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教養方式:你總說為我好,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好

家庭教育話題下:父母有哪些常見的邏輯、思維令人難以接受? - 知乎 這個問題已經累計被瀏覽了上千萬次,似乎大家總能從中找到共鳴,尤其是一些高票的答案「講得過你的時候和你「講道理」,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我做了什麼什麼都是為你好」、「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你怎麼不跟好的比?」,這些答案總給人一種「同一個世界,同一對兒爸媽」的感覺。

不讓你這麼早談戀愛是為你好

不讓你背井離鄉出去打拚是為你好

相親是為你好

讓你練琴是為你好

……

總之都是為你好

如果抱怨兩句或者頂嘴,他們一定會覺得很傷心「我關心你還關心錯了?」

當你聽話的時候,他們說:「你看,我就說沒了我們,你什麼都做不了。」

如果你沒聽話,最後結果不好,等待你的就是最可怕的那句話:「你看我說什麼來著」(嘲諷能力滿級)

這是一類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典型的控制型教養方式

中國文化中,孝順、聽話往往被視為優秀品質,是好孩子的表現,這就更讓我們對於父母的「控制型教養方式」難以察覺。他們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和孩子無條件服從,同時,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父母常說「我是為你好」,但話里隱含的意思卻是「你必須聽我的」,完全不給選擇權。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愛」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經常會說:「我是因為太愛你/太在乎你,才管你這麼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幹嗎?」久而久之,孩子則會內化這種認知,將關愛和控制等同。

控制型教養方式的慣用策略,看看你中招了沒

這樣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縱子女的行為,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控制策略:

1. 社交隔離

如果要控制一個人,首先就要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防止他接觸外界的信息。我們不否認父母應該讓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過度的控制就會破壞一個人的正常社會性活動。

要報備去哪裡玩、見什麼人,早請示、晚彙報,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同時向孩子灌輸:「其他人都不可信!這世上只有爸媽才是真心關心你。」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除了父母,你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沒有其他社會支持。

2. 貶低指責

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會明確地指責訓斥,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同時,他們在插手孩子生活各個方面時,會理直氣壯地解釋:「我這不是為你好嗎,爸媽能害你嗎?」

而這份「為你好」背後所裹挾的控制和強迫卻在傳遞著另一種信息:你不行!沒有我們來指導你,你什麼事也幹不成!

3. 經濟把控

經濟尚未獨立的滋味實在不好受,這時候,父母的經濟控制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銷就等於控制了孩子的行動範圍以及活動內容,就算對於經濟獨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經濟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辦法吧!」

4. 情緒綁架

讓孩子產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連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們:「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多麼順暢的催眠,指示性的話語,沒有拒絕餘地,還順便假設了拒絕的後果-"如果你不聽話,父母就會受傷。" 隱含傳遞了後續的愧疚感,一氣呵成。

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仍然擺脫不了這種情感控制,他們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在逐漸遠離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內心充滿了不安和自責。情感綁架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長、與父母的分離是在殘忍地「拋棄」他們。

需要說明的是:一個人在「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必然會體會到愧疚感、焦慮感、難過甚至是憤怒,這些本身是自然過程中的一部分。沒有誰和父母在心理上的分離真的容易:人們在這個反反覆復的過程中消化、代謝這其中產生的情緒(興奮、難過、愧疚等等),逐漸完成對自我的建立和同父母的分離。

而有的時候,出於父母對於分離的恐懼、哀傷,使得這個「分離-個體化」的過程顯得尤為艱難。而在「控制型」教養方式之下,一個哪怕是早已成年的孩子,也會體會到巨大的被吞噬和淹沒感:我永遠也無法成為我自己。

——————————————

優教佳-服務新生代家長的在線家庭教育平台 關注官方微信:iyoujiaojia,加入父母成長交流群,讓每個家庭成員共同成長!


推薦閱讀:

從個例談——學校教育與父母的個性化教育
孩子教育,你真的會嗎?
為什麼現在八零九零後的家長依然熱衷讓學習書法音樂舞蹈而不是趁早教孩子擁有正常的人格智慧和股票投資呢?
關於教育,我們焦慮錯了嗎
被家人保護得太多不吃不了苦比一般孩子難面對現實的社會,太依賴他人,是否也是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 ?

TAG:家庭教育 | 兒童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