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就是買理財產品嗎?
我們到底為什麼理財呢?
剛進銀行的時候,我從來沒思考過理財這個問題——這特么不就是賣點理財產品嗎?感覺還挺沒技術含量的——我只管報個產品期限和利率,然後做好迎來送往就好。時間久了我覺得:銀行似青樓,而我如老鴇……
而且,每當一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比我所在的銀行高一些時,就有人移情別戀!
甚至經常有大爺,為了年化收益多0.2%,騎著自行車,穿梭於銀行聚集之地,叫問於期限收益之間。
大爺,10萬塊,滿打滿算一年也就差200塊,要是有幾次接不上,還可能少幾十塊。您這是何苦呢?大熱天的,和老夥計們喝喝茶、聊聊天、打打牌、去廣場上逗逗大媽,哪樣不比這個強?
我常常想:我費這麼大勁上個名牌大學,就是為了在這裡給這些大爺們消遣嗎?
不!我要做一個有尊嚴的銀行家!
我決定尋找理財的真正奧義!因為人性的貪婪,人們對收益率的要求是沒有上限的,誰沒事跟錢過不去呀?所以,多少收益率合適,除了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之外,更應該考慮的是錢的風險承受能力:
即:你這筆錢是用來幹什麼用的?
錢這個東西,紙做的,本身並不值錢。教科書里說它是儲藏手段、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就是說,我們能拿著這些紙換到想要的東西或者服務,別的紙就不行,不信你自己畫一張試試?
所以,錢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錢變成需要的東西(服務)才有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說,你擔心的並不是虧錢,而是擔心錢買不到本來能買到的東西。
舉個栗子:假如說你有100萬,想通過炒股買現價200萬的房子,沒想到一下虧成了70萬,就在你沒臉回去照鏡子的時候,更沒想到的事情以一種無厘頭的形式發生了——你看中的房子跌到了50萬!除了能全款入手,還能再取個媳婦兒呢!
這種情況雖然不在你的計劃內,但畢竟你能用手裡的紙幣換個房子來住了!這就是勝利!
但如果是另一種情況,當你炒股炒到200萬的時候,發現房子已經變成了500萬……是不是覺得造化弄人?
雖然這兩種劇情都很狗血,但便於大家理解錢這個東西,單純的賬面數字並沒有意義,終究要花出去才有意義。
《兒女英雄傳》里對理財有個解釋——「理財之道,大約總不外乎『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這番道理。」
我覺得總結得很經典,你看最後還是落在一個「用」字上。
所以,理財的問題,其實是怎麼花錢的問題。
因此,賺錢不是我們的強項,花錢才是我們的強項.
你看!這就是問題所在!
把錢花完不算本事,有花不完的錢才是本事!
回到我頓悟的那個問題上:脫離了理財目標的收益率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想要什麼東西,然後這個東西大概需要多少錢,並且提前準備好!那麼我們是不是就能保證錢足夠花,或者說我們就有花不完的錢了呢?
比如,你現在有10萬塊錢,你想換輛車,但發現現在10萬塊買不到什麼好車,所以你打算拿這10萬塊錢理財,並給自己設定了3年換車計劃,3年後,你想至少要換輛20萬的車。
這樣算一下,你對每年收益率的要求至少得25%以上……按著這個收益率比對一下,理財產品肯定第一個就陣亡了,因為按照這個品種的收益率,3年後差不多10萬變11萬,為了1萬塊錢要晚享受三年,這買賣我不幹!
對比一下,能達到這個收益率的只能是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了。但是股票和基金有風險啊!萬一3年後10萬塊變8萬塊了呢?
本著膽大心細的原則,你統計了一下:過去10年,任意一天進場股票市場,持有3年以上的虧損概率只有9%,你覺得值得參與一下,大不了現在的車再堅持兩年唄,又不會死人。
(猛葯提示:假如市場太好,半年就賺到20萬,千萬別留戀,目標到了,咱就取錢買車!)
可如果三年後你只想買輛15萬的車,收益率能達到15%就可以了,在股票基金的基礎上,再搭配一點穩健的品種,還能降低風險係數。
可如果您要是3年後想買輛200萬的車,那咱買彩票吧!您既然有這膽略,拿 10萬塊冒冒險,想必也沒什麼。
所以,買車的這筆錢,其實是一筆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錢。
有風險承受能力高的錢,就有風險承受能力低的錢,比如經常聽到大爺說:「這是我的養老錢,千萬不能虧啊!」、「這是孩子上學的錢,萬萬不能有閃失啊!」、「這是老伴兒的救命錢,誰動我跟誰拚命!」……
就拿養老錢來說,因為誰也不是永動機,現在多賺點,還不是為了以後花的安穩?
但錢越多就越安穩嗎?以前我是這麼覺得的。
直到有一次,我見到一個客戶,在銀行的賬戶上放著2000萬說養老專用款,我等金融民工只能雙手抱拳,道一聲「佩服!佩服!」,客戶略略微笑還禮道「呵呵,小場面!」
於是我問他:不知大俠每月開銷幾何?他答:至少10萬。
我又問:不知大俠準備什麼時候開始動這筆錢?他答:提前享受,55歲,不能再晚了。
我掐指默默算了一下:2000萬,每月10萬,大概夠他花16年的。也就是到71歲,這還不算通脹。所以,71歲之後呢……
2000萬用不到60歲怎麼辦……還沒開始老,養老錢就沒有了,還真有點小悲哀呢!
念及於此,我跟這位大俠就55歲之後花錢的問題進行了一次會談。會談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展開,雙方就「71歲之後怎麼辦」以及「花錢控制不住怎麼辦」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交換了意見,最後就養老問題達成了廣泛的共識,雙方一致認為:養老之錢不在多,在乎於年年有餘。
2000萬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年都有10萬花。
這是一個解決未來現金流的問題,就意味著,這筆錢的收益對大俠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怎麼讓這筆錢源源不斷的花不完才是重點。所以解決方案就不是提高收益率,而是通過一份年金合同把未來的現金流確定下來。錢沒有變化,但存在的形式變了,就能更好的解決養老的後顧之憂。
同樣是水,一旦化身蒸汽,便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
你看,一輩子必須要花的大錢,無非就是住房、教育金、養老金和醫藥費。如果能把這幾樣都安排好,我覺得就算是實現一大半的財務自由了。
敲黑板:這裡所說的「安排好」,並不是現在有這些錢,而是未來需要的時候有這些錢。
打個比方,您現在準備了20萬給孩子5年後上大學用,按理說是綽綽有餘。但萬一股市氣貫長虹,您忍不住把這20萬放到了股市裡……誰知道5年後還夠不夠?
別說自己不會做這樣的傻事,因為見過太多做傻事的人。
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能印證「理財是為了花錢」這件事。就是我們國家的老百姓愛存錢,數據顯示,我們國家的儲蓄率將近50%,美國則不足5%,日本更是低至0%。我們存錢是為了什麼呢?很多人的回答就是以防萬一,所以這些錢不敢投資,也不敢消費。
當我跟客戶說:「你有些資金的規劃需要長期一點」時,大部分人的都會說:「我不要長期的」、「我不能長期投資」。其實恰恰相反,為您做長期的規劃,其實是為了解放你的儲蓄。比如每年幾千元的保費計劃,就能讓你為醫院準備的50萬拿出來為養老做更好的準備。何樂而不為呢?
要知道,世界上最懶的不是樹懶,而是你躺在銀行賬戶上或者理財產品里的錢!
個人覺得,真沒必要折騰每家銀行理財產品此起彼伏的0.2%的價差,更沒有必要追求脫離目標的高收益。有這閑工夫,不如算算自己以後要在哪些地方花錢、準備花多少錢,還差多少錢,然後列個目標,走好自己的理財之路。
明明不吃辣,看見別人排隊買辣椒,您也要跟著摻和一下,圖什麼呢?
後來,再遇到這些老大爺推著自行車過來「消遣」我的時候,我也忍不住會「調戲」他們一翻:大爺,您這些養老錢夠花幾年的啊?不買點兒基金可配不上您這麼硬朗的身子骨啊!
所以,理財真的就是買理財產品嗎?
如果你覺得結婚就是買婚慶用品,那我也真沒辦法了。
推薦閱讀:
※如何學好金融
※五年等一回!第五次金融會議到底說了啥
※中國貨幣分析:貨幣和其他經濟量(一)
※簡談初邁金融領域——券商經紀業務
※中國貨幣分析:貨幣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