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共讀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
中國當代作家中
作品暢銷、擁躉眾多的不少。比如王朔、馮唐和韓寒;
能夠提名甚至斬獲全球文學大獎的,也頗有幾位,比如莫言、李敖、王蒙;
不過,能當得起「一代人精神符號」稱謂的,王小波或許算是唯一的一個。
在著名網路社區——西祠衚衕中,聚集了大量王小波愛好者,他們自稱「王小波門下走狗」,並集體創作了多本書,致敬王小波;
在杭州濱江,有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小波書店」,每逢與王小波有關的重要紀念日,都會有來自全國的王小波愛好者齊聚於此,表達對他的思念。
「王小波的名字是一個接頭暗號,我們靠他來辨別對方是否同類。」,這樣的形容並非謬讚。
王小波的文字為何有如此魔力,本周,我們共同閱讀他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或許可以從中了知一二。
不會編程的統計學老師不是個好作家
王小波生於1952年,1997年去世。和他的很多同齡人一樣,王小波經歷了完整的上山下鄉,返城務工的歷程,恢復高考後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隨後出國留學,1988年回國任教。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學系統計學講師」,這是王小波最後的公職身份,和文學創作似乎毫無瓜葛。此外,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王小波還是一位自學成才的編程高手,他先後學了Fortran、彙編語言和C語言,用來寫小說的程序都是他自己編的,翻閱他此前的書信,提及關於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前瞻性看法,即使如今看來,仍有令人震撼之處。
他本可以一直留在高校執教,衣食無憂;他甚至也有機會接受科技公司的邀請,成為一位不錯的程序員,不過,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摯愛的文學作為主業,1992年,四十歲的王小波正式辭去教職,成為自由撰稿人,專心寫作。這也讓我們有幸讀到他在人生最後五年撰寫的諸多優秀作品,其中也包括這本《我的精神家園》。
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跨學科的專業背景,或許這些能從一定程度解釋王小波的與眾不同,但還遠遠不是故事的全部。
為何要讀王小波
1、和一個有趣的靈魂對話
記得幾年前,一位女性作家在接受採訪時,引用了王小波小說中的一句話「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隨後又不禁幽幽嘆到:「有趣多難啊」。
毫無疑問,王小波就是那種異常有趣的人,他既不像時下那些為了幽默而處心積慮的段子手,也和一些作家故作高深的冷峻全然不同,他的幽默感似乎是印刻在骨子裡的,信手拈來的文字,初見覺得平淡無奇,結合語境仔細想來,卻讓人捧腹大笑。
對於為什麼要成為有趣的人,王小波在書中有精闢的解釋:
「我常聽人說:這世上哪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情。這句感慨是個四通八達的路口,所有人都到達過這個地方,朝哪裡走你可以做出選擇。有些人認為既然有趣的事不多,我們才要去開創有趣的事業。還有一些人經過這一番感慨,就自以為知道了天命,從此以後板起臉來對別人進行說教。我以為自己是前一種人。」
——《有關「給點氣氛」》
2、平實中的深刻
王小波博覽群書,但他的文章卻非常平實,盡量「說人話」,極少「掉書袋」。
在《有關貧窮》一文中,他這樣描述自己家門口那個退休的大師傅:
「哪也不想去,成天依戀著這堆垃圾,扒拉扒拉東,扒拉扒拉西,看樣子還真的捨不得把這些破爛賣出去。「
在諷刺文藝批評家中的《長蟲、草帽、細高挑》中,他如是寫道:
「我家鄉有句歇後語:長蟲戴草帽,混充細高挑――老家人以為細高挑是種極美麗的身材,連長蟲也來冒充。」
這種過於樸素的文風,讓很多抱著類似「瞻仰文學大師風采」心態的讀者,初讀時略感失望,不過仔細品味幾遍,才會發現,那些平實的描述中,其實有頗多極為精妙的隱喻,非心有靈犀者,難以體會其中妙處。
3、愛憎分明的個性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無論說話處事,盡量要「凡事留一線」。而王小波愛憎分明的個性,自然成為稀缺的異類。
他崇敬英國哲學家羅素,於是幾乎在每篇文章中都要引用羅素的名言,即使被讀者吐槽「言必稱羅素」也不以為忤;
他認為上山下鄉是個徹頭徹尾的錯誤,寧可頂著傷害很多同齡人懷舊情感的風險,也要對任何關於那個時代的美好粉飾予以批駁;
他喜歡李銀河,就會在每一封信中,用浪漫甚至有點「蠢萌」的方式,表達自己最炙熱的情感,大聲疾呼「咱們應當在一起,否則就太傷天害理了!」
同為異常聰明的人,相比於錢理群先生筆下描繪的那些「精緻利己主義者」,這樣耿直的王小波,又怎能不讓人懷念?
邂逅那些影響過王小波的人
和同時代的作家相比,王小波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也讓很多人詫異他的思想來自何方。其實,很多答案就在本書的字裡行間,王小波在書中提及了不少作家和哲學家。他們或是在思想、或是在文學技法,或是在人生追求方面,對王小波產生了很大影響。
哲學家羅素
「他(羅素)沒有在烏托邦呆過,就有如此見識,這種先知先覺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有關「給點氣氛」》
作家卡爾維諾
「這時期的作品我看過《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不見得人人都會喜歡。我也不能強求大家喜歡他的每一本書,但是我覺得必須喜歡他的主意:小說藝術有無限種可能性,難道這不好嗎?」
——《卡爾維諾與未來一千年》
邏輯學家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臨終時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從牽牛花叢中走過來了。雖然我對他的事業一竅不通,但我覺得他和我是一頭兒的。」
——《我的精神家園》
此外,像蕭伯納、杜拉斯、奧威爾等人,都曾經對王小波產生過很大影響,如果有興趣,不妨找出有關他們的作品翻一翻。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王小波的擁躉眾多,但也同樣不乏爭議:
有人認為王小波的文章中對西方文化褒獎過多,言過其實;
有人覺得王小波的雜文尚可,但小說描寫過於露骨,看完甚至「深感自己被冒犯」;
還有人指出,王小波的成就,因為其英年早逝而被過分高估了,前面提到的馮唐,還專門撰寫了一篇名為《王小波到底有多麼偉大》,列舉了王小波」顯而易見的不足「。
上述種種褒獎和貶抑是否中肯。還是需要你親自翻開王小波的作品,仔細品味。也許,它會輕易擊中你心中最隱秘的部分,就此引為同類;也許,你對它的文筆和思想並不感冒,但仍會感到一股異樣力量的衝擊。
由此,也想到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茲傑拉德所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時仍能保持行動能力」 從這個角度,和王小波這樣有趣的靈魂來一場精神旅行,無論觀點相同還是歧異,應該都可算是一種愉悅的閱讀體驗吧。
延伸閱讀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瑞 .蒙克《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
推薦閱讀: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一)96
※國慶八天假,我想送你八本書
※2017年我的讀書清單
※我對未來充滿期待——KK《必然》知識筆記
※這本書都放在各行業精英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