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社會化?

首先,我們先來講一個事例。

1920年,在的印度的度加爾各答東北部的米德納波爾小城,每到晚上,人們經常會看到有「神秘的生物」出沒,在三隻大狼的身後有兩個「像人一樣的怪物」用四肢行走。後來人們設法打死了大狼,在狼窩裡發現了「像人一樣的怪物」,竟然是兩個裸體的小女孩,小的只有兩歲,大的有七八歲。人們把這兩個小女孩送到孤兒院撫養,並且給大的女孩起名卡馬拉,給小的女孩起名阿瑪拉。

研究人員在阿瑪拉和卡瑪拉的語言、情緒、姿勢和動作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顯的和狼群生活過的痕迹:不會說話、發音奇特、不會直立行走、懼怕人、對狗和貓等動物卻比較親近。白天很少走動,到了夜間便到處亂竄,發出狼的聲音,基本上不具備人的行為和習慣,擁有部分狼的習性。開始接觸人類社會後,阿瑪拉(兩歲的那個)在第二個月就可以發出「bo」的音,可以說出基本訴求。例如:飢餓、口渴等。第二年阿瑪拉就死去了。卡馬拉(七歲的那個)在兩年後才學會兩個單詞,四年後學會六個,七年學會六十五個。卡馬拉在兩年七個月後可以站立,五年後才可以步行。再後來,卡馬拉可以照顧小兒童了,受到讚揚後悔感到高興,事情做不好會哭泣。卡馬拉一直活到了17歲,直到死也沒真正學會說話,智力相當於3、4歲的孩子。

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那麼,這個事例想要說明什麼呢?

如果這兩個狼孩在出生時不具備先天的缺陷,那麼人類的語言、行走、知識和才能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後天通過社會實踐和勞作而形成的。而且從出生到上小學這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人腦的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出生到小學的年齡階段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兒童,很難具備人的腦的功能,也不會具備人的意識和抽象思維。人類的社會環境對嬰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上述事例中的個體沒有成長為正常的人,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正常的社會化過程,沒有在人類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社會化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是社會化?社會化就是個體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人格和個性,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並通過社會知識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當然,個體只有接受適應這個社會,才能扮演「社會角色」,進行「社會互動」,參與到各種「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中。

社會化概念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狹義到廣義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化研究是狹義社會化,以少年兒童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從「生物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

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美國社會學家T.帕森斯研究的推動下,開始形成廣義的社會化研究。(圖為T.帕森斯)

廣義的社會化不僅僅指從「生物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過程,還指一個內化社會標準、學習如何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廣義社會化的出現使得社會化不再是少年兒童時期才會遇到的問題,而是一個貫穿人生的始終的問題。

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社會化」,含義也不同。

文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社會化就是文化傳遞和延續的過程,就是價值標準的內化。想想看,各種優良傳統的繼承,國民能夠形成相對比較一致的社會價值標準,都少不了社會化的功能哇。

人格發展:從人格發展的角度,社會化是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說,我們從剛出生時候的一個生物體,通過接觸社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喜好,自己的個性,並且內化他人的態度,按照社會上他人的一般期許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

社會結構的角度: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逐漸了解到自己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學會順利地完成角色義務。比如說,我們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可能是學生、老師、醫生、母親、父親、孩子,社會結構角度的社會化就是讓我們了解到自己正在扮演這些角色,並且領悟和遵從社會對於這些角色的期待,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順利地完成角色任務。社會化有助於為維持並發展社會結構。

這次我們只談到了社會化的基本定義,下次繼續聊點社會學。

推薦閱讀:

沉迷社會學無法自拔(二)
是什麼推動了恐怖分子?
中國人該如何回答問題
社會學研究的內容?

TAG: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