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壓力?合資品牌: 根本不「care」!

最近業內有一種觀點認為,合資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再難以「躺著掙錢」,而其主要依據是中國品牌向上與豪華品牌向下對於合資品牌的「上擠下壓」。對於這樣的觀點,我並不完全贊同。豪華品牌的價格下探的確對合資品牌守住原有的價格區間帶來壓力,但中國品牌的向上突破,對於合資品牌而言,只能說是有點感覺了,但還遠未到恐懼的時候,雖然合資品牌的確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難以再「躺著掙錢」,但至少比中國品牌要容易賺錢得多。

中國品牌的向上是相對自身的推向上品牌或布局更高檔細分市場,但相較合資品牌仍然擺脫不了必須要講「性價比」。

眾所周知,近兩年中國品牌在向上突破之路的一些舉措令國人振奮。在推出全新高端品牌方面,吉利汽車推出了領克品牌,長城汽車推出了WEY品牌,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而在推出更高級別產品方面,長安汽車和廣汽傳祺面向中大型SUV市場分別推出了長安CS95和傳祺GS8,吉利汽車面向中型轎車市場推出了博瑞等,也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但無論是推出全新高端品牌,還是面向更高級別細分市場推新產品,中國品牌仍然必須要講「性價比」。如長城汽車在推出WEY品牌時就強調,其產品力要比肩豪華品牌,但主力售價區間在15-20萬元,也就是說相較於同價位的合資品牌,WEY品牌產品仍呈現的是性價比優勢;又如中國品牌推出的長安CS95(售價:15.98-22.98萬元)、傳祺GS8(售價:16.38-25.98萬元)和博瑞(售價:11.98-22.98萬元)等車型,相較於同級別的合資品牌車型都仍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甚至是明顯的以高一級別的車型和低一級別的售價來參與市場競爭。實際上,合資品牌與中國品牌所面向的目標消費群體我們也從這個方面可以看出並不相同。

中國品牌近年的成長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相較於合資品牌,在以體現產品力為核心的競爭層面仍有較明顯劣勢。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中國品牌的發展的確很快,集中體現在產品層面,的確給業界和消費者留下了「進步巨大」的印象。但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中國品牌車企的參與者們無疑最知道目前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相比還有一些什麼樣的根本差距。以前我在講到這一方面內容的時候,會經常舉這樣一個例子,讓把中國品牌生產的所有車型翻轉過來,去看看其底盤,我們幾乎都可以在相關合資車型上看到非常類似的甚至是完全一樣的。而一直到現在,我還可以去舉這樣一個例子。因為,即使到目前中國品牌在車型平台方面也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突破,原創度依然很低。

因此,連真正的原創車型平台都無法打造,我們又何談謀求與合資品牌的直面競爭?而更為明顯的一個體現就在轎車市場,作為競爭已十分充分且市場已近飽和的市場,合資品牌在轎車市場的強勢與中國品牌在轎車市場的依舊弱勢,也同樣能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品牌還有很多要追趕之處。

中國品牌帶來的競爭壓力,二線合資品牌要比一線合資品牌更有體會,一線合資品牌對此的態度,目前還是不「care

中國品牌之所以讓一些二線合資品牌感受到了競爭壓力,主要原因是二線合資品牌相較於一線合資品牌的品牌溢價能力要相對低一些,從而導致二線合資品牌與中國品牌在價格競爭上更容易或者說更快速的「接軌」。換句話來講,對於消費者而言,可能其手握的購車款,可買中國品牌的高配車型,但也已可買二線合資品牌的中配車型,最終會影響到部分購車者的購買決策。而目前一線二線合資品牌在終端市場的銷量表現以及其高層越來越多的談到的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等,也都體現出二線合資品牌已經感覺到了這樣的競爭壓力。但對於一線合資品牌而言,對於當前所謂的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其態度顯然是不「care」的。畢竟無論從品牌號召力、市場佔有率、產品力還是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一線合資品牌的綜合實力都還遠沒有讓中國品牌有染指的能力。

因此,我認為,相較於來自豪華品牌的價格下探,合資品牌至少到目前還並沒有完全將中國品牌視為真正的競爭威脅。換句話講,合資品牌雖然對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有所注意,但遠沒有達到怕的程度。

推薦閱讀:

中國汽車後市場最缺什麼?供應鏈管理!
官員買奧迪有折扣百姓沒有,你怎麼看奧迪銷售看人定價?
寶駿560現在入手合適嗎?
學習汽車美容從洗車工干成這個樣子

TAG:汽車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