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大師的腳步匍匐前進-2500部電影總結
大師,指的是那些在自己的領域造詣很深,享有盛譽的學者。
在電影這個領域,大師也分為幾種,有被封聖的,如愛森斯坦,伯格曼,希區柯克,黑澤明這些,無論電影如何發展,他們的名字始終能夠存在於教科書中。
有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封聖的,如侯孝賢,李安,伍迪艾倫這些,雖然在當今的時間備受推崇,但在未來被記錄在教科書中仍然需要觀望。
還有在當今非常成功的,比如,諾蘭,昆汀,賈樟柯,蒂姆伯頓,姜文這些,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會逐漸被淡忘,可能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特定的電影分支中會提到,成為當代大師,但離歷史封聖還欠缺火候。
正好第六期,補完阿彼察邦,諾蘭,姜文,塔可夫斯基,庫布里克,楊德昌以及萊翁內的所有電影,同時補了戈達爾的電影史以及《電影史話》,更能感受到技術以及風格在電影發展的初期的造神的作用。
當大師們把人性的點點滴滴揭示的差不多,風格探索已經完全的時候,今後的大師要再像前一百年那麼湧現恐怕越來越難,難道真是要靠VR的進步才造就下一波大師的未來嗎?
電影史
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學習電影史是進階的必需功課,戈達爾的電影史系列以及《電影史話》都出的非常好,強烈推薦一觀。
對於戈達爾的電影史,我本來計劃在觀影達到3000的時候再進行觀摩,結果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手,選擇了打開。最後還是發現看早了,因為功底不夠,只能一窺其奧秘。
1B這一集「單獨的歷史」應該算是最有感觸,性與死亡是電影探索的兩大永恆主題。但我其實並不認為,因為性可以消失,死亡卻不行。
電影是什麼?他不是藝術,也不是技術。他沒有未來,終將凋亡。電影沒有歷史,他只是講講故事,封存我們的回憶。
歷史學家的工作是為沒有發生過的那些做出精準的描述,那電影史學家呢?電影是繪畫藝術的延伸。讓那些觀影很多的人來講訴歷史,然後讓懂技術的人在未來尋找電影的延伸形式。
「如果一個人在夢中穿越了極樂之地,留下一朵花作為他經過的證據,醒來時發現這朵花在他手裡,能說些什麼呢?我就是那個人。」
哎,對於電影這個領域來說,一般人要花10多年集中看片才能有很深的了解。願十年後我還對電影心懷希望。
當然戈達爾的電影史以後還要多看幾遍,如果你的觀影不到1000,那推薦看英國出的《電影史話》15集的紀錄片。
即使之前補習過電影史的內容,但通過此片還是學到了很多的影史知識,鏡頭語言,以及情感表達技巧。同時記錄下滿滿的筆記,很難用短短的一段話來概括觀影體驗。
關於電影,我只想說,不斷的創新以及實驗才是電影繼續走下去的原動力,不斷的模仿以及流水線的生產雖然能帶來經濟的繁榮,但是在藝術上並無價值。電影的未來,就靠那些怪才了!
革命時代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革命往事》的開篇用毛爺爺的經典名句,告訴我們革命的道理。
革命的道路總是充滿著流血與荊棘,最終幸運的革命者建了國,經過了很多年的治理,又一群革命者不滿,起來想推翻,要暴動,如此革命的循環體現了我們好鬥的天性,同時也為那群建國的革命者帶來深深的嘲諷,so,我們要的革命還有多少意義呢?
相比於那個不能說的革命,我們對於革命的最深的記憶恐怕要數文革了,從《牧馬人》這部傷痕電影之中,我真是能感受到謝晉那充滿哀傷但不放棄希望的心境。
評了太多家國情懷我也來三俗一把。
2008年男主朱時茂同女主叢珊一起合體拍了一部《兩個人的房間》,當年的男女主跨別快30年才有了一場床戲,
哎,時代變化太快,估計他們也想像不到後來他們要出演離婚的戲碼,哎,天長地久的愛情也會隨時代而改變啊!
大師眼中的婚姻
大師就是對於某些情感有超出常人的感受力,比如愛情,比如婚姻。
就像伯格曼這部夫妻看了會離婚,情侶看後會分手的《婚姻生活》來說。
婚姻就像是一座圍城,沒結婚的人想要捆綁有安全感,結婚的人卻可能認為限制自由,渴望新鮮的生活。
伯格曼根據自己的四段婚姻積攢的經驗以及感悟鑄成了這部犀利思考婚姻,慾望以及愛性的電影無疑是令人思索和深深窒息的。
束縛想擺脫,孤獨想回歸,這就是婚姻的本質。
我們離去,也懷念那婚姻的斯德哥爾摩。
也如庫布里克的遺作《大開眼戒》給我的深深震撼和觸動。
對於醫生這種中產階級來說,儘管看起來很幸福有地位,但和上層社會仍是如此的疏離,同時可能因為意外就失去了自己所在的階級。
大師就是對婚姻,愛與性有著自己的透徹犀利的思考。這個連自己的女兒都能明碼標價來賣的資產階級社會!片中簡單的鋼琴配樂令人膽寒!
在這個商業社會如何生存
越來越多人感嘆,在這個糟透了的社會該如何生活?是戴著面具獲取資源還是保持初心,遵循內心秩序?
就拿經典日劇《白色巨塔》來說,我們是要做通過各種手段走上事業巔峰的五郎?還是去當專心醫術,與世無爭,最終淪落到無名醫院的裡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正如劇中所講,在通往集中營前的鐵軌上,選擇哪種我們的命運也會迥然不同,一條是理想主義式的死亡,另一條就是天堂嗎?
我們這群渺小的人類,註定要被困在各種悖論的白色巨塔之中,邊往上爬,邊往下墜落。
同《白色巨塔》的嚴酷相比,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就顯得溫和的多。
看似話嘮一般的給我們講訴各種道理,其實更深層次的是諷刺現今人與人之間的虛偽,偽裝的關係。
在都市裡面,人們寂寞,需要安全感,內心看似冰冷,包滿鎧甲,卻非常容易被人所觸動。楊德昌有好多話要講,從傳統文化,到當今的人情世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獨立時代,還是假裝自己還活著吧。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談論太多嚴肅的事情,最後還是要活潑一下。
有些大師擅長抒情,有些大師擅長嚴肅,而有些大師卻能拍出那些你第一眼看感覺在胡說八道的爛片,但仔細欣賞卻發現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的神片。
就比如我看的第一部阿彼察邦的電影《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如果你沒有沉浸下來,光看劇情,一個得了腎衰竭的布米叔叔回鄉等死,吃著吃著飯,死了很久的妻子出現,然後淡定的聊兩句繼續吃飯,吃著吃著,失蹤很久的兒子變成了紅眼大猩猩出現,大家繼續淡定吃飯,吃完飯回去睡覺,夢到了一條鯉魚在和一個女子做愛,最後他們一家帶他到一個洞穴里,他就死了。
當然聽我這番描述,你肯定覺得這個電影是什麼鬼!但我看完卻是如獲至寶,片子竟然將神性與人性結合的如此之妙,叢林里的神秘主義加上對未來政府的思索,子宮裡的輪迴轉世以及靈魂出竅又暗含著亞洲的哲學觀,用光以及攝影是如此靜謐而祥和,這個導演在今天這21世紀絕對是世界電影史的弄潮兒。
上面的阿彼察邦估計大部分人不熟悉,那就說一個大部分人都聽過,並且熱捧的導演-姜文!
很多人應該聽過他的《一步之遙》,這部被大部分人噴成爛片的電影我一直拖到今年才看,看的時候一直在咯咯的笑。
有些導演水平不夠卻要一本正經最後搞出了妖艷賤貨類型的電影,有些導演明明非常有才華卻故意設置很多包袱,讓影史經驗匱乏的觀眾看不出來,非常妖艷賤貨浮誇式的搞怪。
我從沒有見過姜文這種諷刺嘲諷調侃風格的致敬,第一次見識洪晃教母的演技(就是之前寫過z姓名媛的女兒),第一次見裝成爛片的好片,也算開了眼了!
第六期:10/100 電影榜單(排名以電影時間先後為序)
1:《革命往事》 1971 美國 賽爾喬·萊翁內 157 min
2:《婚姻生活》 1973 瑞典 英格瑪·伯格曼 167 min
3:《牧馬人》 1982 中國 謝晉 99 min
4:《電影史》 1989-1998 法國 戈達爾
5:《獨立時代》 1994 台灣 楊德昌 125 min
6:《大開眼戒》1999 英國 斯坦利·庫布里克 159 min
7:《白色巨塔》2003 日本 53*21 min
8:《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2010 泰國 阿彼察邦 韋拉斯哈古 114 min
9:《電影史話》2011 英國 馬克卡曾斯 60*15 min
10:《一步之遙》 2014 中國 姜文 140 min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蕩寇風雲》中中日雙方演技和角色塑造?
※《安娜貝爾》是否過譽了?
※怎麼評價《我不是潘金蓮》劇中的人物?
※奇幻森林是電影嗎?
※電影《怦然心動》中的朱莉為什麼能讓男主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