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破烏雲的利劍——狹義相對論(上)
本文力圖盡量簡單的說明狹義相對論的歷史和發展,本文原發表於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微信公眾號,作者就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發科普~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QwMDUxMg==&mid=2651459916&idx=1&sn=ca34b7275a1688786ff17ca5718e49bf&chksm=84fee723b3896e356acf22ebe759d950f59f772f9df5abf7ad642b61a283367446ba1f29838f&mpshare=1&scene=23&srcid=0815Mdab3W0E3OOxydo5M4KM#rd
1.光與電磁場
1865年,麥克斯韋發表了關於電磁場的第三篇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在這篇論文中他全面闡述了電磁場,提出了一系列電磁場方程,即後來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麥克斯韋方程組在物理史甚至人類的科學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它標誌著經典電磁理論的完成,揭示了磁場和電場的相互轉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特別是麥克斯韋方程組在數學上具有優美的對稱性,讓它成為幾個廣為流傳的方程之一。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另一個成就是將光與電磁聯繫在一起,在關於電磁場的第二篇論文《論物理力線》中,麥克斯韋這樣寫道:「光是由引起電現象和磁現象的同一介質的橫波組成的。」真空中的光速只與真空磁導率和介電常數有關,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精確測量光速,只需要更加仔細的測量材料的電磁性質就可以了,而不需要用各種光學器件,這也意味著光即是電磁波。這個結果令人吃驚,人們很難將瀰漫在空間中的陽光和電池磁鐵聯繫在一起,它們看上去毫無共性。
2.伽利略變換
小學數學裡就有追擊問題和相遇問題,如果兩人相向而行,速度分別為4千米/小時和5千米/小時,那麼一個人相對於另一個人的速度就是4+5=9千米/小時,如果兩人開始時相距1千米,2個小時後兩人將相距(4+5)×2+1=19千米。如果兩人同向而行,那麼一人相對另一個人的速度就是5-4=1千米/小時,如果開始兩人相距3千米,2小時候兩人將相距3-(5-4)×2=1千米(或者3+1×2=6千米)人們管這種方式叫伽利略變換,(事實上在20世紀以前並沒有這個名詞,因為人們自然的以為這種對速度,距離的處理方式是對的,是唯一正確的理論,所以也沒有必要為這種變換形式起一個名字。)
3.舊的世界
承接麥克斯韋方程,它所預言的光速,究竟是相對於誰的速度呢?人們想像宇宙是完全靜止的,真空中充滿了一種靜止的叫以太的物質,這種物質看不見也摸不著。靜止的宇宙就像一個不動的大房子一樣,一束束的光自由穿梭其中,光在這座房子中行走的速度就是麥克斯韋所預言的光速。
為什麼說真空中充滿了「以太」?
根據眾多光學實驗,光毫無疑問是一種波。
什麼是波?
波是連續介質的一個擾動並以固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速度傳播,就像水中泛起的漣漪,從一個點泛起一圈一圈波紋緩緩擴散,就像抓住繩子兩段不停的抖動,繩子晃動出波浪的形狀。波是一種運動形式,換句話說,我們看到池塘上的水波,其實看到了水的一段固定舞蹈,如果脫離了水,就無從談論這種波動。我們聽到聲音,其實聽到的是空氣的一段舞蹈。波的傳播需要介質,波只是一種運動形式,真正的物質是介質,波就像是富有規律的一段舞蹈,而介質就是那個跳舞的人。
水波
光具有干涉,衍射等一系列波動特徵,顯然是一種波,那麼傳播光的介質是誰呢?在太陽和地球之間,是誰在跳舞讓人類感受光明? 20世紀以前人們對以太學說深信不疑。宇宙中充滿了以太,光是一種波,以太是光的傳播介質,伽利略變換主宰著宇宙的運動法則。一切問題似乎都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4.物理大廈上空的烏雲
19世紀的最後一天,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爵士在發表新年賀詞時說道,物理大廈已經建成,剩下的都是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在展望20世紀物理學前景時,他卻若有所思地講道:「動力理論肯定了熱和光是運動的兩種方式,現在,它的美麗而晴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雲籠罩了,第一朵烏雲出現在光的波動理論上,第二朵烏雲出現在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上。」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就是第一朵烏雲最直接的證據。
自哥白尼的日心說勝利之後,人們逐漸接受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靜止不動的,地球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而麥克斯韋預言的光速是相對於宇宙這座靜止大房子的速度。如果光的速度大小是c千米/小時,地球在某個時間相對這座房子的速度(即相對於靜止的以太的速度)是向東u千米/小時,此時恰好有一束向東的光路過地球,那麼光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應該是c-u千米/小時,如果此時有一束向西的光路過地球,那麼光相對於地球的速度就是c+u千米/小時。
這個說法完全符合以太學說和伽利略變換,如果測量光速的儀器足夠精密,應該能夠測到變化的光速(相對於地球)。由於光的速度是個很大的數值,20世紀之前的科學家認為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u對於c來說太小了,如此一來c-u到c+u的變化太小。麥克斯韋認為這是一個高階效應,以當時的實驗條件,難以觀測到這個效應。
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年紀輕輕,就已經是光學測量領域的專家,他一生都致力於光學儀器的發展和精確測量,為了看到麥克斯韋所說的高階效應,邁克爾遜進行了多次實驗,發明了能夠精確測量光速的干涉儀,將實驗精度提高到了麥克斯韋預測的精度。1887年,邁克爾遜和莫雷合作,在這次實驗後他們宣稱沒有看到任何的光速變化。
因為對光學實驗和光學儀器的重大貢獻,邁克爾遜於190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美國人。
阿爾伯特·亞伯拉罕·邁克爾遜
假設地球在以太中運動,此時在不同方向測量光速,按照以太學說,兩個方向測量的光速(相對於地球)應該是不同的,若地球運動的方向迎著光照射來的方向,那麼光速(相對於地球)應該明顯比其他方向的要大。如果兩個方向光程有差別,它們聚於一點時會發生干涉現象,產生明暗相間的條紋,地球不斷運動會使干涉條紋產生變化,這就是邁克爾遜干涉儀的工作原理。
原理雖然不複雜,但實驗的精度是一個重大挑戰,邁克爾遜是儀器方面的天才,由於當時人們對以太學說深信不疑,邁克爾遜在不同地點進行了多次實驗,並進一步改進實驗精度,最終也沒有看到麥克斯韋口中的高階效應(此時麥克斯韋已經去世)和他希望看見的條紋變化。
這對於以太學說和伽利略變換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光速是不變的,這個結論多麼的讓人困惑,一個人在時速60千米/小時的火車上跑步,對於地面上的人來說,他的速度要大於60千米/小時,然而現在,無論我追趕那束光(同向而行),遠離那束光(相向而行),光的速度都在那裡,不多不少。
邁克爾遜莫雷論文發表後,人們起先懷疑實驗結果,後來逐漸相信了這個結果。那麼出路又在哪裡呢?邁克爾遜為物理世界帶來了這朵烏雲,它飄在經典物理的上空,愈來愈大。最終,一個年輕人手持利劍,劈開了這朵烏雲,也摧毀了開爾文口中牢固不破的物理大廈,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副新的景色。這個年輕人,叫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把利劍,叫做狹義相對論。
5.狹義相對論的創立
因斯坦可能是除了牛頓以外最負有盛名的科學家,上到大學教授,下到普通民眾,愛因斯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不陌生的名字,這個名字代表著智慧,代表了稀奇古代的想法,也代表了相對論的偉大。
愛因斯坦
1905年6月30日,愛因斯坦在德國期刊《物理年鑒》上發表了第一篇關於狹義相對論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他在論文中沒有引用任何參考文獻,幾乎以一己之力建立了狹義相對論的框架。
狹義相對論建立最直接的動機就是光速不變。速度疊加原理完全符合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基本認識,而麥克斯韋方程組看起來又沒有問題,如果麥克斯韋方程組是對的,那麼它對於運動的參考系還是靜止的參考系都應該是成立的,如果對於運動的參考系也成立,就意味著光速是不變的。
愛因斯坦曾為這個矛盾思考了一年多,他曾試圖修改麥克斯韋方程組,卻毫無結果。後來愛因斯坦重新認識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徹底地拋棄了原有的動力學理論。
6.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假設
1.相對性原理,物理定律對所有慣性系都是適用的。
2.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對任意觀察者都是相同的。
光速不變的實驗事實說明舊有的理論是有問題的,一個普適的物理理論如果是對的,那麼它就要適用於所有的實驗現象。從這個角度說,推翻一個理論比建立一個全新的理論簡單的多。就像數學上,如果畫出一個內角和等於179度的三角形,就可以說明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是有問題的,當然我們知道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是可以被證明的。對於物理來說,不存在這種數學上的嚴格證明,你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那些角角落落里是不是藏著什麼新奇的東西,不斷有新的現象推翻前人的認識,科技的進步和人類探索的精神為我們帶來了科學的一次次革命,每一次理論的更迭,都說明前人的理論只是一種近似。古人以為地是平的,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大航海時代的遠航技術,在有限的區域內,地面是平的是一種很好的近似。在相對論框架下,伽利略變換是低速運動的一種近似。
如果光速是符合伽利略變換的,是可變的,邁克爾遜看到了他預期的結果,一切都相安無事,但上帝總是難以捉摸,光速是不變的,這迫使人類想出新的理論,這個理論不但能滿足光速不變的要求,還要符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認識到的伽利略變換。我們將看到,狹義相對論不但能在高速情況下為我們帶來一個新的世界,在低速情況下,我們的日常世界又是如此的安全。
7.相對論時空觀
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時間和空間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時空觀念變得非常抽象,很容易讓人困惑,這也使狹義相對論在創立初期遭到了許多質疑。
在舊有的時空觀念中,同時性理所應當。兩個朋友,一個人在房裡看書,一個人出去跑步,他們相約一個小時後在樓下見面,如果兩個人都足夠守時,他們的手錶又沒有問題,一個小時後他們應該在樓下見面,此時兩人的手錶都走了一個小時,這個描述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上帝是公平的,他給了每個人一天24小時,無論你富有還是貧困,無論勤奮還是懶惰,無論你在跑步還是坐著,這是十分自然和理所應當的,不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擁有同樣的時間。
但在狹義相對論里,時間的概念有了巨變,我們將會看到,每個慣性參考系不僅有自己的位置,還有自己的時間,勻速運動的人和靜止的人擁有兩個不同的時間體系。如果兩個人以不同的速度勻速運動,那麼他們觀察到的現象其實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對舊有時空觀的顛覆,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下,我們不能單獨描述一個人的動作或者其他行為,必須要指明他的這個行為是相對於哪個參考系的。每個慣性系時間的不同帶來了許多有趣又困惑的現象。
推薦閱讀:
※能分析一下《全民炸金花》的勝率問題嗎?
※相對論中讓人暈頭的「同時」。
※霍金的輪椅有多少黑科技?
※霍金是一個怎樣的人?
※和弦時空
TAG: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