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守中

本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若於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內而攻外,識濁而持清,行躁而心靜,實言而行踐,此謂之守;不遠名利是有篤靜,不棄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無所貪,不離聲色自居清靜,此謂之中。

  守中之道,在於損益、言出則行踐,易行於守中,無有障礙。

通述:

  天(乾)地(坤)之道,生生不息,不會親近任何一方,只按自然之道運行。聖人也不會親近任何一方,民眾和用草扎的狗一樣,在神靈面,都是平等的。

  乾坤之道,如同巨大的風箱一般,鼓動萬物生髮,不會窮盡,受乾坤之道生生不息的影響,萬物不斷萌動,不斷生髮,愈來愈多。就算我說再多,也無法加快窮盡一切知識,比不上守中。

  什麼是守中?知道事物的本源,但不拘泥於本源,而能識別和接受其發生改變和變化;守住自身的本質初衷的同時,能夠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而進行適當的調整,外攻內守;能夠在水流混濁時,把握自身的清明;你的行動可以是急切的,但你的內心卻應是平靜的;言行符合自然之道,這就是所說的「守」。

  不用遠離名利,卻依然實心靜意地做事,能不因為要得到篤靜,而過分地遠離一切名利;不用捨棄七情,仍然可以明心見性,不用遠離五味以求不再有貪慾,不用遠離聲色,卻同樣可以自得清靜,這便是所說的「中」。

  所以,守中的規律,在於損益,也就是明白增減之道,明白按自然之道去說話和做事,懂得按自然之道去較正自己的行為,這樣,雖然自然之道常有所易,但我們在認知世界的規律上,才不會有障礙。

圖引:

   在前四章中,作者講了知道識易,講了自然之道和社會道德之間的差異,又講了二者的關係,和該怎樣認知,那麼,作為《道經》前言部分的最後一章,後面就是正式開篇,作者在這一章中,一方面,總結陳述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引出下文。

  作者引出下文的方式,是兩個字:「守中」。所以,本章的重點在「守中」二字。但文章中守中的內容沒有了,這不符合道德經整文的邏輯,你會發現,這部分內容,才是整個《道經》部分的總綱,也就是說,整個《道經》,其實是圍繞「守中」二字展開的,其中「守」的部分,是教我們明白如何認知規律看待規律及變化,中的部分,是教人們如何既能按規律辦事,又不過份的偏執於表面。

  這部分內容在流傳過份的遺失,使人們缺少對《道德經》這本書的整體理解,我們還原出來後,大家可以站在整體的角度,再重新看《道德經》

 釋義:

  仁:親近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

  猶:如同,好象。

  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風箱。

  虛:巨大

  屈:竭盡,窮盡。

  動:萌動

  出:生髮,長出

  數:加速,加快

  窮:窮盡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源:源頭,根本

  支:支流、變化、演變

  損:減少

  益:增加

  作例:  這一章作為前言部分的最後總結,後文內容均為其事例。

註:本文轉自 nanshankongtong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中國傳統文化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