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政策、價值:媒體的三個維度

文體類的自媒體要如何完成自己的商業化進程?這是斯波實驗室(SPONIA)和體育媒體矩陣烏潮網在 2 月 18 日舉辦的線下沙龍上探討的問題。接下來,我們會摘取一些嘉賓的分享實錄,來和大家共同探討。

烏潮創始人 x 胡嘉維分享實錄:

技術、政策、價值:媒體的三個維度

我分享的主題,《技術、政策、價值:媒體的三個維度》。也希望我能通過這次分享來共同和大家交流:在輸出內容之外,如何能夠幫助這個產業塑造他應有的價值。

技術

互聯網還曾經有機會實現社會主義。在 1962 年,蘇聯曾經嘗試著通過全國性的計算機網路管理蘇聯經濟,在當時這個系統叫做「全國自動化系統」,聽起來很完美,計劃經濟的核心在於統籌規劃,而計劃經濟無法取得高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於,自上而下逐層管理的制度很難準確的獲得經濟數據幫助決策,但當時的全國自動化系統恰好解決了問題,他在當時涉及到了很多超前的概念,比如說大數據、電子貨幣等等,簡直是量體裁衣。

不過後來全國自動化系統擱淺了,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比如說中心化管理,導致財政部和統計局的爭權。比如說耗資巨大,超過了核武器項目和太空計劃的總和。而當時的政治局會議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現在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爭論還有所涉及。就是互聯網能夠直接提高生產效率嗎?

財政部長加爾布佐夫的話是這樣說的,計算機需要做的事情就三點,開燈,關燈,放音樂,這樣雞蛋產量就可以直接提高了,至於搞全國自動化系統,沒有任何意義。這句話的內在含義很簡單,就是互聯網能做什麼?可以幫忙提高雞蛋的產量嗎?如果能,那麼互聯網就是一個好工具,如果不能,就不是一個好東西。

但現在的事實是,互聯網已經無處不在了。

如果說五年前,我們在聊媒體價值的時候,還可以單獨聊一聊傳統媒體,五年之後,我們已經不可能繞開互聯網甚至是移動互聯網了。在座的很多老師都是傳統媒體出身,大概還有印象,那個時候被叫做新媒體的是新浪、網易、搜狐這些門戶網站。當時這些門戶網站就已經對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當時的矛盾分歧已經激化到了什麼程度呢?我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國家隊比賽,賽前組織了一次媒體採訪,當時的傳統媒體還有一定的話語權,他們共同向主辦方要求,要把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分開,各自進行採訪。其實訴求很清晰:網路媒體的報道速度實在太快,新聞發布會之後半個小時,網上就能見稿了,但是傳統媒體把內容做出來,還要編輯,要排印,要把報紙送到各級分銷點,等到受眾獲得信息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但也僅僅是五年,現在的媒體行業已經不僅能做到在事件發生的當時就公開信息,而且讀者甚至不需要坐在電腦前,只通過手機就能在事發的當時立刻接收到信息。對於傳統媒體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充滿巨大變革的時代,但是也許媒體行業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樣具有價值過。

政策

現代人,尤其是互聯網的工作者,無比重視技術的力量,每一次行業的快速發展幾乎都是技術促成的。這是一個事實,谷登堡和畢升分別在東西方發明了活字排印,讓大規模的生產文字消費品成為可能。但是,活字印刷術並沒有讓報刊直接受益。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直接干預,當媒體快速發展的時候,政府會感受到媒體業對輿論和王權的影響力,所以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傳媒行業一直是受到抑制的,新聞自由只在其中很短的一段時間實現過。

在中國,早期的傳播新聞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商周時期刻在銅鼎上的銘文,漢朝用來傳遞政府信息的府報,不過這些信息的傳播範圍是有限的,公開的新聞傳播是從宋朝開始的,主要是以「邸報」的形式,邸報用來對外傳播政府的官員任免和獎懲信息,這也是比較早的「官報」形式,而後來,中國的新聞行業又有了從官報到黨報,從黨報到商報的過渡。與此同時,媒體作為皇權的延伸,大眾是很難染指的,而民間的信息一般通過時效性比較低的「筆記」形式進行傳播,早的有東晉的《西京雜記》,稍近的比如清代的《閱微草堂筆記》。

在西方,最早發展出現代報業的是德語區,當時的德語區國家很分裂,所以需要通過報紙傳遞消息,《法蘭克福新聞》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刊物。不過很快英國媒體業的發展就超過了德國。但是當媒體漸漸做大的時候,當時的英國皇室試圖控制媒體。最有成效的是腓力二世,他使用的一個手段是「特許出版」,它是西方版權制度的前身。由於當時的印刷成本開始降低,西方出版行業也開始出現了相互抄襲的情況,這搞得行業很混亂。於是皇室以維護行業秩序的姿態介入,他包裹著一層很漂亮的外衣,內容的擁有者——表面上是創作者實際上是出版商,他們擁有通過內容獲利的特權。與此同時,作為維持秩序的一方,皇室當然獲得了判斷誰是抄襲者,誰是原創者的權利,所以「特許出版權」應運而生,特許出版幹掉了那些小型的出版公司,並通過對大型出版社進行內容審核判斷是否出現侵權的情況,顯而易見的是,官方也就同時獲得了對不合適內容進行管控的能力。

這也為我們提了個醒,如何不踩過政策的邊界,影響到媒體的生存;如何堅持自己的風格不致自我嚴格,中間的分寸需要很好的拿捏。

價值

我聽過早期內存行業的一個預計,說在未來內存只需要 64KB 就夠了,但現在這個預計已經變得非常可笑。與此同時,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學家也進行過一個預估,就是在一個社會當中,報刊的飽和量是每 1000 人擁有 250 份報刊,也就是說每 4 個人看一張報,不可能再多了。但現在呢,如果我們看看微信,再看看微博,如果把每一個公眾號當做一張報紙的話,每個人訂閱幾十張報紙,這是最起碼的吧。

互聯網上 90% 的數據是在最近兩年之內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處在一個內容爆炸的時代,這種爆炸的價值甚至要超過活字印刷,所以媒體從業者和內容創作者們也許真的在見證一個無比激動人心的時刻。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4 人 1 張報紙」的預測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讀者閱讀報紙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超過每天 24 個小時,所以讀者閱讀報刊的總量也就是有限的。但估測者沒有想到的是,在不同時代,讀者接收信息的效率是不同的。

首先,讀者的信息需求具有差異性。

以前我們家有一個小電視,那個電視只有一個中央電視台,每天從早上到晚上,7 點的時候有新聞聯播,其實按理說一個電視台已經足夠滿足需求了。但是實際上我不愛看新聞聯播,也不喜歡這些內容。我們體育行業也有這種差異性,當有過多的體育信息的時候,這個時候會關注一部分我感興趣的,這就是延展;我可能不會關注離得太遠的體育信息,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這一點涉及到內容的差異性,希望我們在提供內容的同時,預估到不同群體的區別,也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廣場,在不同的群體間架設一道橋樑互相交流,這就關乎差異的分寸。

第二點是立體化,傳統的時代,內容是扁平的。比如說當時看一份報刊,閱讀一篇文章,一段簡訊,你需要花很大的精力,甚至文章你的邏輯沒有理順,還需要回頭再看一遍,信息的接收效率可能跟受眾的精力有密切的相關性。不過好在時代賦予了我們更好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我們獲得信息的材質不局限於文字了。音樂和電影都是介質;從狹義講,我們現在的內容有圖片和視頻,甚至還有動圖,我們可以通過它傳遞信息。這就是信息立體化的一種方式。我相信我們在製作內容的時候,可以完全不去在乎我們是想要做文字還是視頻。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東西柔和在一起,以更加合理的形式提供內的輸出,而社交媒體的進入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整理信息流的新方法。

第三點就是快速整合。我們所看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無效的,媒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從垃圾中撿金子的過程。現在人工智慧慢慢地代替人開始做一些事情,這在體育媒體當中已經早就發生了,EPSN 會用一些自動程序採集一些比賽戰報,比如說評分和數據。我們需要思考的就是當計算機幫你做完這些事情以後,你還可以做什麼?我相信有人類的敏感性參與的東西,都是媒體可以嘗試的新的方向。比我們可以把這個東西深入挖掘,當我們把一件事情的邏輯性藉由瑣碎的信息,還原事件的原貌的時候,我們能夠讓信息在不同的人之間做到交互和升級的時候,這就比僅提供一些瑣碎的信息更有價值了。

尊重技術,關注政策,提供價值。這是我這次分享主要表達的內容。我相信每一個從業者奮鬥的動力,一定有「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這一選項。把一個線上演講賣到幾千塊錢,或者花費比較高昂的費用閱讀一篇文章未必是這個行業值得自豪的東西。我希望在未來,每一個人,都可以以極低廉的價格自由的選擇各自喜愛的精神食糧,讓消費內容像吃飯喝水用電一樣變成剛需。而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依靠產業的力量,而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推薦閱讀:

在粉絲和用戶的問題上,作為創造者不能忽視這4個要點
從被簡書封號到迅速解封,這16小時我都做了些什麼?
一個奔四的女記者突然做了個脫口秀,她為什麼這麼「作」?
關於自媒體平台——這真的是一條價值兩千塊的信息!
唐子鹽:今日頭條賺錢大全解析,你還不會做自媒體嗎?(09課)

TAG:自媒體 | 商業化 | 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