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筆記整理3:倫理學與價值理論
責任的目的論(以及某種程度上的義務論)——選擇能產生好結果的行為——需要決定什麼是「好的」——價值理論 。
外在價值:價值在於其效果(價值根植與另一個價值的關係上 如車具有可靠的運輸能力
內在價值:價值在於其本身(因著本質而非效果受到重視
結論:外在價值判斷取決於內在價值判斷
內在價值【最大爭議:歡愉 pleasure】
1】快樂主義:
1.歡愉本身永遠是好的,痛苦永遠是壞的
2.歡愉是唯一為自身緣故是好的事物,而痛苦則是唯一在本質上是壞的事物
快樂主義非皆是狂歡族,亦有基督徒中也有可能是快樂主義者,這類人謝絕」屬世」的歡愉享樂,並不意味著迴避歡愉經驗的本身,也許過著對神敬虔的生活能夠讓他體驗歡愉。
也需要是「永恆快樂主義者」熱切盼望永生里無法比擬的歡愉。所以定義在通往天國的途中定意努力,以確保自己享有永恆愉悅。這個目標成為他一切行為的動機,並為他道德探索定向。 與「屬世」快樂主義者相同,他的終極目標是體驗歡愉。只是而這對什麼是歡愉保持不同見解。
2】偏好理論interesr theory of value
1.當一件事情能引起正面興趣時,也就是當我們本能喜歡它時,他便是好的。
2.在我們看起來能滿足自己渴望與目標的事物,便是好的
3】唯一在本質上為善的事物為自我實現
我們必須懷有一個存在的目的或目標,當我們實現這個目的時,便活出好生活。
1.本質主義 essentialist
人類的存在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的本質。例:橡實的存在目的是為了長成橡樹,長成橡樹對橡實而言是好的,也是它的真實本質。
經典論述:快樂是人類存在的目的與唯一的內在價值
(不用於快樂主義者的歡愉享樂,而是接近於和諧生活有關的平靜滿足。)
穆爾海德JH Muirhead:「歡愉是因某種渴望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快感,快樂不單指短暫渴望的滿足,還意味著一個人感受到整個自我的實現,就算在實現過程中遭受否定,經理失敗等痛苦的感受。」
亨利萊特henry w wright:「一連串目的的達成,每一個目標都涵蓋並超越上一個目標,知道達成最崇高而完整的理想為止。」
亨利由低到高的排序:愉悅,文化,利他主義,人道主義及至普世的進步。
2.存在主義
人類根本沒有內在本質,反之,我們必須要決定自己將要成為的樣子,而在整合自己渴望的過程中,塑造自己,只有這一點具有內在價值。
人類的根本的目的是自我否定self-determination
以吉烈瑟germain grisez:將我們原本只是可能的部分化為事實時,「完整的人」便造就而成。
懷爾德john wild——本真authentic——追尋「於具體世界中指引有意義的行為」的普世意義global meaning
3、美德是唯一的內在善
視美德為內在善,跨出責任範疇,倫理學家的目標不是決定行為是非對錯,而是發覺構成德行生活的元素
(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真與假,善與惡,耶和華、撒旦與路西法
※金瓶梅哪個版本比較好?
※Dubia究竟意味著什麼?
※道德偏見——記同情的啟蒙
※西班牙流感與電車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