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天命與劍-帝制時代的合法性焦慮
概要
「合法性」是西方現代政治辭彙,帝制中國時代稱之為「正統」。如何將自身標榜為「正統」,如何聚集社會各階層,如何設計相關流程,併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本書以此為獨特切入點,講述了若干朝代的「帝王軼事」。
一 天命體系
1.核心邏輯 - 天命理論體系
在中國傳統政治觀中,「民心」或許同樣構成合法性來源,但從本質來說,「民心」是「歸心」於天命的。
1)、只有獲得天命的人才具有建立新朝、統治人民的資格,而只有製造政治神話的人才能獲得擁有天命的輿論認證,這是中國帝制時代的神秘主義邏輯。
2)、政治神話的「製造原因」比神話本身更有意義,這些神話在產生之後也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成了神話的主人公——皇帝的一種特殊政治資源。
3)、每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都特別需要政治神話來營造自身的「合法性」。單純依靠武力的政權,在中國政治觀念中被鄙夷,也被民眾視為「流寇/軍閥」之流。4)、開國皇帝從推翻者變為執政者後,必須尋找一種具備合法性和維穩功能的理論體系勸服民眾,以及警示那些潛在競爭者 ——「我」是神聖力量,歷史趨勢,正義方向。
2.故事會
2.1-上古時代
帝王(聖人)必是神明與聖人之母發產生的「神交」結晶。
堯 - 母親與龍有染;
禹 - 母親看流星懷孕;殷商始祖名契 - 母親吃了玄鳥之蛋;周人始祖名棄 - 母親猜了巨人的腳印;
2.2-漢後各朝
隨著民眾道德水平的「提升」,渲染「神交」大概有些不合時宜,開國皇帝的政治神話更流行敘述出生時的「神跡」,甚至是「畸形」。
漢高祖劉邦 - 母親在湖畔樹蔭下春夢與赤龍交合,成年後「提三尺劍」斬白蛇;
漢光武帝劉秀 -出生時「有赤光,室內皆明」,田間現「一莖九穗」神奇作物,還有「鳳凰來集」;隋文帝楊堅-出生就是一副小龍人的長相:頭上有支角,身上有層鱗,母親抱他時嚇得扔到地上;唐高祖李淵-出生時長了三個乳頭;宋太祖趙匡胤-不但繼承了劉秀的滿屋紅光,更有生下自帶遍體金黃色;明太祖朱元璋-繼續沒有創意的滿屋紅光,只是多了一個鄰居以為他家失火的橋段;清太祖努爾哈赤- 母親懷孕13個月才出生;……………………
二 關於合法性
1.「大一統」觀念的三次「灌輸」
1.1-第一次:秦王掃六合
秦國創新「大一統」 VS 周朝遺產「分封制」
周朝八百年的分封制才是常態和天道;
秦始皇14年的「大一統」是短暫的方向錯誤;
秦朝覆亡之因 - 並非亡於暴政,而是文化隔閡(秦國關中文化與六國東方文化)
東方六國無法接受秦國價值觀:大一統;
秦始皇只完成了軍事和政治的統一,文化層面未能統一;
1.2-第二次:劉邦入主承秦制
歷史腦洞
倘若項羽戰勝了劉邦,「大一統帝制」就將就此成為歷史的流星轉瞬即逝,中國也許會像西歐那樣,長時間地「封建」下去。
關於項羽
舊六國貴族利益集團的總代言人-希望繼續維持「分封制」;
坑殺秦軍俘虜,意外「促成」秦人與劉邦結合;
關於劉邦
先帶著楚人滅了嬴氏之秦,再帶著秦人滅了項羽之楚;
「據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
註:劉邦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參見下文1.3】
1.3-第三次:景帝平七國之亂
高祖開局 - 郡國並行[一國兩制]
中央政權郡縣制區域:以關中為主的秦國舊地;
諸侯分封制區域:東方六國原有屬地;
武帝終局 - 完成「大一統」
1)、董仲舒提出「大一統」,以「仁義禮樂」介入到文化統合的帝國戰略中,在政治上獲得了漢帝國中央認可;
2)、景帝平七國之亂,終結「一國兩制」;3)、武帝施「推恩令」(每代兒子們都從上代爹手裡分地),漢朝「分封制」被徹底終結,完成中央集權;
2.儒家參與父子政見之爭
2.1-歷史上四次帝王父子的政見之爭中,可以看到儒家隱於幕後
漢武帝 VS 太子劉據
漢宣帝 VS 太子劉奭[shì]
忽必烈 VS 太子真金朱元璋 VS 太子朱標
2.2-一語成讖「亂我家者,太子也」
1)、當朝皇帝與太子的政見分歧並不在於支持還是反對儒家政治理論,而是源於政治生活中如何運用儒家理論。
2)、本質上儒家是「小政府主義者」 ——輕徭薄賦的政治理念與輕視權謀,鼓吹道德仁義 是 無法支撐偉大帝王的宏大夢想。或者說,在儒家的政治框架下,無法產生漢武帝似的偉大帝王。3)、當掌握了教育權的儒臣們發現當朝皇帝政見與正統儒家理論不合時,就越發有衝動和動力在太子教育上「糾偏」,將太子打造成與皇帝完全不一樣的人,繼而通過下一代實現儒家式的純粹政治。
3.合法性爭論-劉和曹誰是正統?
3.1-陳壽版《三國志》
1)、堅定的「擁曹派」,主張魏是漢王朝的正統繼承人;
2)、只有魏帝才稱皇帝級別的「本紀」,蜀吳諸帝只稱「傳」,比如劉備只落了個《先主傳》;3)、出於政治正確及本朝正統性(晉朝「受禪」與漢朝),必須擁曹貶劉;
3.2-羅貫中版《三國演義》
成書於元朝的《三國演義》,當時對於正統性的探討:元朝究竟繼承於女真人之金還是漢人之南宋?
1)、南宋雖是偏安政權,卻擁有「正統」;
2)、元朝是繼承了來自南宋的「正統」,女真人根本排不上;
為了論證正統在南宋,自然在三國史事上更應該站在蜀漢一邊。
1)、雖是「偏安」政權,但卻擁有「承繼大統」的正統資格,如東晉、南宋;
2)、堅定的「擁劉派」,主張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是漢王朝在血統上的自然延伸;
4.合法性來源-「禪讓」
「禪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程序正義」,通過「合法性」的程序達成王朝更替的目的。
經由禪讓而完成的王朝更替在當時的歷史世界中具有無可否認的「正當性」
曹丕在不經意間開闢了一個「偉大」的政治傳統:
曹丕之魏代漢
司馬炎西晉代魏隋代北周
李唐代隋趙匡胤代後周
在整個中古時代長達七八百年的時間裡,曹丕式的禪讓成為王朝更替的基本模式。
5.唐太宗「合法性」的後遺症
5.1-太宗樣板戲
唐太宗「玄武門事件」是堂非常有寓意的政治課,李唐子孫或許得到三點啟發:
1)、不用去管什麼嫡長子繼承製,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當太子、當皇帝;
2)、如果已經立了太子也沒關係,搞一次玄武門這樣的軍事政變奪位就是;3)、不要怕武力奪位被世人詬病,只要日後的政績好,你照樣是位偉大的帝王;
5.2-老子英雄兒好漢
1)、唐太宗嫡長子李承乾處處小心防範,魏王李泰準備學習父皇,後雙雙廢黜,李治(唐高宗)得以登場;
2)、李治之子李旦(唐睿宗),長子李成器資質平庸,三子李隆基功勞最大,後以李成器「堅決辭讓太子位」而避免一場「玄武門事件」
3)、李隆基(唐玄宗)連續發動政變並逼宮父親睿宗李旦,不僅鞏固了太子之位,還將父親變成了太上皇;4)、李亨趁著安史之亂,在李隆基不知情的情況下自立為帝(唐肅宗);5)、李亨又擔心三子建寧王和長子廣平王之間發生「玄武門之變」;…………………………
唐玄宗可謂是「成也玄武門,敗也玄武門」,他由發動政變登基,最終也因兒子的政變退位。
5.3-「防禦性政變」的死循環
李世民在玄武門的成功示範,讓大唐太子們明確地知道:太子之位並不天然穩固,隨時可能被兄弟奪去、或被父皇廢黜。因此,百分之百確保自己太子之位以及順利登基的方式-可能 也只有 發動「防禦性政變」。
從邏輯上看,此舉可以視作「為了防止玄武門之變,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
6.女主臨朝的合法性
中國古代臨朝稱制的女主達40人:秦國1人,西漢4人,東漢6人,北魏2人,唐代2人,宋代9人,遼代3人,元代11人,清代2人。「女主政治」之所以如此有生命力,一定也是得到由男性構成的士大夫階層的認可與支持的。
6.1-皇權的天然維護者
1)、在皇權的觀念系統中,男尊女卑固然是件挺重要的事,但「家天下」才是核心。女主在維護幼主帝位免遭篡奪和保證王朝統治的延續上,保險係數要大得多。
除了「母子親情」之外,在制度上,女主與小皇帝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
2)、女主重用「外戚」不是為了撼動皇權,而只是為了培育自身的政治勢力。當「外戚」企圖篡奪「皇權」時,女主從來都是選擇站在皇權這邊的。在中國帝制歷史上,鮮少有「母后」同意父兄篡位的。
6.2-績效合法性
除了作為皇權的天然維護者之外,在帝制時代,女主政治之所以得以在士大夫集團不斷地「半推半就」中延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女主相對不錯的執政績效。
甚至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女主的平均執政成績要高於男性皇帝。在我們很多熟悉的女主中,其中不僅不乏「大帝」級別的,更重要的是,其中基本沒有淪為底線以下的昏君、暴君這一級的。
當那些痴漢們自以為是地用各種「牝雞無晨」式的理由去嘲笑女性從政時,他們多半不知道,我們剛剛讀完的這本書。
7.宋徽宗的聖君夢
超越本家前任,是自己最大的「合法性」,宋徽宗在這條路上不斷努力著。
7.1-大興土木
儒家政治理想中,太平盛世指標之一是如周公那樣「制禮作樂」。在徽宗邏輯下,只要有了「禮樂」,我就自動成為「聖君」。所以「制禮作樂」的重點就是在京城大興土木,興建各種具有高度儀式感的建築。
維多利亞女王在大英帝國的鼎盛時代不是也於倫敦為首屆世博會修了座水晶宮,向全球誇耀帝國實力么?所以宋徽宗抱負的是修「明堂」 ——儒家理論體系中最神聖最至高無上的禮制建築,供天子與上天單線溝通。
在歷史上,連唐太宗這種級別的都扭捏著沒敢造,只有漢武帝、武則天以及王莽這樣信心爆棚的妄人才敢問津。
7.2-裝鬼弄神
如果說「制禮作樂」是徽宗在儒家層面上的合法性努力,那麼,崇信道教則可以視作徽宗在神秘主義層面上的合法性追求。
自北宋時代開始,隨著新的儒學潮流的興起,儒學已擺脫了漢代以來大講讖緯及五德終始說的神學化傾向,帶有神秘色彩的各種政治符號被排擠出正統儒學體系。因此,徽宗為了打造自己的「神性」形象,不再能訴諸儒學傳統的神秘主義資源,只有在道教中才能覓得神秘主義資源。
徽宗搖身一變成為道教神仙世界的主要成員之一,在某種程度上,也具備了「政教合一」的雙重合法性身份。
據說徽宗聯金滅遼是導致北宋亡國的直接原因,這又有啥好奇的,聖君只是想完成連宋太祖都沒有完成的收復燕雲的偉業罷了,只不過,在聖君與亡國之君之間,只有一條細細的紅線。
8.大清帝國:低稅收是合法性第一來源
低稅收是大清朝合法性的第一來源,是超越前朝的主要標誌,是實踐儒家式仁政的首要政績。
為了緩解日益增大的財政壓力,康熙朝採用「稅外收費」,結果帶來很多隱形費用;雍正朝嘗試「火耗歸公」,將此前各種隱形收費都「顯性化」。
作為一個前現代政權,大清朝不僅不懂現代經濟觀念,對「無代表,不納稅」這些近代西方憲政理念更是一無所知,但在具體行為上,卻精準地把握住了近代西方革命爆發的關鍵:稅收。
在多爾袞發布減稅聲明的1644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剛剛爆發4年。而細究英國革命爆發的直接動因,就是國王試圖不通過議會直接徵收新稅為戰爭籌集軍費。在那個時代,所謂的限制君權,最直接的意義就是限制君主的「增稅權」;所謂的「憲政」,就是將國王的收稅衝動與權力關在議會的籠子里。至於什麼「一人一票」,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同時代的大清王朝儘管在「國會」、「限制君權」等政治文明的進化程度上遠遠不如西方,但在對稅收的理解上,特別是對「高稅收」引發政治危機的認知上,卻走在了西方君主政體的前面——不是英美式的「憲政」,而是「以史為鑒」式的自我節制。
9.乾隆的合法性強化工程:2次突破
9.1-第1次:價值觀改造
乾隆為「明朝忠烈」翻案,出於對政權「維穩」的思考——帝國需要的是強烈的忠君觀念,像南明史可法、張煌言、劉宗周這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忠臣。只有褒獎忠臣、宣揚忠君價值觀,大清朝方才具備了與後世「革命者」鬥法的理論儲備與執政基本盤。
乾隆在大肆表彰明季殉國忠臣的同時,「一分為二」地繼續查禁他們的反清文字。人,都是好人;但書,不是好書,乾隆也算達成了理論自洽。
如何重新評價那些作為對立面的投降者呢?執政者絕不容許「投降者」獲得什麼好的歷史評價的,這豈不是鼓勵本朝臣子在大清發生危機之時繼續「順應天命」地投降么?在此指導思想下,《貳臣傳》、《逆臣傳》相繼出版。
最終,大清著名歷史學家乾隆冒著否定父祖的政治風險,通過修訂三本書《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貳臣傳》、《逆臣傳》實現了最為「驚險」的理論革新,從「革命者」徹底完成了「執政者」的角色轉換。
9.2-第2次:貶金擁宋,繼承正統
關於宋遼金的正統之爭,這在激烈程度上可能僅次於「擁曹VS擁劉」的三國正統之爭。與曹劉之爭相似的是,這場正統之爭同樣跨越了數個朝代,史學及政治精英們本著各自時代的現實關懷,作出了不同的站隊。
鑒於北方游牧民族出身,順治朝和康熙朝曾在歷代帝王廟增祀遼金朝的帝王,康熙更是通過對金太祖與金世宗的尊崇,半公開地為金王朝爭正統。而漢族士大夫們,則忌憚於清帝對遼金的公然站台,很少對宋、遼、金正統之爭這一高度政治化的話題發表言論。
正如元朝承宋之正統,大清朝也是明朝的合法繼承者。此時已不再適宜強調自己的「北方出身」,乾隆上諭所曰:「我朝為明復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天下最正」。
為了展現大清與他本人的坦蕩及「正大光明」,乾隆寧願「數典忘祖」,也要即時與遼金進行政治切割,儘快將自身的合法性與中原王朝掛鉤。
10.清末的合法性危機
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遭遇「老年危機」,遭遇了現實中的種種軍事政治挫敗,晚明的歷史便打開了一扇向清廷復仇及清算的記憶之門。
對於革命派而言,晚明的歷史記憶,特別是強調清軍入關暴行,藉以消解清廷合法性的著述,被當作最好的革命宣傳品,加以政治性的閱讀與傳播。
此時已喪失了輿論管制能力的清政府無比尷尬——即使他們知道這些革命宣傳品是假的,他們又拿什麼「真相」去應對、去反擊呢?
且不說清政權此時已徹底喪失了公信力與合法性,既然「真相」都成了禁忌,他們又怎能拿禁忌為自己辯白呢?難道昭告天下——那些前任帝王努力焚毀的「禁書」才是真實的,揚州的有關數據「僅僅」是8萬,而不是80萬。
真相固然是大清的敵人,但也是《揚州十日記》此類革命謠言的敵人。正是乾隆,儘管他預見了「晚明歷史記憶」這個帝國之敵,但也自我摧毀了作為反制工具的真相,讓後世的愛新覺羅家族只能在謠言中束手就擒。
結尾
謹以此文紀念本人中學歷史課遺漏之趣聞,本書作者張明揚先生行文流暢風趣,一面引用眾多名家典籍,亦有天馬行空之腦洞,總體來說是一本可以輕鬆讀完的歷史趣聞、全新歷史視角的書籍。
鑒於編輯器的緣故,對排版影響較大,美觀度有所下降,誠邀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飛揚日知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