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十年戰爭始末
本人學生黨一枚,學的不是歷史專業,但是對歷史,尤其是歐洲歷史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有一天在讀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突發奇想——何不以歐洲三十年戰爭為主題寫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用來讓大眾了解這段歷史。(主要是這段歷史確實沒什麼人看)於是便開始動筆。下面更新的是我在2016年8月寫的,由於時間原因至今只寫到戰爭的五分之一,之前想發表在貼吧上,但怕專業性不強一直未發,最近在知乎上刷到了有關三十年戰爭的問題,於是決定發表在知乎上。後期如果有人覺得寫得好,我再堅持寫下去,並在知乎上持續更新(沒人看就當自娛自樂),歡迎知友們(大佬們)對我寫的文章進行批評指正,提出的一些好的建議我會虛心接受,在今後學習過程中不斷改進!(但拒絕無腦噴)作者本人把圖書館和書店都翻遍了,能找到的資料也都是從側面反映三十年戰爭的,由於能查找到的資料較少,一些內容只能簡化敘述,大部分的內容還是引用了席勒《三十年戰爭》這本書。
另外,感謝陳逸川和等於day對本文寫作前後的支持。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分割線
---------------------------------------------------------------------------------------------------------------------------
三十年戰爭前幕
一、宗教改革的起源
天上掉下個新教派
布拉格這個城市在近代的幾百年歷史裡被多次提起,從宗教改革到布拉格之春,眾多英雄人物在捷克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歷史劇」。
歐洲的歷史總是很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尤其是教皇方面,在高大的殿堂里玩弄著各種政治陰謀各種權衡之術,百姓們竟然一點都不反對甚至有的人認為理所當然,「誓死效命於諸侯」似乎沒有任何人反對。而中國一旦有人喊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百姓都揭竿而起了。農民起義在中國司空見慣了,在歐洲好像所有人都認為底層人民不能和那些貴族相提並論。這種想法持續了非常久的時間,直到文藝復興之後,人民對民主的熱情似乎高漲了起來,不是捷克一個國家而是整個歐洲的思想都被調動了起來,這個時期就像中國的春秋時代,當人民的思想變開放之後,第一個倒霉的自然是統治階級。
為什麼要先說捷克呢?因為這裡曾經出現過一些聖杯派的教徒。這裡所說的聖杯派當然不是十二圓桌騎士也不是亞瑟王。其實聖杯派又叫做胡斯派,胡斯派的教徒們擁有兩重身份,他們可以用兩種不同的身份享用兩種不同的聖餐。這唯一一項特權由《波西米亞條約》賦予每個胡斯教徒,因為這一項特權他們被形象的稱為聖杯派。而開創這一新派的人便是一個叫約翰·胡斯的人。這個人曾經擔任布拉格查理大學的校長,在他生前是一名天主教教徒,但他看不慣教皇的所作所為便花了一生時間批判天主教,最終被天主教關押。這麼一個老頭子整天批判天主教的統治,甚至威脅到教皇的統治地位,你說能有好下場嗎?最終老頭被送上了刑場,教皇承諾假設胡斯不再說天主教不好就放他一條生路,老頭子淡然的搖了搖頭,最終1415年他被施以火刑。直到現代胡斯才被稱為是捷克的民族英雄,天主教干這樣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有很多人說天主教殘忍,但反觀中國的刑罰你會覺得火刑或許更好一些。大多數人看到「菜市口」新掛的人頭也就是議論兩句扔兩塊番茄和大白菜,最多罵兩句娘;但是有位小夥子很奇特,他看到被處死的人沒有跟著他們議論,而是在思考為什麼他會被處死以及天主教所作所為的正確性。
這位年輕人便是馬丁·路德,其實1517年以前馬丁還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好少年,家裡家外一把好手,但一次偶然的機遇讓馬丁覺得自己並非池中之物。他看了約翰·胡斯的《論教會》於是開始思考人生和理想。1515年,當他在朗誦羅馬詩的時候無疑看到一句話:因為神的義,正在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大概就是在說,所有人只要信仰上帝上帝便會給予他救贖的機會。這句話使他豁然開朗,他認為聖經是根本,人們所為之事可以越過教會。於是他便「走上了不歸路」。由此可見書是不能亂看的,搞不好天底下又出來一個惹事的人。其實從這一刻開始天主教的日子便難過了起來。
1517年馬丁公然的將天主教發行的贖罪劵訂在了教堂的門上,並大肆宣揚自己所寫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在德意志地區大聲疾呼天主教的錯誤,認為人民應當支持新教所說的因信稱義,政府應當進行宗教改革。自此宗教改革便在歐洲大陸上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辛酸史
由大畫家香提所畫的《在米爾堡的查理五世》顯示出英俊瀟洒的查理五世中年時期的模樣。查理五世不僅在哈布斯堡王朝還是整個歐洲歷史上都是一個被所有人讚揚的英雄。他開創了當時西班牙的繁榮。這位英雄般的人物類似於中國的康熙帝,戎馬生涯一生。但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於法國以及土耳其的身上時,馬丁·路德的出現無疑讓他很是頭疼,於是他在1521年傳喚馬丁參加沃爾姆斯宗教會議,宣布路德教非法。自此馬丁所有的宣言和演講都屬於非法行為,查理五世以為這樣就能讓新教消停一會兒,但事實讓他更為惱火。
西班牙於法國的戰爭似乎無休無止,旁邊不時還有土耳其的騷擾,查理五世想一心一意的把他的敵人全都消滅掉,於是在1521年查理五世任命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成為奧地利統治者,並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代理人。弟弟懂得哥哥的心意,他一邊全力支持戰爭一方面努力處理國內事務。因為政治與人民給予的壓力斐迪南一世對新教繼續處於放任的政策,這讓新教有了喘息的餘地,1524年德國爆發農民起義,當地的諸侯們組成了施馬爾卡爾登聯盟,這一聯盟在德意志地區內部興風作浪了幾十年,當查理五世處理好與法國事務後又前往德國前線,斐迪南一世傾力支持,最終在1547年起義軍被鎮壓,聯盟首領約翰·佛雷德里克被抓。之後查理五世便退出他的政治生涯,有傳言說他得了精神病,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就是,他將皇帝之位傳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將西班牙王位傳給了兒子腓力二世;並且他在隱退之前將未完成的對土耳其的征討任務留給了自己的弟弟。
馬丁也在查理五世隱退之時去世了,雖然以為偉大的改革家去世了但新教的星火不僅沒有被吹滅反而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斐迪南一世想成為一代明君,但光宗教的事就夠他頭疼了。最終哈布森堡家族不堪常年的戰爭迫於無奈在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與新教徒簽訂合約,合約給予了新教與天主教同等的權利。天主教表示抗議,雖然整個歐洲還是以天主教佔主導地位但路德宗的教徒們還是為獲得天主教平等的權利而歡呼。自此,新教第一次以合法的身份出現在歐洲的土地上,但這次合約僅僅只是暫緩了矛盾,未來的路,斐迪南一世也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
二、宗教改革正式開始
新教的分裂與鬥爭
路德教因為獲得與天主教相同的地位而高興不已,他們在德國的薩克森和圖林根集會歡呼,而一旁的天主教則悶不做聲,報復的心理漸漸盤踞在天主教徒們的心頭。正如席勒所言,新教與天主教的爭鬥可用子與父財產的繼承關係來打比方。兩個宗教派別相當於兩兄弟,現在弟弟要把家裡的共有財產分出去一部分而哥哥不同意。現在新教就是持有這樣的態度:我現在和天主教平起平坐那我的財產也不能比他少,天主教的財產應當就是我的財產!但是天主教不會允許新教這樣胡作非為:本來給你平等權利就是夠給你面子了,你現在竟然還問我要錢!
結果本來不可能和解的兩派經過這一茬子事,矛盾更加激烈了。被宣布合法的新教現在竭盡全力想要得到教會財產,但是天主教卻在竭力維護不能失去。
天主教怎麼維護自己的利益呢?因為羅馬皇帝是和天主教會連在一塊的,沒有人敢越過教會行使權力,所以也沒有人敢觸碰天主教所佔的利益。而新教就是要通過不斷滲透慢慢蠶食天主教的影響力。他們通過和平選舉的方式想要從信仰新教的貴族中選出合適的領袖,而天主教通過自己對地區的影響力來遏制新教,並用法院的力量來迫害新教徒。
天主教此時已經不想顧及任何人了,它只想一心一意將新教所造成的「火災」撲滅,所以使用出的手段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在奧格斯堡宗教會議里,有一條合約值得令人注意:合約中有關規定的發生效力至下屆泛教會代表大會,如果下屆泛教會不能促成兩教的統一,那麼合約繼續生效。
此前我所說的,合約僅僅只是暫緩矛盾由此體現了出來,由於兩教不斷深化的矛盾肯定是無法化解的,所以這個合約生效的時間也就無限增長。
在這個時候按理說新教應該一心一意對抗敵人,但是搞笑的事情發生了。新教的內部竟然發生了混亂,以至於最終發生了分裂。這次分裂主要是在瑞士。分裂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對於宗教習俗的不統一,第二個原因是有一方不願聯手一起對抗天主教。不願聯手對抗的一派分裂成加爾文教。
這下好了本來一個新教就鬥不過天主教,何況新教內部還分裂了。天主教這一邊更是怒火中燒:你們明顯是看不起我,不跟我直接斗就算了,還在一旁不理睬,甚至看都不看我,鬧到最後還在我眼皮子底下搞分裂!
這就像老大哥看兩個小弟在打架一樣。不過加爾文教分裂出去確實做了不少貢獻,他們將馬丁所說的根本:「聖經」印刷成一本新式的書籍,讓人們更容易閱讀。
如果作為一段歷史來客觀評價,我還是想引入席勒的觀點,無論哪個宗教當老大都一樣,假設現在新教是老大,恐怕天主教同樣會遭受迫害。他們都不是寬宏大量,宅心仁厚的。
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大多數人談到資產階級革命恐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英國的革命然後建立了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其實在十六世紀的歐洲,尤其是文藝復興之後資產階級之火已經燃燒了起來。在英國之前最強的國家是西班牙,這是一個由查理五世和之前幾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來的強大國家。在戰勝法國之後,強大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也理所應當成為教皇的保護傘和天主教的維護者。
但是在黑死病和各種疾病橫行的歐洲,人們平均壽命只有33歲,查理五世有幸活到了中年並且在孤獨中死去。不過即使查理五世還活著恐怕歐洲還是會戰火不斷。他的兒子腓力二世繼承了王位,當時的歐洲就像一灘渾水,西班牙好不容易解決了新教和法國的問題本想好好獃在自家院子里玩兒幾天,父親剛死,腓力二世還在苦痛當中,尼德蘭又開始混亂起來。
尼德蘭,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地方。
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
「陛下,臣按您的吩咐處死了尼德蘭地區的一千暴徒,都是些新教頑固分子,但。。。」
「很好,這幫暴徒,砍死都算便宜他們了,最好施以火刑。」
「但,陛下,你再不去支援尼德蘭,我的首府恐怕就要被燒光了。」
「殺,給我全部殺光,尼德蘭是我的,是整個西班牙的,是我們哈布森堡家族的,他威廉還想造反嗎?」
一個字,殺。當時就是這樣的情景,整個尼德蘭只要有人敢說天主教不好,或者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反對政府就會被全部處死,不僅腓力二世這樣干,教皇也支持腓力這麼干。終於,整個尼德蘭人民拿起了武器反抗了起來。
在當時地區執政官威廉請求王室給予宗教自由,並承認他們信仰加爾文教失敗後。整個尼德蘭地區群眾都衝進天主教堂將壁畫聖象全部破壞,在破壞聖象運動開始之後,整個尼德蘭資產階級也開始了,由威廉為首的新教軍隊正式向西班牙宣戰。
雙方戰爭了幾十年,期間威廉也被刺殺身亡,他成為後來整個荷蘭人民的英雄。荷蘭國歌所讚揚的對象。
隨著1588年英國海軍戰勝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腓力二世已經氣得吐了好幾次血,最終憂愁的死在宮中,西班牙再也沒有能力和領導力鎮壓革命。繼位的腓力三世沒有爺爺的軍事頭腦和父親的領導力,最終在所有人鼓動下,和尼德蘭,現在應該叫荷蘭。簽署了《十二年休戰協定》。荷蘭共和國從西班牙分裂出去,並且再也不受哈布森堡家族控制,成為第一個歐洲大陸上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法國的宗教鬥爭
尼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所畫油畫《盲人的寓言》最能反應當時歐洲的情況,畫中是這樣的情景:6個瞎子互相扶持著,沿著畫面運動,卻不知已陷入險境,領頭的第一個瞎子已跌入壕溝,緊接著的一個被牽動著失去了平衡,等待其他瞎子的將是同樣的命運。這幅畫的寓意在於整個國家不能由一個沒有遠見的君主來領導。在當時,所有國家的君主沒有幾位是極具創造性且富有領導力的。
但是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這個人就是亨利四世。
當時的法國也在整個歐洲宗教改革的大潮里,在法國多數新教屬於加爾文教,但坑人的是加爾文教在法國不叫加爾文教而叫胡格諾教,在胡格諾派的推動下,法國進行了為期三十餘年的內部宗教鬥爭。前後經歷八次大的經過戰爭。(以下資料修改)
第一次
(1562–1563)
開始於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過瓦西鎮附近時,發現新教徒違反國王的禁令在城內做新教儀式,他認為這是對他的權威的公然挑戰,立即下令對犯禁的新教徒進行攻擊,死傷近200人。「瓦西鎮屠殺」成為持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的直接導火線。雙方的兵力不多,在戰爭中都依靠外國列強,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爾文派依靠英國、德意志公爵和荷蘭教友。1562年12月德勒一戰天主教派的將領蒙莫朗西被俘,聖安德烈元帥戰死。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圍攻奧爾良時被暗殺。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納瓦拉國王安托萬死於魯昂之圍。1563年3月,太后凱瑟琳·德·梅第奇發布安布瓦斯敕令,給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區舉行宗教儀式的自由。
第二次
(1567–1568)
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軍隊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圍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聖德尼一戰,雙方不分勝負。德意志新教選侯派兵馳援胡格諾派,天主教徒和宮廷屈服。1568年,雙方簽訂《隆朱莫條約》,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第三次
(1569–1570)
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壓力下撤銷先前發布的宗教寬容敕令,禁止胡格諾教徒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須宣誓效忠天主教會,新教牧師必須在兩個星期之內離開法國,雙方的第三次戰爭由此爆發。
1568年8月:逮捕新教徒首腦孔代親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軍上將加斯帕爾·德·科利尼。1569年3月,天主教軍隊在雅爾納克大敗新教軍隊,孔代陣亡。10月3日,蒙孔圖爾戰役,科利尼又被擊敗。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簽署聖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獲得禮拜自由和在幾個設防安全區自派總督的權力。第四次
(1572–1573)
1572年8月23—24日夜間,胡格諾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慶祝其領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禮。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鐘聲為號,率軍隊發動突然襲擊,殺死胡格諾教徒2000多人。由於24日正值聖巴托羅繆節,因此這一血腥的夜晚在歷史上被稱為聖巴托洛繆大屠殺,由此對抗激化。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再次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胡格諾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組成聯邦共和國,對抗中央政權。1573年6月,查理九世簽署《拉羅竭爾和約》,准許新教徒在拉羅竭爾、尼姆和蒙托邦舉行教儀,給予這些城市信仰自由。
第五次
(1574–1576)
1574年新教領袖孔代親王亨利一世·德·波旁和納瓦拉的亨利從宮廷的逃亡。 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總督丹維爾伯爵領導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發動全面起義,胡格諾教徒全部動員起來,為聖巴托羅繆之夜的屠殺報仇雪恨。1576年5月,亨利三世簽署了博利厄敕令,譴責聖巴托羅繆之夜的大屠殺,同意為死難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國城市都有權舉行新教儀式。敕令還給予胡格諾教徒擔任公職的權利,准許他們佔有在政治上、軍事上居於優勢的8個城市,在城市裡建立混合司法機構,高等法院也設立特別法庭,以保證進行公正的辯論。博利厄敕令實際上承認了胡格諾教徒佔領的地區為「國中之國」。
第六次
(1576–1577)
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強烈不滿。1576年,吉斯在北方組織「天主教神聖同盟」,自行徵稅、招募軍隊,要求恢復王國的宗教統一,拒絕執行敕令,兩派戰爭又起。戰爭中,胡格諾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戴和西部的布魯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1577年9月,兩派締結《貝日拉克和約》,規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給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權利。新教徒只能在每個區的一個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區內舉行宗教儀式,他們對安全區只有6年的支配權。
第七次
1579年–1580年 : 以亨利三世解散神聖同盟開始。最後簽訂~~~和約, 約定新教徒對設防安全區有6年支配權。
第八次
(1584–1593)
1585年開始,法國國內開始了「三亨利之戰」。各方首領分別是國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支持,在南特重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爾多、馬賽、第戎等城市紛紛歸附。同時,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銷了兩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諾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納瓦拉國王亨利的旗幟下應戰,並得到英國和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1587年10月20日,新教軍隊在庫特拉擊敗天主教同盟軍。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創胡格諾派軍隊。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圍王室住地盧浮宮,國王亨利逃出巴黎,並在魯昂簽署聯盟敕令,滿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國王的近衛軍暗殺了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和他的兄弟第二代吉斯樞機主教路易二世·德·吉斯。巴黎聞訊後發生暴亂,並成立以第四代吉斯公爵為首的新政權。受到新舊教派夾攻的亨利三世同納瓦拉國王結盟。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暗殺者是個狂熱的教士,納瓦拉國王亨利成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認,內戰戰火繼續燃燒。亨利四世連續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無法攻入巴黎。鑒於法國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於1593年7月25日在聖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巴黎的大門由此而為他打開。6天之後,新舊教兩派勢力達成為期3個月的休戰協議。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凱旋進入巴黎,受到隆重歡迎。此後的四年中,各地紛紛歸附,亨利四世還趕走了混戰之中攻入法國的西班牙軍隊。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南特赦令,最終結束了這場持續了三十多年的戰爭。
為什麼要直接截取百度百科,因為首先這段歷史很長但我現有的資料不足,所以我沒有辦法整理出事情經過;第二事情太過複雜,例如梅第奇太后控制下的查理九世,還有當時法國與英國的關係(例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對新教的態度以及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後果),接著還有海軍將領科利尼的生平,有些東西我也沒有資料所以知道的也是非常少。
所以在這裡,我們只要知道,法國在亨利四世的領導下結束了持續三十多年胡格諾戰爭。亨利四世繼位後頒布了南特赦令。這麼一個合約基本就算是解放了新教者,給了他們充分的自由,並且結束了法國內部長期以來的混亂。趕走了西班牙擾亂者,在這幾點上教皇提出了嚴肅的指責,因為這個合約算是歐洲第一個徹底給予新教者自由的合約。亨利四世已經是英雄般的人物了,雖然王室的權利降低了,但是亨利四世可以說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他不像西班牙王室那樣目光短淺。接下來亨利四世就要想辦法怎樣和奧地利王室,哈布森堡家族相抗衡,當他制定出一套針對政策還未施行時,於1610年5月14日被刺殺。法國一時間失去了一位具有歷史性的人物,這樣一來和平似乎在歐洲不可能實現了,戰爭即將開始。
奧地利王室的鬥爭與各種聯盟的成立
之前說到斐迪南一世從查理五世手中接過王位並簽署了《奧格斯堡宗教合約》。斐迪南一世可以說和亨利四世一樣高瞻遠矚,他的理想並不是像他哥哥那樣將整個帝國弄得戰火紛飛。他是個十足的和平者,本身查理五世委派他去和新教派和談的時候就爽快的答應了,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想借合約之手實現未來的宗教的統一。
可能嗎?我們之前說了,新教也都不是宅心仁厚的人,更沒有上帝的胸懷,這種想法本身就帶有理想主義,促進兩派之間排出異己實現統一無疑痴人說夢。另外一邊斐迪南的侄子腓力二世也出手干預斐迪南的政策,使得斐迪南一世處於一種內外焦急的困境。
內,新教想要獲得與天主教相同的地位,如今,他們已經從斐迪南身上獲得。現在他們要求取代天主教成為歐洲的第一大宗教,斐迪南不可能讓他們這麼干,但他又想將兩派之間的水端平,他認為新教的問題就像自家屋子漏雨的問題一樣,已經到了非解不可的地步。腓力二世則繼承了父親剛毅的性格,他強烈要求斐迪南一世採取一種強硬的態度。
外,查理五世一直想解決的土耳其的問題,現在落在了斐迪南一世的身上。其實整個哈布森堡家族都是一條線上的螞蚱,打了這麼多年仗,尤其尼德蘭還在鬧革命,斐迪南一世已經沒有辦法再多花一分錢在與土耳其的戰爭上。所以,雖然斐迪南一世想做一個好皇帝,但歷史不給他任何的機會,終於他在這種困境中逝世了。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是斐迪南一世的兒子,他受到他父親影響,並且年輕的時候跟隨父親前去奧格斯堡談判,他對新教一直保有一定的好感。所以他繼承父親對新教一貫的政策,所以整個德意志還是和以往一樣,沒什麼改變。
本來魯道夫二世,也就是馬克西米利安的兒子,也沒什麼值得一說的,但是因為他牽扯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所以這個遊手好閒的皇帝,我們還是好好說說吧。
你們可以把魯道夫二世同宋徽宗放在一塊比較,這個皇帝自繼位以後就沒有一天想好好工作,他一直痴迷於和一些老學者在一起玩弄占星術。但他倒沒有玩火自焚,因為他對於這種封建科學的迷信反倒促進了歐洲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他整天不理朝政,似乎不把自己當成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我們之前說過,從查理五世開始,帝國就一直對土耳其處於不干預的態度,所以導致土耳其人對匈牙利,也就是帝國的邊境騷擾的越來越嚴重。當然匈牙利等地區也非常搞笑,在這種關鍵時刻他們竟然想趁機分裂出去,羅馬皇帝當然不同意,但皇帝越是干涉他們自由他們也就越往騷擾他們的奧斯曼帝國方向靠攏。
由於魯道夫二世並不想煩這些事情,便把這些事情全權交給了弟弟馬蒂亞斯處理,馬蒂亞斯在匈牙利執政期間同土耳其人簽署了合約,合約基本上是這樣的:我給你錢,你就放過我們家幾個小弟。土耳其也同意了。但魯道夫二世不滿意,他覺得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匈牙利事務,而且本身對弟弟就有很大意見,他大概是這樣想的:我給你權利,你怎麼能這樣使用。
貴族們說:馬蒂亞斯,我們支持你!
親戚們說:協議是完美的。
魯道夫二世非常生氣,當他準備將匈牙利的權利收回時,遭到了眾人的反對,最終馬蒂亞斯成為匈牙利地區執政者。
當然魯道夫二世在對待國內新教的態度上保持相對中立的態度,但由於長時間不理朝政,他也變得對新教徒門持妥協的態度。
新教徒們正是把握住了兄弟二人鬧矛盾的時機,在整個德意志地區鬧起事來。對於新教徒不給自由就鬧事的態度,魯道夫二世軟弱的簽署了《波西米亞大詔書》,這個條約等同給予了捷克人民宗教自由。
親戚們不同意!
國王們,貴族們不同意!
教皇就更不同意了!
在各方壓力下,皇帝又將對波西米亞的權利轉讓給了他的弟弟,馬蒂亞斯身上。
現在皇帝僅僅只是皇帝了,帝國基本的實權都交到了馬蒂亞斯手上。
在此階段里,福音新教聯盟成立了,裡面包含了加爾文教和路德宗的廣大教徒們,兩個新教派解除了以往的恩怨,走到了一起。天主教聯盟也在混亂中成立了,他們的目標和宗旨就是毀滅新教組成的聯盟。(這段歷史並無資料,所以基本介紹不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至此整個三十年戰爭前期的宗教改革的事情就至此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開戰。
三十年戰爭開端
一、於利希地區的博弈
在今天的法蘭克福以北,距萊茵河85公里左右的地區是著名的於利希地區,歷史上於利希地區更大,在1609年,於利希——克里弗——貝格聯合公國的大公,約翰威廉去世,領導人死 了,但這個地區總要有人來管。於是,天主教與新教同盟的勢力於此地區的繼承權發生了激烈的博弈,差點成為了30年戰爭的導火索。1609年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一時期是上文所述亨利四世執掌法國政權,魯道夫二世還在波西米亞做出對新教徒作出無為妥協的時候。
這個大公不正常
從中世紀以來,歐洲就有著一套特有的繼承製度,國王死了,繼承給誰也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在歐洲中世紀的法律中就對王位的繼承有嚴格規定,其中一條就規定女性無權繼承家族的領土,因此一旦一個王國沒有男性繼承者時,領土就會被其他家族所繼承,比如今天的挪威國王就是英國王位第100位繼承人,一旦前99位繼承人都死去,英國挪威會成為一個聯合王國。
因此,當時的領導人都特別衷愛男孩。但有個大公不同,他就是於利希聯合公國大公約翰威廉,他神經錯亂且無子嗣,別的國王都在想如何多生幾個兒子,可是這位國王卻一點都不想生育,而他恰恰又是這個家族的最後一個直系男性,因此如果他去世只得由旁系家族來繼承。於是一場關於繼承權的紛爭由此開始。
構成爭端的主要是他的幾個姐妹。
大姐是瑪麗萊奧諾雷,她丈夫是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雖然她沒有孩子,但她認為可以讓女婿勃蘭登堡大公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她代表著勃蘭登堡家族。
她二妹安娜是普法爾茨伯爵馮諾伊堡的夫人稱她的長子沃夫爾岡威廉是這一權利的合法持有者。她代表著普法爾茨家族。
其他妹妹也對此份權利虎視眈眈。到這裡讀者們只要知道這位精神錯亂的大公死後有很多姊妹想要去繼承這個地區的行政權就行了。但是之前說了,直系男性如果去世了,他又沒有子嗣,那麼其他地區的家族也對此地有繼承權,這時候外部的薩克森選候也根據這個規定來插了一腳,他們翻出了一份舊條約,並聲稱自己也有繼承權。
荷蘭和法國也聽到了這個消息,他們當然是支持新教的,所以他們希望一個支持新教的國王統治此地,而西班牙與神聖羅馬皇帝則希望此地由支持天主教的國王統治,雙方都想藉此擴大勢力。
隨著約翰威廉大公的去世,這一地區的爭端變得更加激烈。1609年5約9日宮庭樞密院與各邦國和外國都開始動作起來,勃蘭登堡與普法爾茨搶佔了先機,他們立刻派軍隊進駐於利希地區,並於6月10日簽訂了多特蒙德條約,建立了一個臨時的共同政府。而邦議會也同意在保證議員特權與宗教自由的條件下,承認他們的統治地位,這樣一來,新教徒就在於利希站穩了腳跟,但天主教就不樂意了,魯道夫二世於大公死後就以異常果斷的態度宣告:「這是我的地盤,你們的條約與一切行為都是無效的。」接下來他就任命利奧波德為此地的行政長官,但也僅僅是個徒有虛名的職位,因為普勃兩國根本沒有理睬皇帝的命令。並且加入了新教聯盟,準備動用武力保衛自己的領土。同時他們的主張也得到了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支持。
可是亨利四世並不是一個熱枕的新教徒,他支持新教實際上是為了更大的利益。法國也剛從內戰的陰影中走去,如果他是一個平庸之人,他一定會像魯道夫二世那樣去修身養性無為而治,但亨利四世不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一個龐大的計劃正在他的腦中形成。
亨利計劃
亨利四世的帝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西班牙奧地利曾為他創造大量的困難,但最終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華與堅韌不拔的精神登上了王位,面對哈布斯堡如今的困境,他深知報仇雪恨的時間已經來臨。
此時奧地利的新教徒們想擺脫奧地利的統治,尼德蘭人與義大利人都希望擺脫西班牙人的統治以實現獨立與自治。於是一個計劃就開始醞釀,首先是聯合德意志新教同盟於萊茵河會師,會合後迅速佔領於利希地區,然後借道瑞士翻閱阿爾卑斯山天險,兵臨北義大利摧毀倫巴第地區西班牙政權,同時宗教戰爭也會激化奧地利國內的宗教衝突,屆時聯軍將經過威尼托地區,直搗奧地利腹部,佔領其地中海唯一出海口,切斷一切外援於貿易收入。緊接著,宗教叛軍與聯軍將一起摧毀哈布斯堡世襲領地;此時德意志天主教聯盟也將因奧地利的毀滅而徹底瓦解,整個帝國都將被解散。隨後就是進軍低地,將布拉邦特與荷蘭人都從西班牙的統治中完全解放。
如果這一計劃能夠成功,哪怕法國沒有從瓜分哈布斯堡的戰爭中取得一分錢的財富,法國也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因為政治上法國將成為歐洲第一,從此無論是在西歐制霸,還是在殖民新大陸,法國都將高枕無憂不可一世,哈布斯堡家族也只能灰溜溜地逃入伊比利亞半島。但是上文已說過,在這個計劃還未實施時,亨利四世就被刺殺身亡。
未完待續
?
推薦閱讀:
※蔣介石為何秘密給胡適送錢?
※什麼是黨的五大建設?
※百里守約是什麼?
※563.讀歷史22~拿破崙的精力過人
※從金鳶尾到自由平等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