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的相處之道:你選擇焦慮被它取代,還是利用它生活得更精彩?

英語流利說創始人兼CEO 王翌

今年八月,MIT教授麥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出版了一本《Life 3.0》,直譯過來是《生命3.0》。該書上線僅一天就登上美國亞馬遜「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類」書籍排行版首位。一本講生命科學的書如何能連續數周佔據亞馬遜「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類」書籍排行版首位?讀完該書,我的疑問得到了解答,也由此產生了一些對生命、智能、與AI相處之道的新的思考。

泰格馬克將生命演化分為三個階段:以細菌為代表的生物演變,以人類為代表的文化演變,以及以超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演變。這是一個從一切由DNA決定,到擁有意識與技能,再到完全掌控「命運」的生命演化圖景。這個視角無疑讓人眼前一亮,但同時也可能令一些人感到不安。

被取代的焦慮

人工智慧崛起帶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衝擊,大約來自AlphaGo和AlphaGo Zero在圍棋界橫掃人類棋手的驚人表現。後者甚至不再需要任何人類數據,單靠自我對弈就已無人能敵,甚至還展現出了人類才有的智慧火花。去年5月,我受邀參加Google在烏鎮的人工智慧峰會,分享流利說的AI英語老師,剛好在現場目睹了AlphaGo Master擊敗柯潔的第一盤棋。數百人觀棋現場的氣氛隨著棋局的進展,越來越無奈和凝重,讓我印象深刻。

流利說受邀赴烏鎮AI峰會觀戰

雖然在圍棋上戰勝人類並不代表人工智慧已經擁有了超越人類的通用智能,但已足以讓人們受到巨大的觸動,開始思考當人工智慧踏入其他領域,將給人類帶來些什麼。

有些人會說,取代人類。的確,當下很多職業(工種)正在被人工智慧取代。那些標準化、僅靠記憶和程序化運算/操作就可完成的技能,將最先由機器替代完成。如收銀員、營業員、售票員、貨車司機、流水線上的員工。16年,富士康在生產線上部署了4萬台機器人,取代了6萬名工廠員工。因為論效率,即便技術最嫻熟的員工也無法與機器人比肩。

不僅如此,一些依賴固定模式作業的「白領」職位,甚至需要嚴密的數據與邏輯分析的「高級」職位,也正在被AI逐步替代。17年「雙十一」,阿里的AI每秒能做出8,000張海報,而設計師做一張則需20分鐘。高盛紐約股票現金交易員由十年前的600名交易員削減為如今的2名,剩餘工作全部由機器包辦。由IBM公司開發的AI「沃森醫生」已具備分析疾病模型、10分鐘內給出診斷方案的能力。

對於AI取代人類工作的進程,美國《科學》雜誌給出了預測:到2045年,全球50%的工作崗位將被AI替代。這個數字對應到中國將是77%。即是說,未來30年內,中國每4個現有工作崗位中就會有3個被AI取代。

? Karolis Strautniekas

輕鬆在圍棋上打敗人類、開始取代人類工作的AI正在引發全球範圍的討論:人類是否將被AI超越和替代?AI對人類到底是福還是禍?

利用AI,活得更精彩

為人類是否會被 AI 取代而焦慮,真的有必要嗎?

首先,即使是頂尖的人工智慧專家之間,對人工智慧的進化速度和終極能力的判斷,也不盡相同。2013年,牛津大學人工智慧哲學家尼可·博斯特倫(Nick Bostrom)對數百位人工智慧專家做了一項關於「你認為人類級別的人工智慧什麼時候會出現」的調查,結果顯示,正常情況下會在2040時出現,最晚也會產生於2075年。人類級別的人工智慧只是所謂的「強人工智慧」,而超越人類智能水平的「超人工智慧」的到來,肯定需要更久。

其次,就像前三次工業革命都給人類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職業分工帶來巨大變化一樣,作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驅動力的人工智慧技術,也必將在給人類的生活方式和人類社會的職業構成帶來巨大變化。每次這樣的結構性變化發生的時候,都有人留戀過去——過去的生活方式,過去的工作;同時也有人會抓住這樣的機會,擁抱變化,享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和紅利,投身新的職業機會。

? Sergey Popov

試想,如果沒有發動機的發明,全球幾千萬的司機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呢?如果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的發明,全球幾千萬的程序員又會在幹什麼呢?技術的迭代演進和人類社會的演化一樣,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善於擁抱和利用新技術的人,會率先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便利、效能和機會。

誠然,AI時代,一些技能和職業會變得不再重要,但有另一些則會變得更加重要,被賦予更大的空間和能力。比如,那些體現人綜合素質的能力,例如審美、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考、情感互動等等,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被AI取代的可能性很低。拿建築設計師來說,他可能會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設計出更創新、更節能環保的建築。

當下,許多企業也正利用AI做著開拓性的探索。谷歌、臉書、微軟、IBM等科技巨頭都成立有自己的AI實驗室,在教育、醫療、駕駛、安防、金融、電商、個人助理等應用領域的產品開發如火如荼。如IBM的「沃森機器人」能夠幫助醫生在十分鐘內給出治療方案,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已通過多方測試並獲取了牌照,亞馬遜的智能家居機器人Echo能夠讓用戶語音控制家中的電器、下單網購。他們便利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幅解放了生產力。

IBM 沃森機器人 ? Fortune

擺脫了瑣事的桎梏,人類將擁有更多的時間回歸自我探索。屆時,社會對文化的追求將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文化產業規模,將會是今天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我們獨有的智慧、豐富的情感,以及對藝術的創造性思維,將會得到更大的釋放與提升,成為人類證明自己價值的最好方式。文藝復興以來的數百年,科技的進步和革新讓人類社會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人工智慧作為人類最新一次技術大跨越的核心,必將給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帶來諸多福利,讓我們生活得更便捷、更精彩。

流利說的「AI+教育」探索之路

教育是人類社會傳承和進步的核心機制,是一切高階智力活動的基礎,自然也是人工智慧的基礎。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之後,科學家們明確定義了人工智慧這一研究領域所包含的方向:機器翻譯、計算機視覺、文本理解、語言識別、機器人控制和機器學習。它們無一不與教育和科研相關。

近一二十年,全世界許多大學教授和他們的學生們的尖端研究讓人工智慧技術獲得了突破性的長足進步,可以說沒有教育就沒有今天的人工智慧時代。而另一方面,從人類社會出現和最初形態的學校教育出現至今,教育一直緊密圍繞著「人」:「老師」與「學生」這兩個角色構成了教育最核心的二元結構。時至今日,技術在教育生態系統中主要還是扮演著配角。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為教育開啟了全新的想像。

? Kemal Sanli

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傳道、授業、解惑等教學活動的基礎。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指的是人存在於語言之中,唯有靠語言引導才能深入理解自我與世界。語言為萬事萬物命名,並為之賦予意義,使世界成其所是。我和流利說的另兩位聯合創始人胡哲人和林暉,都是在美國學習和工作過的「海歸」。我們對於語言能力在個人成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切身的體會。

我是唯一一個獲得麥肯錫(McKinsey)08-09年度北美諮詢師錄用的中國人,也是谷歌公司加州總部極少數的華人產品經理之一。在這當中,英語能力(特別是口語),無疑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之一。我們也看到許多印度人能在矽谷的高科技公司里擔任高管,並不是他們的專業能力比中國人高多少,而是他們的基於母語優勢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理解。當我們回到國內,聊到「移動+AI+英語學習」的創業機會的時候,十分興奮——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技術和產品,幫助更多的中國人擺脫啞巴英語,自信對話世界,可以在更寬廣的舞台上去探索世界,實現自我。「Help everyone become a global citizen」(幫助每一個人成為世界公民)正是我們的使命。

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受限於師資、理念和教學模式等諸多限制,效率較低。全球公認的英語能力等級標準歐標(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Reference)對於從零基礎到接近母語水平的建議學習時長是1000-1200小時,而大多數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花費了超過2000小時後還是「啞巴英語」。圍繞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英語學習需求,許多落後城鎮和偏遠鄉村的學校甚至因為缺乏老師而無法開設英語課程。這令人遺憾的現實,也正是機會所在。流利說提供的解法是,打造AI英語老師,用頂尖的人工智慧教育產品消弭人力所無法改變的諸多缺憾。

英語流利說APP

我們匯聚了英語教育、教育學、心理學、人工智慧領域的世界頂尖專家,依據先進的認知神經學習理論組織編寫了系統、豐富的教學內容,將一流英語老師的各方面能力抽象建模,並將內容和老師的能力模型兩者結合,依靠人工智慧技術構建出一個虛擬的AI英語老師 。這個內置在「英語流利說」APP內的名叫「懂你英語」的課程於2016年7月上線,是世界上第一個AI英語老師。它的出現已經幫助100萬英語學習者獲得了「千人千面」的高效英語能力提升,並將讓更多有英語學習需求的普通人,無論在哪兒,無論基礎如何,也無論經濟條件如何,只要有互聯網,就能夠 在與AI老師的互動中,得到個性化、高效、便捷的英語提升。

我和同事在2016年6月12日拜訪了位於青海四千米高原的果洛道扎福利學校,那邊只有一個全職的英語老師,還是一個志願者。我們給學校的300多名藏族孤兒送去了100台智能手機和我們的AI英語老師。在手機上跟著「懂你英語」AI老師學英語一學年後,那邊的初中畢業班同學的英語平均分提高了20分。當聽到這樣的消息,我特別欣慰,因為我知道,良好的英語能力很可能可以幫助這些孩子們獲得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機會,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拜訪青海果洛道扎福利學校

我經常會被問到,AI老師會否取代真人老師?我覺得,任何一個技術的突破和產品的創新的本質目的,都不是為了取代現有的技術和產品,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和滿足人類的需求。在沒有老師或者師資不足的地方,AI老師可以帶給學生們亟需的個性化、高品質的學習資源;在師資條件較好的地方,AI老師也可以以「AI助教」的方式,為真人老師所用,成為現有教學模式的補充。場景不同,角色和用法不同,但不變的是給學生們帶去更加個性化和高效率的學習體驗。將AI引入教育領域,在保留教育之義——分享知識——的同時,通過技術革新實現效果成倍提升,讓優質資源觸及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


推薦閱讀:

人長大後就一定要變得很功利很現實嗎?
人人都能改善自己的發音
如何看待「也許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變成自己當初所討厭的樣子」這句話?
想參加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要怎麼做?需要學習什麼?
如何評價廣東恩平獎勵考生,考上清華北大 獎100萬加一套洋房?

TAG:AI技術 | 教育 | 英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