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手抖引發的幾大因素

在來門診就診患者中,經常會遇到各式患者說自己出現莫名手抖,擔心會不會是得了帕金森?但其實,引起肢體或頭部顫抖的原因多種多樣,下面就來給大家仔細聊聊那些常見的「抖抖病」。

手抖,醫學上稱為震顫。它僅是一個癥狀,是指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現為不隨意的有節律性的顫動。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其病根多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那麼是不是一旦手抖就意味著腦部出現病變了呢?其實並非如此。常見的引發手抖的原因有哪些?

一、生理性震顫:

多見於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焦慮、寒冷、代謝紊亂等情況下發生,是由於腎上腺激素水平暫時升高所致,一般我們所說的「氣得發抖」就是指這種情況。另外,服用咖啡、茶及某些藥物(皮質激素、三環類抗抑鬱葯、環孢黴素、丙戊酸等)時引起的手抖也屬於生理性的震顫。下面介紹幾種最為常見的生理性震顫。

1.酒精戒斷癥狀:如有長期大量飲酒史,此時處於被動酒精戒斷期,那麼出現肢體抖動震顫很可能為戒斷癥狀。抖動多為全身性,動作幅度大且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礙、精神異常、幻覺等。

2.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是引起手抖的常見原因。若是手抖同時伴有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多汗、心跳加速時,則應考慮是否為甲狀腺病變,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做甲狀腺功能相關檢查。

3.藥物源性震顫:很多藥物尤其是抗精神病性藥物會引起肢體抖動,這是藥物的錐體外系副作用。藥物原性震顫一般具有以下特點:與藥物密切相關,癥狀隨藥物加減而波動,停葯後好轉,繼續用藥加重。以老年人居多,女性多於男性。從服藥到發病短則數天、數周,長則1-2年,且發展迅速,伴有精神焦慮、抑鬱、無法靜坐等癥狀。

二、原發性震顫:

又稱特發性震顫、良性震顫。任何年齡均可發生。目前認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震顫是唯一癥狀,主要是肢體遠端震顫,一般是雙上肢開始起病,可伴有頭部、下頜、頭面部的震顫。特點是與帕金森病相反,震顫一般是在活動時明顯,而在靜止時減輕或消失。原發性震顫是一種良性可治性疾病,病程進展緩慢。

三、心因性震顫:

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手抖癥狀,誘因包括精神病或者長期服藥史、多次手術等。尤見於不良事件刺激之後,例如交通事故、應激障礙等。心因性震顫癥狀多變,震顫方向、幅度和頻率都可以發生變化。

特點是當注意患肢時震顫加強;而當注意力從患肢移開時,震顫明顯改善甚至消失,如果分散患者注意力(比如心算)或執行複雜運動任務(比如指鼻試驗)那麼震顫可以減輕。心因性震顫的病人還有其他「非器質性」(不是身體器官或組織機能原因引起的疾病,可以通過治療治癒)神經病學表現,比如可疑性乏力,執行指定的隨意運動時故意放慢等。

四、病理性震顫:

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類型。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3-4次/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病。

運動性手抖是只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如醫生給病人做指鼻試驗時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運動性手抖無規律,抖動幅度大。

1.帕金森病:

中老年人當出現一側肢體震顫,並且靜止時明顯、活動時減輕,就要警惕是否患上帕金森。該病最典型的表現是出現拇指和食指每秒3-4次「搓丸樣動作」。所以不少患者會發現手越是放著不動越抖,幹活拿東西時反而不怎麼抖。情緒激動時也會抖得厲害,睡覺的時候又不抖了。臨床上除了靜止性震顫的表現,主要伴有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等癥狀。

2.小腦震顫:

即意向性震顫,多發生在肢體遠端,當患者越接近目標物體,抖動越明顯。如試圖按下一個按鈕或觸摸自己鼻尖時會出現一個緩慢的,廣泛的震顫。

小腦震顫有可能是因中風、腫瘤、多發性硬化症或某些遺傳退行性疾病引起,也可以因慢性酒精中毒或某些藥物的過度使用造成。另外,小腦震顫可能還伴有共濟失調等表現,包括構音障礙(語言障礙),眼球震顫以及站立行走不穩。


推薦閱讀:

擁有一雙不好看的手是種怎樣的體驗?
【逆襲篇】伸手再也不見蹂躪5年的...灰指甲
手長的好看是怎樣一種體驗?
一雙「好」手是如何保養的?
如何練手勁?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