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本質是一種實體嗎?認知是人意識對世界真相認識過程 認知哲學-生物學基礎 認知社會性-道德秩序自由意志

爵士貓 (作者) 回復onlookers剛剛

生物DNA,本就是物質。生物DNA最後的解釋,必定是超弦。

超弦,可是說是物質?或者是意識?

在量子級別,科學以充分證明,人的意識已經是實驗觀察結果的一部分。

那比量子還要低級別的超弦,實驗觀察結果可以獨立於人的觀察之外嗎?

這可是愛因斯坦級別的思想實驗課題。

人類的認知過程,是由認知者、認知對象、認知環境、認知情緒、認知的時間、地點、種族、性別、文化背景、知識背景構成的綜合過程。簡答的說,認知就是人的心智對世界真相的認識過程。

與人交談時,會想要透過臉孔,透過自然而然的熟悉感,與他的靈魂溝通,但感覺用力太猛會嚇到別人。當我盡自己最大的心力,想要感受到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是真的從別人的主觀世界來看的,但會得到深深的無力感,因為不可能,也做不到。

我們看到文章,「你只是在自我感動……」諸如此類,這裡所有的你,都被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解讀為了「自己」,也就是「我」。

對的,就是「我」,千千萬萬個我,而我自己,也永遠受著身體,這顆心的限制,跳不開主觀,應著內心的敏感或自我做事。每個人內心環境,氛圍?都不一樣吧?可我不會知道,或許永遠也不會體會到別人的樣子。所以有多少局限呢?

最近感覺刷新自己眼界的太多了,讓我感覺自己沒參透的,太多,太多……我說的,其實就像是,我講的這些,你懂什麼意思嗎?這就是差異了,能突破這層差異的人,一定是少的。

人的認知過程,可以通過大腦區域的生物化學反應引發的大腦神經體系血液的流動,通過儀器予以識別。但是這種識別只是符號意義上的,沒有包含認知的內容。認知過程的本質,就是對認知對象包含的內容的識別。

個人的認知到底有多局限?

認知就是與他人靈魂溝通,認知科學已經有了充分的論證。

AI技術,完全忽視了面孔識別認知,是一種是由認知者、認知對象、認知環境、認知情緒、認知的時間、地點、種族、性別、文化背景、知識背景構成的綜合過程。

AI技術,完全忽視了面孔識別認知,直接與人類的社會化過程相聯繫。認知者往往依據性別、年齡、種族等多重社會範疇信息對陌生個體自動、快速地進行類別化加工,以期快速地識別和了解他人。

AI技術,完全忽視了人類的認知過程,是隨著個體從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而不斷變化。

AI技術,只是在於認知符號化過程中有建樹,但對於認知過程內容是予以無視虛無化的。

爵士貓:面孔識別時間知覺經典認知 意識難題解釋鴻溝 研討AI四假設 生成認知反物理主義 新二元論 感受性 生命靈性 4?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們要了解認知過程、認知的意識內容,首先必須從最根本的哲學角度考慮認知。

認知哲學的核心主張是:

本體論上,主張認知是物理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統一體,二者通過中介如語音、文化等相互作用產生客觀知識;

認識論上,主張認知是積極、持續、變化的客觀實在,語境是事件或行動整合的基底,理解是人際認意識的認知知互動;

方法論上,主張對研究對象進行層次分析、語境分析、行為分析、任務分析、邏輯分析、概念分析和文化網路分析,通過綱領計劃、啟示法和洞見提高研究的創造性;

價值論上,主張認知是負載意義和判斷的,負載文化和價值的。

第一 認知的生物學基礎,首先是DNA阿賴耶識決定的。這一點就可以完全否定AI瘋子叫囂,人工智慧可以超越人類的瘋話!

在人類的祖先走上了獨自演化成人的道路不久,她的染色體開始產生讓人類成為能夠思考的有很好記憶能力的基因,支配著她的行為給了她智慧。於是,我從父母和先輩那裡繼承了這些人類特有的新基因,因而繼承了他們已經有的不錯的思考和記憶能力

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心智之所以從根本上是具身的,並非僅僅因為心智的過程必須以神經活動為基礎,而是因為我們的知覺和運動系統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種基礎性的角色"。「基於這樣一種視角,具身認知拒絕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在知覺運動系統的背後存在一個『心智』,這個心智具備各種形式命題和推理規則,指揮著前者的運作。無論我們心目中的那個理性的、基於規則的和推理的東西是什麼,它都完完全全地嵌入我們的身體活動中」。

第二 人類的認知、情感都是人類互動、相互理解、社交聯繫與共同道德秩序的產物。所以之古希臘文明以來,道德秩序與公平公正,不單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抽象概念,而是人類心智心靈演化的產物,人類生物遺傳的產物。傳統認知科學與AI行業,否定人類的具有自由意志,人類自由意志不過是物理化學反映的過程,就顯得是很幼稚與可笑了!

以下是我的詳細論證過程。

第一部分 DNA 阿賴耶識

傳統認知主義的基本信條是「認知是可計算的」。依據這種觀點,認知過程類似於計算機的符號加工過程,都是一種對信息的處理、操縱和加工。儘管兩者的結構和動因可能不同,但在功能上是類似的,即都是一種「計算」(computation)。計算機和人腦都是加工和操縱符號的的形式系統。

認知心理學的聯結主義模式並不接受符號加工模式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所作的類比。它主張大腦是由天文數字般的神經元相互聯結構成的複雜信息處理系統。因此,聯結主義建構了「人工神經網路」,力圖體現大腦神經元的並行分散式加工和非線性特徵,研究目標從計算機模擬轉向人工神經網路的建構。試圖找尋認知是如何在複雜的聯結和並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湧現(emergence)的。然而,無論聯結主義的研究風格與符號加工模式多麼迥然相異,兩者在「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方面是相同的,認知在功能上的獨立性、離身性構成了二者理論預設的基礎。

具身認知的倡導者對這種離身的認知提出異議。「心智鎖在身體之中,在任何時候,它都佔有一個特殊的空間,且面臨一個具體的方向。這些不可否認的事實形成了具身認知的部分基礎」。具身認知的思想家主張思維和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和發端於身體的,身體的構造、神經的結構、感官和運動系統的活動方式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世界,決定了我們的思維風格,塑造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如果我們擁有蝙蝠的生理結構,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同我們身體的解剖學結構是完全一致的。

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心智之所以從根本上是具身的,並非僅僅因為心智的過程必須以神經活動為基礎,而是因為我們的知覺和運動系統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種基礎性的角色"。「基於這樣一種視角,具身認知拒絕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在知覺運動系統的背後存在一個『心智』,這個心智具備各種形式命題和推理規則,指揮著前者的運作。無論我們心目中的那個理性的、基於規則的和推理的東西是什麼,它都完完全全地嵌入我們的身體活動中」。

一句話就是我們是人這種生物,人這種生物的生物結構、感知結構決定著人類看到的世界,必定是人類感知構造與系統所構築的世界。宇宙生命體是統一的,宇宙的隱蔽秩序是唯一的,但是生命的具體構造是不同的。

老鼠的構造、老虎的構造、黑猩猩的構造、人類的構造的不同,就引發了在同一的宇宙量子場的宇宙生命秩序,坍塌為老鼠的感知意識世界,老虎的感知意識世界,黑猩猩的感知意識世界,人類的感知意識世界。

生物的意識感知認知過程,確實是生物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是可以表達為0或1的符號,但是符號本身是假設的,符號本身是沒任何意義的。這就是佛法說的,一切法均是無所得法、無所住法,因為一切法均是人類的符號、名相的假設。一切法的本質是不含宇宙真相的,一切法的本質只是宇宙真相的映射與鏡像而已。

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在人類認知活動的背後,是人的心靈心智在起作用。

我們精神的意識特性,比如感覺和情感,與腦的物理和化學結構組成密切相關,它們的產生無需任何外界信息的傳入。我們能在夢中看見紅蘋果,而此時並沒有光線進入眼睛。

具身認知科學或濕認知科學,已經得到腦神經科學的強大支持,默認模式神經網路DMN,腦暗物質存在,腦暗能量耗費大腦90%的能量證據,就是證明了大腦存在一個基礎的默認的構造,這個構造就是心靈心智,人類的心靈構造--默認模式神經網路DMN,是人類認知、情感、思想概念、自由意志的基礎,大腦神經元的物理化學過程,不過是反映出人的意識活動的運動過程。認知的符號不代表認知的內容。

具身認知強調三點。

第一,認知不是一個可以脫離具體身體的精神性存在,認知依賴於有機體的物理性身體。身體在認知加工中是構成性的(constitutive)的,身體狀態可以導致認知狀態。身體的物理結構對認知具有直接的塑造作用。

第二,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經驗及其心理模擬在認知加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認知表徵並非由一些無意義的符號構成。

神經科學的研究從來沒有證實神經系統具有將感官刺激轉換成抽象符號的能力。

相反,許多實驗卻證明了感覺—運動系統的經驗及其心理模擬對認知過程的影響。

具身認知的倡導者認為:「認知過程並非定位於大腦皮層本身,而是反映或表現在更廣泛意義的身體上。的確,具身認知的許多理論模型都假定高級認知過程涉及感覺—運動狀態部分地再激活,而這些感覺—運動狀態是所討論的那些認知表徵的基本組分。」

第三,對於具身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於身體。身體是整個世界的一個部分。身體與世界的互動塑造了認知的種類和方式。因此,具身認知的另一層理解是認知根植於環境、紮根(grounded)於世界。認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embedded)環境的。環境條件、人際互動和社會生活都對認知有制約和塑造作用。

  認知依賴於身體,紮根於環境。認知、身體和世界構成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具身認知的基本涵義。在這裡,身體和心理不再是相互獨立的二元,而是一體的過程。

人類的心靈心智首先是生物演化的產物。高等靈長類是在長期的環境適應中進化而成的一類猿猴類動物,其最主要的特徵是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擁有的一定的智慧和靈性。原人與猿的區別主要在於運動方式。猿主要用四肢在地面上爬行,而原人則進化為直立行走。人類比已經滅絕的原人擁有更大的大腦與更發達的推理能力。

其次,人類的智慧心靈心智是遺傳的產物,就是人類的智慧心靈心智必然引發人類DNA的變異,DNA已記錄人類的智慧心靈並遺傳給人類的後代。人類的DNA與高等靈長類的DNA有十分巨大的差異。

2010年的一個詳細研究報告,比較黑猩猩與人類最小的Y-染色體,發現兩類染色體結構很不同,鹼基序列的差異超過三成,猿猴少了五成以上人類的基因,這非同小可。生物學界極為意外、震驚,因為如此大的差異相仿於許多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差異,猿猴類與人類沒有血緣或進化關係。

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中有百份之98完全相同。然而在決定性別的Y染色體中,人類與黑猩猩不同的基因,卻佔百份之30以上。來自位於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懷特黑德研究所所長兼遺傳學家,大衛-佩傑(David

Page)認為,這就說明自從約6百萬年前,黑猩猩和人類從它們共同的祖先「分流」進化為兩個物種以來,二物種Y染色體的構造都分別發生過巨大的改變。

由於Y染色體所帶基因比X染色體少很多,近百年來

,科學家一直以為Y染色體已走上了逐漸消亡的道路。自從X染色體和Y染色體於2億多年前,由同一對普通的染色體進化而來(《自然》,1999年10月29日,964頁),Y染色體的基因就一直在逐漸減少;同時與X染色體重組、交換基因的能力也在逐漸下降。這就說明Y染色體已與外界隔絕相當久了。現在Y染色體的基因數量,最多也只有幾百,而用途莫過於產生精子與決定後代的性別。因此,科學家們推斷,人類基因中的Y染色體與黑猩猩的並無明顯差別,因為人類基因組中其它的基因就與黑猩猩的一樣。

為了證實該推斷,佩傑(Page)與共同研究人員對黑猩猩和人類的男性特異區(MSY)進行了DNA測序。由於傳統的鳥槍測序法只能用於股長較短的DNA,這次對黑猩猩整個MSY區的詳盡測序消耗了大量的時間。不過得到的複雜結果也讓人大吃一驚。

在比較人類與黑猩猩MSY測序的結果時,研究人員們有了驚人的發現。他們在人類Y染色體中發現的大量基因,在黑猩猩的Y染色體中已經消亡。這就說明人類的Y染色體,比起黑猩猩來,與它們共同進化祖先的Y染色體更為相近。雖然黑猩猩MSY中的基因只是人類的二分之三,但是黑猩猩MSY中的迴文結構卻是人類的兩倍。迴文結構實際上就是一組大量的DNA,由於其中核苷酸的DNA序列順序與互補鏈的DNA序列順序正好左右顛倒,好像構成了一個迴文而得名。研究小組1月13日在《自然》網路版報道,人類與黑猩猩Y染色體中新添的迴文結構構成了二物種Y染色體結構的主要不同。佩傑(Page)說,「在Y染色體中增添迴文結構就像是在重建一個房子,」是將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組中現成而相似的組件,以不同方式分別添加上去。

研究人員們提出,一些特定的機制,如產生用來強化生成精子的新基因所帶來的競爭優勢,決定了二物種Y染色體的迅速進化與大規模的改造。比如在黑猩猩中,自然選擇利於多產精子的雄性。雄性黑猩猩與雌**配時,能較其它同類生成更多或更優質精子者就會有更多的後代。研究人員們還說明,由於Y染色體已不再能與X染色體交換基因,它將用其它一些特別的方式重設自己的DNA,比如以在基因組中加入與原有DNA相同的DNA,或迴文結構的方式,來進行自身重組。

「正當我們自認為對基因組和其進化比較了解了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又被自己的無知耍了!」來自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杜克大學遺傳學家,亨廷頓-韋拉德說,「在基因組這片土地下,還埋藏著無數的寶藏等待我們去發現。」

這就可以解釋,人類與黑猩猩在智力情感上的巨大差異,是來自於各自不同的Y染色體。6百萬年前,黑猩猩和人類從它們共同的祖先「分流」進化為兩個物種以來,二物種Y染色體的構造都分別發生過巨大的改變。黑猩猩可以經過後天的學習,懂得一點人類的語言、情感。但是黑猩猩不具有人類的意識與心靈生物學基礎。

黑猩猩是與人類最相似的高等動物,研究表明,一些黑猩猩經過訓練不但可掌握某些技術、手語,而且還能動用電腦鍵盤學習辭彙,其能力甚至超過兩歲兒童。然而研究人員無法訓練它們用人類的語言大聲講話,這是為什麼呢?1996年1月19日,

美國科學家發現,黑猩猩被呵癢時也會笑,在笑的同時還呼吸,聽上去就像鏈鋸開動的聲音,而人類在講話或笑時呼吸是暫時停止的,這是因為人能夠很好地控制與發聲有關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科學家認為,能否講話的關鍵在於神經系統對氣流的控制,人類能講話就是突破了這方面的限制,而黑猩猩卻無此能力,這就揭開了黑猩猩不能講話之謎。

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語言能力,既是心靈心智的遺傳與後天學習過程,這裡面就有鏡像神經元的作用。而且人類的語言能力與人類的生物結構緊密聯繫,科學家認為,能否講話的關鍵在於神經系統對氣流的控制,人類能講話就是突破了這方面的限制,而黑猩猩卻無此能力。

佛學的禪定教人怎麼樣安靜下來,安靜之後入定,一點雜念、一點噪音都沒有,這時候你的智慧最高。佛學的辦法,科學不是不知道的,科學實際上在不斷的重複這個辦法,但是沒有歸納出來,沒有系統的辦法提高人的智慧,只有靠練習、靠實踐來慢慢地提高人的智慧。佛學禪定的方法是認識真理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這個東西確實是寶貝,它可以彌補科學的不足。

佛學能夠認識宇宙真理的方法也是科學的方法,通過提高認知能力,來認知常人想不到的更深更高的真理,或百思不得其解的東西。把意識比作電流,人腦就像導體。如果修持到深入禪定,人腦可以進入高度有序化的超導狀態,意識可以暢行無阻,意識場可能極其強大,可以感知到常人無法獲得的宇宙真諦。

科學正在認識、正在接近佛學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道理在釋迦牟尼時期出現過,後來把它發揚光大,就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識」是玄奘法師的翻譯,他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了,以前翻譯成別的東西,玄裝法師都不滿意,後來就翻譯成「識」,「識」也成了現代文化中間很重要的一個詞,知識、認識都是從這裡演化來的。阿賴耶識是一種特別的識,它是含藏萬有,又叫做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也稱「種子識」。

阿賴耶識在佛學當中被看作就是宇宙的本體,因此,可以說宇宙的萬事萬物都由來於它,我們看到的一切實際上都是阿賴耶識變來的,阿賴耶識像大海,我們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大海表面上的波浪,波濤滾滾就變成我們客觀世界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佛學阿賴耶識的認識。

歷代的許多高僧大德畢生修鍊的目標就是想實證阿賴耶識。為什麼現在的物理學家不修證也接近阿賴耶識呢?這是不是違反佛法的根本呢?其實不,佛法有84000法門,按照釋迦牟尼的佛法,現在我們說的科學也是佛法的一種。如果釋迦牟尼活到今天,他今天再轉世入世了,他要講佛法,我相信他就會用一種現代科學技術來講。如果把科學的道理都搞明白,我覺得對於現代人修鍊科學佛法非常有好處的,就像你站在科學巨人的肩上,站得高看得遠。

阿賴耶識與DNA的功能十分相似。人間有情具足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和意根合稱前七識或七轉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眾生在世間之各種活動,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業、惡業、凈業、無記業,造作後即由第七末那識的執著性功能送交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之業種,由第七識不斷地攀緣,配合外境六塵而不斷起意造作新業,同時不斷收集新業種,如是循環不已。

正如一個小孩會問父母自己是怎麼來的,作為這個星球擁有高度文明與智慧的動物,人類一直都在追問,作為一個群體,人類是如何誕生並發展到今天的。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為四種脫氧核苷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信息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食譜」。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糖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

人類何以為人?一是大腦和智慧的演化,二是性的演化。至少有幾十個新基因在人類大腦的前額葉表達,而前額葉是決定我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決定我們智慧的地方。伴隨這些新基因的出現,我們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創造出優美的藝術、雋永的文字,研究我們存在的世界。

有一個基因是人類獨有的,姑且叫它基因C吧,即便離人類最近的堂兄,黑猩猩和其他靈長目物種的染色體中都沒有這一基因。這一新基因在物種中的分布表明,基因是在人類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所沒有的,而是在人類最近的祖先同黑猩猩祖先分離以後的四五百萬年間才產生,並在人類祖先群體中被固定下來的基因,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新基因C。

最近的研究表明,基因C經歷了「精衛」那樣的演化過程,是由兩個倍增的母基因(duplicated genes)的雜交而成的嵌合基因。不幸的是,這基因在某些人類個體發生了改變,基因產物的突變因而引起神經分裂症和記憶錯亂的疾病。但是這一觀察讓我們產生了科學上有趣的重要推論:在人類的祖先走上了獨自演化成人的道路不久,她的染色體開始產生讓人類成為能夠思考的有很好記憶能力的基因,支配著她的行為給了她智慧。於是,我從父母和先輩那裡繼承了這些人類特有的新基因,因而繼承了他們已經有的不錯的思考和記憶能力,可以在這裡記憶這裡講出這些話,寫出這些文字。因此我能自然地說:新基因啊,憑著你讓我成了有智慧、有感情的人,我感謝你!

所以,認知的生物學基礎,首先是DNA阿賴耶識決定的。這一點就可以完全否定AI瘋子叫囂,人工智慧可以超越人類的瘋話!

第二部分 鏡像神經元 社會性

在社會生活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同樣重要。實際上,情感通常也是一個能夠反映動作意圖的重要環境因素。正因如此,我們與其他研究小組一直在探索,鏡像系統能否在讓我們理解他人行為的同時,也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表情或者經歷過的情感狀態,鏡像神經元就會激活,讓我們體驗到他人的感受,走進別人的情感世界。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厭惡情緒,它是一種基本反應,對於一個物種來說,厭惡情緒具有重要的生存價值。惡臭的氣味和難吃的味道往往意味著危險,它們都會讓人表現出厭惡情緒,這是厭惡感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生命的價值很大一個維度是要不斷增加不同體驗,讓自己的記憶素材豐富起來。所以我非常喜歡看傳記,體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你無法成為偉人,但你至少可以在文字中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巔峰時刻。

讀書最佳狀態就是這種帶入感,這也是為何研究顯示有些文學作品能增加人同理心,即換位思考的能力。你時時在虛擬中去扮演「他者」,你在真實中和人交往時就更容易認知別人的情緒和思維模式。認識自己很難,認識別人亦不容易。

每個人都是截然不同,這種差異性被基因(先天)和環境(後天)分別塑造著,這也意味著每個人能夠形成的套路是被有意選擇的,是最親和自己基因和經歷的那些。你有你的套路,別人有別人的套路,而套路又是一種不易改變的存在,所以人際交往中的摩擦在所難免。這時候需要你能夠跳出自己套路,看到對方的,雖然你未必能完全認同但至少能理解其存在的可能性與合理性。

能夠理解彼此不同,這是成熟的表現,而讓你成熟起來的是大腦前皮層(額葉)的作用,大概要到中學時期我們大腦這一部分才能完全發育完善,因此小孩很難控制自己情緒,有些大腦額葉受損的病人也會喜怒無常,情緒失控。

人為何要互相了解?這其實背後還是演化規則在左右。因為由人相互理解發展出了群體合作,從而讓人有了更強生存能力,也即適應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要知道人是很弱小物種(即便有更強大腦在原始生存環境下作用有限),如果不能結成群體在與其它物種競爭中是占不到任何便宜。有一本書《社交天性

: 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就專門講社交性給人類帶來的種種生存優勢,如促使大腦皮層不斷演化成熟、語言的產生等等。人天生就是社會動物,人在睡夢中大腦還運行的部分即是負責社交的區域。

社會性產生更大作用是使得群體生存能力大大提升,就某個個體來說卻未必,有時候甚至是有害的(為了集體犧牲個人),如果每個人(基因)都是「自私」的,且短視的,那麼這種社會性(犧牲個人服務群體)怎麼會出現呢?

《超級合作者》以及一系列類似書中對該問題都有解釋,而關鍵點即是合作,這是一種進化賦予我們的關鍵屬性。小到任何一個細胞生存與繁衍,都必不可少需要與其它細胞進行合作,合作或是生命體一種最最基本屬性。諾瓦克教授將合作稱為生物體除了生存和繁衍以外的第三屬性。如果合作這個問題能講通,那麼社會性產生便不難理解,也即是一種合作機制擴大,一種自然湧現。而發展到智人階段這種合作的秩序實在不斷擴展的,城市、國家規模在不斷擴大、信息交流方式在不斷演進。

所以具身認知理論是有強大生物學的構造基礎的。人類的認知、情感都是人類互動、相互理解、社交聯繫與共同道德秩序的產物。所以之古希臘文明以來,道德秩序與公平公正,不單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抽象概念,而是人類心智心靈演化的產物,人類生物遺傳的產物。傳統認知科學與AI行業,否定人類的具有自由意志,人類自由意志不過是物理化學反映的過程,就顯得是很幼稚與可笑了!

但是鏡像神經元理論,在解釋人類的認知與意識方面,還存在很多漏洞。

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觀點指出,語言如此複雜,並不能通過類似於鏡像神經元理論那樣簡單的刺激-反應心理學來加以解釋,並且,用簡單辭彙去命名複雜的心理功能,實際上並不能消除複雜性。

格雷戈里·希科克指出,鏡像神經元理論廣受歡迎,根本原因在於,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簡化的理解和解釋人的心理、人類進化,但這種簡化卻是危險的,正如過去的行為主義理論將人的行為簡化為聯結和強化而導致諸多謬誤一樣,我們需要摒棄過度簡化的懶惰思維,重新將鏡像神經元放到更加平衡和複雜的體系中,進行更負責任而更為全面的反覆考量。


推薦閱讀:

TAG:認知科學 | 真社會性eusociality | 阿賴耶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