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楚辭》《論語》《周易》起名之傳統
《詩經》《楚辭》《論語》《周易》這四部是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作品,我們都知道古籍按內容區分有四大部類,分別是經,史,子,集。 而清朝文學巨作叢書《四庫全書》實際上也是以經,史,子,集劃分的。
可以說《詩經》和《楚辭》是先秦時代詩歌文化的唯一傳承,是對周王朝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是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是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端。
其實不止於此,詩經絕不是只有談情說愛,這種打情罵俏意義上的詩文,持這種看法的人肯定沒有通讀詩經全文,在我看來,詩經還是一部百科全書,這裡轉載一篇研究詩經的論文,大家就等於大概了解了。
作者:王柯平
鏈接:《詩經》竟是部百科全書:這些鳥獸草木你知道多少?(圖)來源:鳳凰網綜合
詩歌中的鳥獸草木
將詩文中描繪的鳥獸草木品類加以統計,可謂繁不勝舉。據三國吳人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統計,全《詩經》所涉及的動植物共有150種,其中草類52種,木類36種,鳥類23種,獸類9種,蟲類20種,魚類10種。後來清代學者徐雪樵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詩經》所載的動植物總數共計355種。
按其六大分類,鳥類計有38餘種:
黃鳥、鵲、雀、燕、雁、流離、烏、鶉、雞、鳧、鴇、晨風、鵜、鵯、鸛、脊、令、隼、鶴、桑扈、鶯、鳶、鴛鴦、鷹、鳳凰、鷺、桃蟲、雎鳩、斑鳩、布穀、(有冠長尾)雄雉、(無冠短尾)雌雉等。
獸類計有29餘種:
馬、麟、鼠、麇、鹿、牛、羊、兔、虎、豹、盧(獵犬)、碩鼠、貉、狐、狸、熏鼠(地鼠)、兕(野牛)、熊、羆(大而黃色之熊)、豺、狼、長毛猿、豕(小豬)、貓、狴、象等。
蟲類計有27餘種:
螽斯、草蟲、阜螽、蝤蠐、螓、蛾、蒼蠅、蟋蟀、浮游、蠶、莎雞、伊威、蛸、宵行、蜴、螟蛉、蜮、螟、蟊、賊、青蠅、蜂等。
魚類計有19餘種:
魴、鰥、鯉、鱒、鰭、鯊、嘉魚、鱉、龜、黿、蛇、貝、鰷等。
草本類計有88餘種:
荇、葛、卷耳、苜、蘩、蕨、薇、藻、茅、葭、蓬、瓠、葑、菲、荼、薺、苓、茨、唐、麥、綠、竹、瓠、芄蘭、草、黍、稷、蕭、艾、麻、荷、龍、茹、蘆、芍藥、莠、莫、稻、梁、蘞、蒹、菅、苕、蒲、萇楚、葵、菽、瓜、壺、韭、蘋、蒿、芩、台、萊、莪、芑、蓄、莞、蔚、蔦、女蘿、芹、藍、荀、蓼、茆等。
其中「荼」分三種:一是苦菜之荼,見邶風《谷風》篇「誰謂荼苦,如甘如薺」;二是白色茅花,見鄭風《出其東門》篇「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三是陸上穢草,見周頌《良耜》篇「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凡此三者,同名而異形。
木本類計有54餘種:
桃、楚、甘棠、梅、唐棣、李、棘、榛、栗、椅、桐、梓、漆、桑、檜、松、柏、翟、杜、木瓜、杞、檀、舜、柳、樞、栲、椒、栩、楊、條、棗、常棣、枸、柞、椐、梧桐、喬木、扶蘇等。
其中「棘」分兩種:一為多刺難長的叢生小樹,見邶風《凱風》篇「凱風自南,吹彼棘心」;二為小酸棗樹,見魏風《園有桃》篇「園有棘,其實之食」。另外,「杞」亦分三種:一指澤柳,見鄭風《將仲子》篇「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二指枸杞,見小雅《四牡》篇「翩翩者騅,載飛載止,集於苞杞」;三指可以做藥材的「枸骨」,見小雅《南山有台》篇「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樂之君子,民之父母;樂之君子,德音不已」。
以上所舉,並非總括無遺。陳大章所撰的《詩傳名物集覽》,就「列有飛潛動植三百六十條」,的確達到「旁蒐博攬,萃薈兼該」的程度,但其同代學者認為並不盡然。據當代學者胡樸安的統計結果,全《詩經》中所涉及的動植物總數高達336種。其中「言草者一百零五,言木者七十五,言鳥者三十九,言獸者六十七,言蟲者二十九,言魚者二十;其他言器者約三百餘」。
實際上,《詩經》所載的名物種類,遠不止鳥獸草木蟲魚,還有其他許多器類。譬如禮樂器具、農具、日常生活器具與資料、自然現象中的日月星辰與風雨雷電、歷史地理中的山川河流與行政區域名稱,以及當時各國的風俗習慣和不同稱呼,等等。若詳加考釋,再加上「飛潛動植三百六十條」,總數或許逾千。這無疑是一項龐大的研究工程。如此看來,由明代學者馮復京所撰,後收入《四庫全書》的《詩名物疏》,原本多達55卷,僅僅提供了一個大體的框架。另則,在《詩經》名物中,有許多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沿革與現代科學的分類(如古稱、學名和俗名),其內容勢必更為廣博。譬如,周南《關關雎鳩》篇中所描繪的「參差荇菜」,其古名、今謂與俗稱,包括鳧葵、水葵、水鏡草、金蓮子、荇絲菜、菱角草、金絲荷葉與黃花兒菜等,彙集起來不下20個。若就所有名物逐個推演,恐怕難以數計。可見,《詩經》中由鳥獸草木蟲魚與各種器物地名所構成的博物學,的確蔚然大觀,內容豐富多樣,範圍廣泛繁雜。
篤志博學,是孔門施教的基本宗旨之一。通過具有多重功能的詩教來實現這一目的,堪稱孔子的首創。在這方面,孔子本人不僅積極倡導,而且率先垂範,達到了「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的程度。按《史記》所載,「孔子年四十二,季桓子穿井的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又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鈕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以矣夫。』」類似的傳聞,《孔子家語》的記載更為詳盡而有趣。一是說叔孫氏的車夫到野外打柴,捕獲一隻前左足受傷的怪獸,其狀甚異,故視為不祥之物,棄於城外。孔子知道後,前往觀之,一看是頭受傷的麟,甚感痛惜,慨然嘆道:「麟之至,為明主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焉。」
從《詩經》中看,古代的先民,生活多以農耕為主,與大自然甚為親近,對環境物象十分敏感。因此,在言志、抒情、記事之時,或比、或興、或賦,物我互動,彼此映襯,經常達到渾然合一的境界。由此生成的詩歌意象,鳥獸草木等因素佔有很大比重,除了自身所寄寓的象徵或顯隱喻示之類的意味外,也順理成為輔助性的致知之源這裡所言的「輔助性」,主要是指通過了解相關鳥獸草木的特徵與習性,進而輔助人們擴展知識廣度和提升讀詩釋義深度,以便上達「博文約禮」的崇高目的。
-------------------分割線-------------------------------------------
前面說了詩經文化對後世的影響,再說《論語》和《周易》。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倫理和道德觀念,這部書對我們的影響由來已久,經常讀古代小說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小說中敘述文人秀才的言行時,總要加上這麼一句:子曰.....子曰.......搞得人都找不著北,這種情景在電視劇中也經常上演。
時至今日,論語中的各類名句依然影響著我們及子孫。諸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再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等。
至於出自論語中的名字,大家隨便一搜就能看到很多,比較熟悉的是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這句,被多次運用,成功起名。
《周易》則是公認的「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正如其它回答所言:易經詭譎莫測,玄之又玄。其實沒有解不開的卦象,既然設定了,就有可破之法,周易其本質是人類和宇宙萬物之間的相處關係,以天道推算人道,從象、數、卦的變化推算具體的吉凶成敗。人們不禁要問,周易為何又與起名扯上關係? 這個問題,其因大有可道之處,總得來說就是天道決定人道,人道受制於天道,舉個例子:《易經·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本意:中正自守,其介如石」。然後《易經·繫辭上傳》又云: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我們現在起名講究引經據典,要有出處。但是古人起名,一開始則是無經可引,無典可據也,古人命名大規模參考典籍的具體時期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東漢以前,很少看到有出處的人名,直到三國及以後才能找到大批人名引經據典的證據,
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就出自《詩·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唐初名相杜如晦,出自《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駱賓王,字觀光,初唐四傑之一,出自《易·觀卦》:「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北宋大將高懷德,出自《《詩經·大雅》「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
高若訥,字敏之,宋代醫家,精於天文,進士及第,出自《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高攀龍,字雲從,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出自《易經.乾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龍比喻為王者,謂乾二之坤五為坎也。乾為龍,雲生天,龍飛天路得雲從,因此字雲從是也。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這說明,人們起名從典籍里尋找靈感的習慣在東漢末年就有了,並於隋唐以後盛行,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可謂大放異彩:
傅斯年《大雅?下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王國維《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
錢其琛《魯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
蔣百里,字方震,取自《震卦》「聲震百里,不喪匕鬯」
...............
...............
有了前人成功的起名經驗,後人必然效仿,可以說唐朝人物效仿前人起名,宋朝人物又效仿唐朝及以前,這種引經據典的傳統延續了千年,到了今天,那句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也就不足為奇了。我相信幾百年以後,我們的後代起名仍會崇尚這種傳統,因為永恆的價值經得起時間的洗禮......
推薦閱讀:
※給男孩起名字,用什麼字好呢?
※徐姓男女孩取名技巧及姓氏溯源(彳余徐,土生金)
※給寶寶取名應該出生後再取
※張兵:社群如何取名字?
※如何取一個像VFleaking這樣高逼格的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