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誰說學習沒有捷徑,10分鐘教會你學習的「套路」

上一篇文章 《不知道這一點,那麼多書白看了》中,我們針對「知識焦慮」的問題,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帶著問題去學習

但是,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會產生那麼多的問題,學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有沒有更便捷、更快速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是的,今天我就是來帶你們「走捷徑」的!

說起捷徑,很多人都不屑一顧,以為是耍小聰明。但實際上,在很多領域我們都有「近路可抄」...

這裡的捷徑,其實就是所謂的「套路」。

套路是啥?

「我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

不不不!這兒的套路是指,更加科學、有效的掌握知識

我們的「套路」就是根據「二八定律」的原理,找到學習知識的「關鍵因素」。

首先,我們得將知識進行分類

而知識呢,大多分為這三類:

每一類知識,都有不同的「套路」...

下面,我先告訴你,知識類知識的學習套路。

首先,什麼是知識類知識呢?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專業知識,是指在一定範圍內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知識。

財務知識,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消費者心理、市場營銷等等都屬於知識類知識。

相信大家都聽過「帕累托定律」,又名「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

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比如,20%的顧客帶來80%的業績,20%的強勢品牌,佔有80%的市場份額。

在知識類知識裡面,核心的20%在哪呢?

知識類知識的核心20%就是「基本概念」,只要學習和掌握基礎概念就能解決80%的問題。

那為什麼只需要掌握基礎概念就能解決80%的問題?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在某一領域學到100分。

假設你開始管理一家公司,需要了解設計、財務等從未接觸過的專業。但你不需要把他們都做到100分,因為你既不用自己操刀設計,也不需要進行財務演算。

你需要的,只是把它們做到80分;只需要看懂財務報表,更好的管理公司;你只需要知道什麼是美,如何與設計師溝通。

在長期的學習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到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剛開始接觸一個新領域時,你的學習是非常迅速的;但是越到後面,花同樣的時間精力,獲取的東西卻越少...

這也就是為什麼從1-80分要比80-100分容易得多

如果你死磕這個領域,千辛萬苦做到100分,而我把同樣的時間用來掌握基礎概念,在兩個領域都做到了60分。

之後我發現這兩個領域之間能夠相互關聯、連成面,那麼我的知識面積將會是60 X 60=3600;如果三個領域60分呢?60 X 60 X60 = 216000 ,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了。

現在是一個多維度競爭的時代,我們需要掌握多維度的思維和眼光,那麼就需要快速在一些領域裡做到60~80分。

這裡的「套路」就是認真學習好「基本概念」。

學習知識類知識,可以分為6大步驟,下面跟著我慢慢來看:

你說,自己學了很多很多...但從來不知道怎麼用,甚至學完就忘,就像大學期末考前的突擊複習。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你的腦袋裡根本沒有一個系統的框架

你的知識就像一個辦公桌,系統的框架就是收納盒。當你沒有系統框架的時候,新學的細碎知識根本無處安放,這些知識越來越多...堆積在一起,最終變成了一個雜物堆。

那到底要怎麼形成系統框架呢?

在學習之前,先整理基本大綱框架,把需要學習的概念一條條列出。這不僅能夠幫助你形成框架思維,還會有小小的成就感。

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幫你整理基本大綱:

走到最後一步,你會發現,其實並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去看,也不是每一頁都要平均用力的看。

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思維導圖裡的基礎概念,一個個去死磕

正是這些基礎概念和信息,最值得我們一字不落地閱讀

但卻有80%的人做不到,這是一種稀缺能力!

也許你會想:

兩千年前您這樣說我信,但現在信息爆炸,還一字字讀完我得先活滿上下五千年吶。

那麼我告訴你,事實是,爆炸的不是信息,而是垃圾信息

真正有用的知識是需要時間去沉澱和驗證的,真正值得你一字一字閱讀的信息,少之又少

我希望你閱讀的,是從經典書籍裡面篩選出來的重點信息,這些概念和信息都經過了時間的沉澱和實踐的考驗。

在一字不落地閱讀這些信息後,再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理解了這些基礎概念,才能做好接下來的步驟。

閱讀專業書籍最忌諱一味追求速度。

不吹不黑,我看書奇慢無比。

用我朋友的話說,經常看著看著就開始「發獃」。其實,每當我看到某個有用的知識點或概念,就會立刻停下來。

因為我需要找到有用到這個理論、概念的例子,沒有5個絕不善罷甘休。

我為什麼非要和自己過不去呢?

因為我們早就能在互聯網上找到幾乎所有的信息,現在,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距的,往往並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間的聯繫。

知識就像一座座城市,只有用一條條高速公路連接起來才能繁榮發展。交通網路越發達,城市也就越繁榮。

所以,每當我看到一個也許有用的知識,就會開始思考,在實踐中有哪些現象或例子,可以用這一點來解釋

如何建立高速公路呢?我這裡有兩個方法:

縱向拓展

縱向拓展就是同樣的知識、模式在其他知識領域的應用

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方法進行縱向拓展。

比喻法

比喻法其實就是...讓想像力自由飛翔,把A和B聯繫在一起,但其實他們...互相一點都不熟

比如我把學習知識比喻成搭建城市,每座城市、每棟大廈就是一個個概念的集合,而知識之間的連接就像高速公路一樣把城市連接在一起。

類比法

類比法是基於兩件事物之間的共通點,藉助B的特徵,通過聯想來對A加以修飾。

比如我在看到「人的爬行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時,就會想到喬布斯在發布第一部iPhone時,並沒有說這是智能手機,而是類比成「一個大屏幕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設備」,這樣就更加形象、讓人記憶深刻了。

在學習編程時,又能用剛剛學到的「視覺化」概念,把編程中的前端和後端類比成餐廳的用餐區和後廚。

縱向拓展其實就是將不熟悉的知識和熟悉的知識之間架一座溝通的橋樑。

橫向拓展

橫向拓展需要在知識周圍建立聯繫。知識從來不會孤立存在,與此類似的結論還有哪些?是哪些地方類似?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同一時期還有哪些其他發現,同一個發現者還有哪些發現,在同一個領域裡還有哪些發現?圍繞這個結論還有哪些其他的事情?

比如,一說到現在面臨的霧霾,我們就能聯想到曾經的霧都倫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甚至是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

你現在學習的這個知識點、這個概念並不是終結,如果再多反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或許你能獲得更底層和本質的知識邏輯。

正如前面說到的「二八法則」,我相信大家都能很容易舉出二八法則的例子,但是你有沒有思考過,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二八法則」?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運營公眾號,但是排名前20%的公眾號可能佔據了80%的流量。

你說這些公眾號做得比較早,沾了紅利期的光。

但如果我們理想化一點,讓公眾號平台的一切重新開始,甲和乙進入平台的時間是一樣的,在一開始,他們的閱讀量是相差無幾的,但最後乙卻佔據了頭部流量...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這段時間的軌跡:

咦,這不就是「複利效應」嗎?

事件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

就是這樣,通過一步步思考,我們從「二八法則」慢慢發現它背後的原因是「複利效應」,這是多麼美妙的過程呀。

當接觸一個新知識和概念的時候,不僅要理解定義、產生聯想聯繫,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怎麼把這個知識點用到生活工作當中,這就是所謂的知行結合

因為很多人並不是缺乏知識,而是遇到問題的時候,腦袋宕機,想不起來應該用哪一點。

提前模擬實際情況,設想將來你可能會用這個知識解決什麼問題,就可以讓你形成一種「自動觸發」——遇到某個問題,立即聯想到相應的知識。

比如前面提到的「複利效應」,複利的本質是:事件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公式是B=A(1+利率)?。

那麼我們將這個理論運用到公眾號運營當中,這裡面的關鍵行為是「分享」,而這個行為的產生的關鍵是文章足夠好(也就是我們公式裡面的利率),另外一個影響複利效應的因素n次方就是執行次數,也就是發布次數。

所以造成複利效應的核心關鍵就是:足夠好的文章 + 足夠多的發布次數,只要堅持下來,遲早會等到臨界點爆發的時候,實現跨越式發展。

這就是將我們學習到的理論運用到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例子。

如果花了 199 元,聽別人講如何財務自由,自己卻什麼都不做,只會讓別人的財務更自由。

如果一個人只是口頭上的學習者,不發散、不實踐、不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你只是,看起來很勤勞!

正如前面說到,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本身並不稀缺,掌握這些知識再去實踐才是最關鍵的一點

我們不單要學會輸入,更要學會輸出。

你可以選擇演講、寫作、實踐(可用MVP策略)進行輸出,將學到的知識輸出出去,只有這樣,這些知識才算是真正內化。

最後,再來進行今天的知識點複習,學習知識類知識的六大步驟什麼呢?(敲黑板)

下期預告

由於篇幅的關係(打字打到手酸...),關於「技能類」知識和「思維類」知識將會在下一期文章講到。

歡迎關注「一席堯言」

作者:鄧棱堯 Curry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方勵的《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的演講?
坐懷不亂,還是欲求不滿?
題海戰術究竟有沒有用?
有哪些人文書單你覺得有趣或者別開生面?
一圖讀懂養老產業

TAG:知識付費 | 學習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