,一次又一次承擔風險,然後建立起他自己的商業。如果他想的話,他完全可以到此為止,但是似乎你定義的那個「創業蛔蟲」驅使著他去做更多事情。

你不能夠把二者分開來談。

做一件事情,五年之後再回來看這個帖子,帶著你的經驗來看,你就會明白我和其他評論者到底在講些什麼了。

------------------------------------------------------------------------------------------------

為什麼說這讓我重新反省了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呢?

記得高中的時候讀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中文和英文句式結構的不同導致了思維習慣的不同。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文章大意是這樣的:英文是主語在前,定語在後,比如說「a

boy who is writing a short comment which is about critical thinking wears a

T-shirt on which there are many colorful patterns.」 如果按照語序翻譯,將會翻譯成「一個男生,在寫一個短評,關於批判性思維的,穿著一件T恤,在那個T恤上有很多圖案」。而中文正常的表述是「那個正在寫關於批判性思維短評的男生穿著一件帶有很多圖案的T恤」。

對比可發現,英文中,讓定語在後的好處顯然就是在說出主語後,可以隨意的添加定語修飾,想到哪,說到哪。而中文就不行了,在說主語之前要一口氣把定語都說完。其實我們仔細體會就會感覺到,這樣的語序會對錶述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一旦修飾語變多,不但說話的人自己會感到力不從心,聽的人也會一頭霧水。

重點來了,說了一大頓,和批判性思維有什麼關係? 眾所周知,批判性思維最主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把事情考慮得很全面,很詳細。換而言之,就是看待一件事情,簡單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觀念是不行的,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去分析,要把思維「發散」開來。而中文的表述方式其實要求說話的人去把一些信息「濃縮」起來,這恰恰養成了中國人喜歡「總結」一些「經典語錄」或者「至理名言」的習慣,我們總是習慣於把一件事情挖掘得很深,並且試圖從一類事件中提取出來「普適」的方法,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是,真實的世界似乎不是這樣的。科學的發展沒辦法通過一兩句話的總結取得進步,而往往是要靠大量的實驗數據去分析;商業的成功亦是如此,好像沒有誰能夠把前人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只要照做就一定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濃縮就是精華」這句話,我也要開始批判性地對待了。

當然,並不是說濃縮的思維方式就是沒有發散性思維方式優秀,濃縮的思維方式能夠讓人們在短時間內依據濃縮出來的「精華」對於簡單的決策做出回應。但是,面對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當代青年被要求具有的能力其實是要把原本已經被濃縮的東西發散開來,從發散開的瑣碎中尋找可以重塑的地方,細化這些地方,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也是我被觸動的地方,再次引用那個回答:

「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在於,

商人只是低價買入一些東西,然後再抬高一點價格賺取差價利潤,商人不懂創新,只是跟隨大潮,做那些已經被其他人反反覆復做過的生意。

而企業家,是那些能夠「無中生有」的人,能夠在廢墟之上建立王朝,能夠白手起家,無懼風險,極富創造力,獨一無二的人。「

從前的我,看到這種回答,不禁暗自叫好。多麼有總結性,多麼有立場,多麼睿智的回答。然而,在看完那些評論,並自我反省過後,我開始對於有過之前的那種想法感到羞恥。很長一段時間,我習慣於接受這些」大道理「,而忽略了實踐和方法。我太注重於總結經驗,而懶於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

大概就是這樣吧,真的是有感而發,不經意間的發現竟然改變了自己相當一部分的價值觀。這也許就是思考的樂趣所在吧!

推薦閱讀:

新生大學張玉:爸媽!這樣省錢 「窮」 三代!
安利2個量化思維的具體實踐方法
框思維訓練營,讓你遇到更好的自己
生活不可缺少的時令思維
【思維模型】查理·芒格113個思維模型之6-11

TAG:思維方式 | 知乎回答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