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公眾成功

作者:陳希章 發表於 2017年6月2日

在上一篇 談一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個人成功 - 知乎專欄 中,我分享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關注個人成功的前三個習慣

  1. 主動積極(Be proactive)
  2. 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3.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我還談到這三個習慣的內在聯繫,這是對個體的修鍊過程(如何從依賴走向獨立,並且實現自主自律)。請注意,這裡我特彆強調的是,這些習慣是一些原則、思維方式,更重要它們是一些可操作的實踐。學習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實踐,去體會,去分享。

從個人成功到公眾成功

能做到個人成功本身是一個很不錯的境界,這裡不涉及到價值觀判斷——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來實踐,並且對自己的結果負有責任。與此同時,正如我在上篇結尾處提到的那樣,在如今的社會,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獨善其身,每個人都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社會工作和生活中去,所以七個習慣中的後半部分,講的是如何對待合作、如何合作等重要原則、思維和實踐,課程中將其歸納為「公眾成功」。

有意思的是,從個人成功到公眾成功之間,有專門的一個過渡章節,承前啟後地談了一個有關「信任」的話題。如果說獨立是個人成功的標誌,而互賴則是公眾成功的準則,那麼如何從獨立走向互賴,換言之,憑什麼會讓好不容易修鍊到獨立(這裡指的是一種品格)的人們願意進一步走向互相依賴,達到創造性合作,我想是離不開信任的。

常言說得好啊,二十一世紀什麼最值錢?人才!什麼最寶貴?信任!

接下來大家可以思考一個小問題,信任是否可以量化?如果只是一個感覺,為什麼我們會說對某個人絕對信任,而對另外一個人卻一點都不信任?哪些行為會增加信任,又有哪些會降低信任?

從本次課程上我學到的一個有意思的做法是,信任本身可能比較抽象,但我們可以將其類比為與某個人共同擁有的一個情感賬戶(EBA:Emotion Bank Account),你們雙方都擁有在該賬戶存款和取款的權利。這麼一說大家可能就豁然開朗了吧,存款能建立和修複信任,取款則毀壞和削弱信任。

親密、重要關係尤其需要更多的EBA存款,讓我們大致記住幾種常見的存款行為吧

  1. 先嘗試理解別人(接受方原則)
  2. 善意、禮貌和尊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信守承諾(做靠譜人,行靠譜事)
  4. 尊重不在場的人(不代表你可以不尊重在場的人哦)
  5. 提出明確的期望(不要讓對方去猜,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並且增進信任的)
  6. 道歉(這是西方文化中比較有特色的一點吧,大家都習慣用 I am sorry開始對話,甚至自己沒有錯也會這麼說,著實讓人費解得很;而在東方文化中,普遍來講是缺乏道歉的素養的,究其根本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總是有一個聲音在安慰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賢既然也會犯錯,那麼我犯錯也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其實你犯錯,跟聖賢是否也會犯錯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你犯錯就應該道歉嘛)
  7. 原諒(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對這兩個字有更深的理解)

雙贏思維(Think win-win)

「雙贏」 這個名詞我們現在可能聽得很多了吧。我怕解釋不好,還是先來一段課程上面的定義吧

雙贏是不斷在所有人際關係中尋求互惠互利的一種思維情感模式。雙贏的基礎思維模式在於有足夠的資源供所有人使用——一個人的成功並非以犧牲他人為代價

—— Stephen R. Covey

所以,雙贏是一種思維,以互惠互利作為表現形式的,而它的前提是資源足夠。你可能在資源這個問題上遇到了障礙,例如你可能會說,資源是有限的,對方多了,我就少了。這是典型的贏輸思維。請注意,這裡不要帶價值觀判斷,贏輸也是一種思維。在某些時候,尤其是一些競爭性比較高,且個體的成功可以獨立完成的情況下(典型的情況有競技體育、戰爭等),至少從最表層的現象來說,是不存在雙贏的,冠軍或勝利者只有一個。

人際交往的常見六種思維模式包括:贏輸,輸贏,雙輸,獨贏,雙贏,雙贏但不成交

雙贏思維基於互賴和合作,互賴並不代表你非得要喜歡跟你合作的那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及信念和考慮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雙贏顯然是兩個人的共同意願,例如你不可能(至少很難)同一個一心要你死我活的人談雙贏,但是資源不夠怎麼辦?擁有雙贏思維的人會想:能不能把資源做大?或者從長期和短期取得平衡?

在這個習慣的具體實踐中,有兩點對我啟發較大

  1. 保持富足心態。雙贏思維的一個前提是充分的資源,並且雙方必須通過合作(某種程度上依靠對方)才能完成目標。富足心態則是對無需證明的自我價值的洞察,從時間和空間的兩個維度,在勇氣(彰顯自我)和體諒(兼顧他人)之間取得平衡。大家都或多或少認為,富足心態是需要和可以培養的,也許應該從小培養,它將根植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而且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人的思維。課堂上大家從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人民的名義》中貪官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是農民的兒子」 (農民不慎躺槍啊) ,聊到如何培養小孩的富足心態,老師講到「無條件的愛」 (不是指溺愛),對於大部分年輕父母來說還是挺有觸動的。
  2. 通過建立雙贏協議來強化雙贏思維。雙贏協議是一種很簡單但行之有效的形式,可以讓合作的雙方明確了解各自的"贏",並且確定為了達到雙方的"贏"應該做出的努力。

下面有一個淺顯易懂的小例子

上圖的版權歸FranklinCovey公司所有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上圖的版權歸FranklinCovey公司所有

我們前面談到了,在制定雙贏協議的時候,關鍵在於要明確和了解各自想要的贏到底是什麼。這可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要達成此目標,基石是信任,手段是溝通。所以在七個習慣中專門有一個闡述「溝通」——知彼解己。

在分享這個習慣時,老師請大家思考「知彼解己」 和我們耳熟能詳的「知彼知己」的異同,有意思的是,我們聽到了很多不同的見解。究其根本區別,孫子兵法的「知彼知己」這個著名的策略可不是沖著雙贏這個目標而來的,它是真正的戰爭思維,是以打倒敵人為目的的。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寫兵法或者真正打戰的時候,一個勁地講求雙贏,那才奇怪呢。

回到「知彼解己」,這是一個關於同理心溝通的習慣。我自己曾經在不同的場合也談過同理心,但以前可能更多的是和大家探討軟體開發、產品設計的時候,應該具有同理心(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該怎麼設計和開發等),但一次學習讓我對於同理心溝通有了全面的認識。

同理心溝通是一種基於傾聽的藝術。大家可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呢,不就是聽嗎?對,就是聽,只是聽。在這個事情上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很好呢,或者甚至可以說,大部分人都做得還不夠好,看看下面的一些行為是不是很熟悉呢

  1. 探究 ——根據自己的猜測和想像去提問
  2. 評價 ——贊同或否定
  3. 建議 ——為問題提供諮詢、建議和解決方案
  4. 詮釋 ——嘗試分析對方

以上可以稱之為「自傳式傾聽」,它經常是以回應為目的的;而與之對應,以理解為動機的傾聽,我們稱之為「同理心傾聽」,它要求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而且尤其在下面場景下特別重要

  1. 對方情緒激烈時 ——讓對方釋放
  2. 事情明顯複雜時 ——搞清楚狀況
  3. 信任度還不高時 ——建立信任

具體來說,有幾個基本的技巧

  1. 接納對方的感受
  2. 重複對方的觀點
  3. 了解更多的情況
  4. 不要害怕沉默

同理心傾聽解決了知彼解己的第一個重要部分:知彼。它為接下來的溝通打下來堅實的基礎,因為有效的溝通往往都是雙向的,其最終目的是在充分理解他人的基礎上,以尊重的態度尋求他人的理解。

我們將尋求他人的理解稱為「解己」,也就是說,由於運用了同理心傾聽及其建立起來的信任,你現在可以使用帶有「我」的句式陳述你的觀點了。

當然,完全很可能你在解己的時候得不到預期的理解,你可以有不同的策略,請遵循「主動積極」和「以終為始」這些習慣所倡導的原則

  1. 以尊重的態度繼續尋求理解(如果對方看起來要進入自傳式傾聽模式)
  2. 停下來再運用同理心傾聽(如果對方情緒激烈起來)
  3. 嘗試使用書面陳述(如果你認為結果還是不被理解)

統合綜效(Synergize)

這個單詞,包括中文翻譯,帶有明顯的造字的痕迹,如果且照個這個思路再分解一下,這個習慣闡述的是,將所有其他五個習慣(及所有資源)整合起來實現綜合的效果。統合是方法,綜效是目標。

那麼,到底要實現什麼樣的綜合效果?我拿NBA的球隊建設以及我比較喜歡的馬刺隊做為例子分享了我的理解:化學反應。NBA 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聯盟,在不同層面都充斥著利益和競爭。毫無疑問,NBA 球員都天賦異稟,但籃球從來不是一個人的遊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互相依賴,而如果要進一步想獲得長期的成功,那恐怕還需要一點神奇的東西。我不知道波波維奇到底有什麼魔法,可以讓馬刺隊將近20年來穩居豪強之列,難道他也學習了七個習慣嗎?如果是,他肯定是統合綜效掌握得最好的。

這是一個關於創造性合作的習慣,基於創新、合作、多元化和謙虛的原則。

在合作過程中,衝突往往是由於差異導致的。就算是兩個同樣主動積極,富有雙贏思維的人,也可能是有極大差異的。可以說,差異是無處不在,重點在於我們怎麼對待差異——是排斥,還是容忍,或者是接受?

統合綜效這個習慣主張要「珍視差異」,你要用多元化的眼光來看這個本來就多元化的世界,因為差異會帶來新的想法,而不是有限的選擇,珍視差異的思維,主張探索替代方案,也就是創造性合作(實現1+1>2的效果)。

關於創新思維,有另外一個負有盛名的思想——水平思考,尤其對於探索替代方案有精彩的論述和實踐

統合綜效是尋求第三方案的過程,其效果取決於參與者的意願,與此同時可操作性的實踐包括

  1. 珍視差異,建立優勢表(主動積極)
  2. 澄清目標(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3. 溝通參與(雙贏思維,知彼解己)

回到本文的主題,統合綜效讓我們有一個全新的視角,和前面五個習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我們從個人成功走向公眾成功。

下圖的版權歸FranklinCovey所有

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

七個習慣的最後一個,是一個關於每日自我更新的習慣。有同事分享到,其實我們在不同的階段,看待個人成功和公眾成功的標準,是會不一樣的,我深以為然,所以生命不息,折騰不止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這個習慣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我們要加倍珍視自己,具體來說從生理、情感、心智和心靈這個四個方面不斷地更新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是你談其他任何東西的基石。

如何實現每日個人成功?還記得我們做周計劃嗎?請將「不斷更新」這個列為第一角色,並且確保在以上提到的四個方面,每周中都安排1~2塊大石頭吧。

總結

在給這個課程填寫反饋表時,我聽從內心的聲音地說,這是不多見的所有人全程沒有看電腦而專註聽完的一個課程,總的來說還是感覺頗有收穫的。

七個習慣不是價值觀的標準,它是一些原則,以及基於這些原則的思維方式,最可貴的是它闡述了可付諸行動的實踐指導。

你不能指望看完我的這兩篇文章就能學會七個習慣,你應該去實踐,最不濟的情況下你也應該多看幾遍嘛。

最後,跟不認真聽課或者不仔細閱讀相比,危害性更大的也許是全盤地接受了所有的觀點,而沒有自己的見解。

照顧好自己,祝你好運!


推薦閱讀:

過一年的實驗和研究總結,提高生產力的 6 個方法
TeamFlowy——結合Teambition與Workflowy
談一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個人成功

TAG:生產力 | 工作效能分析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