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身為產品經理的我,為何想去做銷售?

註:全文約1.3萬字,閱讀全文需25~40分鐘之間,閱讀速度平均為(300~500)字/分鐘。

我這篇文章其實寫的還挺嘔心瀝血的,雖然我也時常在思考產品經理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哪。當然,只是作為年輕人,要時常保持對未來的一種危機感意識。

全文我分為9個部分,其實只是按照起初的一個思考邏輯進行寫作。起因,鋪墊,高潮,落幕。起因則是因為Pmcaff的招聘觸了我對未來的某個思考。鋪墊則是講了產品經理的發展現狀以及互聯網行業的現狀。而高潮,則是站在一個比較宏觀的視野以及格局去思考未來,全文只要想要表達的是與行業,企業,以及個人的之間的發展關係是息息相關的。將來哪類人會被淘汰,而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淘汰,應該抓住什麼資源,並朝著一個什麼方向去發展。而落幕,我用了新常態,新物種進行寓意。

我這篇文章的核心命題其實寫的挺大的,水平有限,確實有點Hold不住。但不管如何,本文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畢竟是繳過千萬學費的產品經理,深刻系統地對未來的思考。

一,起因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Pmcaff的工作人員發布的招聘廣告,好奇打開並快速瀏覽了其大概。在我快速瀏覽的過程當中,在我腦海里形成的關鍵詞就只有六個:Pmcaff,外包大師,銷售經理,用戶調研,需求分析,應用解決方案。我的直覺反應就是,這個銷售崗位可能和普通的銷售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對其十分感興趣。

順著我的好奇心,我展開了一次深度思考,甚至在想是不是有必要去面試一下這個崗位。

一定會有多人很驚訝,你一個產品經理去面試什麼銷售啊?我把我的初步想法同朋友交流的時候,確實有不少朋友不大能理解。畢竟產品經理和銷售經理,專業能力和逼格完全不搭。那麼,至於我為什麼做出了這種令人無法預料的事情,這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

二,產品經理的現狀

眾所周知,互聯網產品經理是一個近幾年迅速火熱的一個職位(原本老早就存在),並因各種名人效應,把這個崗位過渡神話了。然而產品經理也是一個經常淪為爭議對象的崗位,不少產品經理也常常自嘲自己為高級打雜工。

產品經理的核心工作流程實際上分為:通過市場調研,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根據公司要求設計方案,並跟進研發落實項目。產品發布後,通過數據分析,結合運營團隊,對產品進行運營監管(可能部門公司的產品經理都被運營牽著鼻子走)

但是通過這個業務線可以發現,產品經理所處的這條業務線沒有和市場業務掛鉤。也因此導致了產品經理在實際工作流程當中,經常出現對需求把控不嚴謹,甚至與市場脫節的情況。往往是需求來自於丁點的自以為是的用戶調研,然後團隊就在會議上頭腦風暴,拍腦袋定需求。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歷史由來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最早的產品經理,來自於寶潔公司。而寶潔公司的這個產品經理的本質作用,實際上是通過調查市場需求,進而對產品提出改進,以便讓改進後的產品在市場更加暢銷。所以保潔公司的產品經理,在當時是歸屬於市場營銷部門。

站在整個行業發展周期的視野來看,因為移動互聯網的行業浪潮,讓移動互聯網行業迎來了爆發,互聯網公司對於人才的需求急劇暴增,而這背後導致了行業規範以及職能協作的不成熟,但是又因為資本的大量湧入,導致了大量不成熟的創業公司的出現。那麼,早期創業公司的產品經理大部分都是從成熟互聯網公司的人員中過來的。而成熟互聯網企業的產品經理也將原來的生產以及協作方式帶進來創業公司。

那麼這樣的產品經理,確實能夠基於原本成熟老練的生產方式,做出一個較為優質的產品。但是,優質的產品賣不出去,就是資源的極大浪費。我認為行業陷入了一個極大的偽命題,就是要求產品經理對用戶體驗的過渡把控。但是我想說的就是,用戶體驗非常好的產品其實真的很多,但是優質的用戶體驗和產品最終能不能打開市場,兩者之間沒有本質的關係。

能不能把產品賣出去,才是體現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所在。

產品經理的本質作用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產品經理本質意義上的作用,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發明創造,而是基於對社會供需關係的深刻洞察,進而找到其模式的市場規律,進而將其轉化成為產品方案。當然這個結果也叫創新,也叫發明。但這個創新,這個發明,本質意義是重新發明一種基於互聯網的資源分配模型。互聯網產品經理解決的是資源分配的問題,而不是資源增量的問題。不具備這個意識的產品經理,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的職能範圍實際上非常受限。一個產品功能的背後,是一系列業務的體現。而目前大多數產品經理的崗位要求,脫離了對業務線的把控。僅僅根據需求制定方案,並且跟進並落實。對於大部分公司的產品經理而言,功能需求從何而來?大部分都是拍腦袋而來。要麼就是出自於對市場的經驗判斷,但是,現在的行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元化。需求人群的多元化擴張以及分裂,那麼過往的經驗很快就會失效。

產品要基於市場的實際需求,基於對市場規律的足夠尊重,進而挖掘出能夠形成市場規模效應的用戶需求。在這個信息極度碎片化的時代,任何一個信息都有可能轉化成為一個需求,但大部分需求都是無法形成市場規模效應的需求。

無法商業化運作的需求,都不是一個產品經理需要去考慮實現的需求。情懷只是對需求的包裝,對產品功能談情懷的產品經理基本是不懂商業的產品經理(老羅早已交了學費),在我眼裡看來,大部分產品經理還不足以稱作產品經理,僅僅是一個高級的用戶體驗師。因為他們缺乏對業務的了解,缺乏對市場的洞察,缺乏對商業的尊重。

因此,如何判斷一個產品經理的本質作用,是否僅僅是作為一個高級用戶體驗師,就在於這名PM在做一個產品功能的時候,是否會考慮到這個需求給用戶的價值,有沒有考慮到功能背後的業務,以及需求的市場規模化,以及是否符合一個合理可發展的商業模型。

這個崗位的初始目的,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站在公司的角度來思考,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存在的價值。首先,成立一家公司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商業化運作而實現資本盈利。而如何實現盈利的前提條件,就是公司預先看準了某個可挖掘的具有經濟效益的市場,進而投入資源實行商業化運作,從而達到根本目的。團隊,就是公司資源的核心部分,產品經理對公司而言就是一種資源。

在商業上,對資源的利用講究兩個概念「單位投入產出比」以及「周期效益回報」。那麼,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公司對產品經理的要求,甚至可以說,公司這個主體對其一切資源的利用要求都是如此。

基於對市場需求的挖掘,團隊之間構建起來的協作方式以及其勞動成果持續產出的過程,就會形成公司的業務線,而高效的團隊協作都是多條業務線同時進行的——多線程。由此而形成了公司的業務體系。業務體系一定是建立在對市場需求的把控基礎之上的,因為市場是獲取資源的第一動力來源。

所以,公司對業務體系的運轉能力以及對市場資源的把控能力,決定了公司在宏觀意義上,「單位投入產出比」以及「周期效益回報」的最大化,最高效。那麼微觀意義上,就是落實到公司的具體執行人員的執行上,則產品經理如何做到「單位投入產出比」以及「周期效益回報」最大化。毋庸置疑,那就是要與市場關聯起來,深度進入市場。而當下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與市場脫節。而大部分公司也尚未意識到產品經理需要深度進入市場,因此無法合理髮揮產品經理的利用效益。

產品經理在業務協作中的硬傷

用戶的反饋本質意義上是作為一種決策信號。如何處理信號並作出相應的決策,取決於你的產品目的,以及企業發展的目的。如果沒明確產品的目的,沒明確企業發展的目的,那麼這個用戶反饋將會從信號淪為噪音,進而干涉產品經理作出一個正確的決策。這也是大多數產品經理沒能很好的把控用戶需求的根本原因。所以,CEO的一部分責任也在於此,產品以及企業發展的目的必須清晰明確地傳達給產品經理。而產品以及企業的發展目的,CEO必須基於系統化的深度思考,從而做出符合市場的戰略決策。基本失敗的創業公司,大部分情況下CEO在此是失職的,過分干涉產品的用戶體驗,而缺乏對產品戰略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明顯是根本能力的不足。而CEO對於產品體驗的把控本質來自主觀感受,也很難做到客觀求實。除非具有天賦秉然的大眾化同理心,否則喬布斯也好,馬化騰也好,也不過是基於倖存者偏差下的公眾知名案列。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點就是,產品與技術的交流過程當中,存在技術人員過渡干涉一個產品功能的現象,技術需要提供的意見最好限定在:基於技術框架更好的解決方案,以及產品實現的研發周期,技術人員也必須想辦法運用更好的解決方案,在一定周期內實現更好的產品方案。因為技術人員的思考視野,幾乎很難站在業務,市場,商業的基礎思考需求。畢竟大多數情況下,技術的思考是與市場脫節的。

行業內確實有一個通病,就是技術人員會用專業術語打發不懂技術的產品,以致於在功能實現上佔據優勢地位。我認識的程序員中,厲害的程序員能夠用通俗的語言同產品交流,令對方明白其邏輯方法。而質量差的程序員則無法同產品經理清晰明確的表達通俗邏輯,用各類專業術語糊弄矇混。產品經理這些年受的苦,背的鍋,令產品經理的職業素養得到飛快的提升,但實際上,企業對於技術人員的也是需要有職業素養的要求的。開發人員,技術主管,技術總監以及CTO的職責與職業素養。跨部門,跨職能的協作溝通能力,是任何一個技術人員也都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用專業術語糊弄需求交接方,以此較低解決需求的難度或者開發周期,實際上是企業的內耗。但CEO以及其他VP很難落實解決,因此一名好的CTO非常重要。但好的CTO非常稀缺,極度稀缺,基本靠CEO人緣。

三,回歸理性發展

站在一個宏觀的視野來看,站在整個行業歷史發展的至高點來看互聯網,傳統意義上的流量紅利已經失效了。基於流量紅利的撒網撈魚的粗糙爛制的模式也已經失效了,靠堆積用戶規模佔據市場優勢,進而再實現商業化盈利的做法也基本失效。

現在互聯網企業做項目,就必須深刻研究商業,理解業務,了解市場。這也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發展標誌。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就正如中國當年的改革開發,一個紅利的大機遇時期,這是時代給予的機會。在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時期,靠用戶規模然後通過廣告盈利變現的思維,就和傳統企業在改革開放的紅利時期,靠低買高賣就能發家致富的思維,二者之間無本質區別。

但是當機遇的浪潮退去的時候,企業的發展就要步入正軌,市場自然會消除一批劣質企業,成熟的企業會打壓不成熟的企業。這是歷史的發展規律,也是商業發展周期的必然現象,所以,接下來的互聯網也如此。

關於互聯網,實體企業大佬都將其定義為工具,並且認為互聯網解決的是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但並沒有解決社會資源的增量問題。關於這個觀點,在我還是很年輕的時候,我認為傳統企業之所以被互聯網淘汰就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格局不行,才會將互聯網當做工具,完全不具備互聯網思維。但現在經過這些年的成長,以及大量深度且系統化的思考,也終於明白了一些道理。互聯網確實解決的是資源分配的問題,並沒有在實際意義上解決社會增量的問題。

過分神話互聯網的價值只會害了互聯網人自己。

所以,互聯網企業在這個社會的本質作用,就是解決資源分配的問題。在流量紅利消失的今天,尋找資源,並且深度挖掘資源,就是接下來互聯網公司要打的一場攻堅戰,而我相信,這場攻堅戰一定會死傷無數。美團的王興說了,互聯網的下半場已經到來了,王興為什麼這麼說?實際上也是他對外釋放的一個信號。尋找市場資源,深度挖掘市場資源,並且更為高效合理的分配資源以及調用資源,更為激烈的競爭以及更為劇烈的變化,就是互聯網下半場的攻堅戰。

倘若用一句話來定義這場攻堅戰,那便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所以說,站在我今天的視野來看,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是基於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洞察,進而掌握並處理信息,將信息轉化成為產品。如何掌握並處理信息,便是產品經理真正的核心能力,而這個核心能力,不是坐著辦公室就能鍛鍊出來的,也不是在會議室里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這個能力,只能在戰場的前線鍛鍊出來。

四,視野與格局

視野:展望過去與未來,抓住當下變數

過去的社會勞動生產方式

在我們過去的生產勞動模式當中,人類的社會經濟生產方式,其根本的思維上主要是延續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思路。其中有一個發展思路的烙印依舊無法擺脫,那就是「生產勞動工廠化」。所謂生產勞動工廠化,那便是在某一時空範圍內集中大量的生產要素。資源大量集中在某個地區,生產大量密集在某個時間段。這是一種高度中心化的生產方式,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這種方式不停地調動並集中社會各方面的資源進行集中式生產,進而將商品資源分配到各地消費。那麼這樣的生產方式,也從根源上解決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結構。

這種發展思維一直延續至今,大部分產業的發展都受到此思維影響。當今社會的生產力的勞動分工模式,很多程度受限於此。有時候並非我們缺乏新的勞動生產方式,而是我們缺乏運用新的發展思路。

當下的社會勞動生產方式

那麼,當下社會勞動生產的方式當中,我們可以區分為重資產輕資產,重資產的勞動生產方式,其業務線一般相對比較密集集中化,而輕資產的勞動生產方式,其業務線具有良好的流動性。企業除了建立起自身的自身的勞動生產方式,越來越多與其他產業進行勞動生產合作。

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社會協作,不同的企業通過某種合作以實現共同的利益訴求。戰略合作,生產外包,資源共享,產業聯盟等等。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進行跨產業的業務交流與合作。

當今社會可能出現什麼變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幾個因素我們不得不去重視,一,現代化產業信息化建設,二,側供給改革的經濟發展方針,三,共享經濟理念的崛起。

1,現代化產業的信息化建設

近些年基於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嘗試互聯網+,而互聯網+不僅僅是企業對外的轉型,更是企業背後的產業鏈實現了產業信息化的建設。因此,互聯網的發展,給生產企業帶來了更透明的信息,讓企業在生產流通的環節過程當中,有了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出去。而這些信息的價值,就是提高產業生產效率,以及提供了更多社會協作的可能性。

2,側供給結構性改革的經濟發展方針

側供給改革,是近些年中國高層經常提起的一個經濟計劃,這個經濟計劃通俗是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實際上,側供給改革的核心關鍵就在於產業體系的升級優化,並實時與市場深度關聯在一起。才能在供需兩方實現適應性以及靈活性,而這個計劃的可行性,也正是建立在產業信息化的基礎之上。

3,共享經濟理念的普世化

共享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大方向,在我的觀點裡,共享經濟實際上通過互聯網打造了一個非常龐大且可以實現自由交易的資源網路,進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之間的高效協作,既是降低資源的冗餘,更是充分利用資源的價值。共享經濟的發展模式,將會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生產體系,一定程度上會改變社會的生產結構。通俗來說,就是不遠的未來,一個人可能通過掌握的多個專業技能同時服務於多家公司或者組織機構,實現自身價值變現的最大化。而對於企業而言,就是各個部門或者各條生產線都可以交給第三方公司,公司需要做的,就是專註於自己的核心業務。

未來的生產方式會是什麼

隨著互聯網正在不斷地打破原本社會運作的時空限制。過去以往,社會的生產方式是一種中心化,密集化的產業結構。通過這種集中生產的方式,再根據各地消費需求,進行傳輸分配。但是現在,因為互聯網的發達程度,每一個用戶的消費信息基本都是時刻在線,大量精準的信息支撐起了分散式協作的發展可能。所以,我們不再需要更多高度密集化的生產力聚集中心,而是需要更加精密的自動化生產以及更為高效的社會勞動分工模式,這便是已知的未來趨勢。

所以說,原來的企業,產品生產研發的周期很長,而隨著社會分工以及更加精密智能的自動化生產方式,原本的研發周期會被大量的縮減。其中,研發過程當中的部分勞動人員,會被精密智能的自動生產方式替代,而部分人員的成本會被轉移到更為專業的社會勞動分工模式當中。

而這兩個方向,更加精密智能的自動化生產方式,就是由於深度學習技術而崛起的人工智慧。另外一個方向,更為高效的社會勞動分工模式,則是指各個產業的專業外包。外包僅僅是一個通俗的叫法,但外包公司所能發揮的作用,能夠承擔作為社會勞動生產協作的中心樞紐。

中介的本質作用就是供需匹配,而外包的本質作用是資源協作。倘若未來有家公司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那就會成為社會生產的中心樞紐。

互聯網領域的商業基礎能力其實非常薄弱,不完善,而傳統製造業領域早已遙遙領先。傳統製造行業當中,你用的任何一個產品當中,其組成部分是來自多家不同公司的,例如iphone,其中的各個零配件,以及組裝,你都可以理解為都是外包給其他更為專業化的公司的,而蘋果公司僅專註於自己的核心業務,只是對合作業務方進行嚴格篩選和把控。

那麼接下來的互聯網公司也會如此。互聯網產品的當中的每一個功能,都涉及到一條業務線,每一條成熟的業務線背後,都是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這些成體系的業務,將來都可以能發生新的變革。一家公司可以將自身的某個功能外包給更為專業的公司,進行研發,維護,甚至運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產品功能背後的複雜程度以及產業化的想像空間,畢竟我也是一個創業公司繳了上千萬學費的產品經理啊。

所以,如果你沒有掌握產業鏈的多方資源,你沒有深刻理解業務線的信息,你做出來的產品功能只是一個空殼子。你認為拍腦袋想出一個功能,然後丟給運營人員,產品就能轉起來?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就是大部分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死因。

格局:抓住資源干大事

如何把握住資源的發展趨勢

我個人認為,未來產業資源有三大變數:

1,更多的社會資源被信息化,將會出現更多的資源網路

2,傳統固化且密集的業務線開始剝離,靈活性成為搭建業務體系的關鍵。

3,將會出現更多跨行業跨領域的資源交接點。

總結來說,就是我們將會看見以及利用更多的信息化資源,以及這些信息化資源的流動性會很高,並且這些信息化的資源時時刻刻都處於可被整合的狀態。所以,我們挖掘更多信息化資源,根據信息化資源的特性,構建相應靈活度的業務體系,基於業務生產體系的運作,將更多的信息化資源整合起來。也就是說,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信息化資源的統籌規劃能力。

基於更為長遠的未來,個人或者企業應該如何把握

企業如何把握未來

1,重兵布局行業產業鏈,通過某個切入點,布局資源網路。

2,深度建立市場合作關係,尋求業務戰略合作夥伴。

3,打造圍繞信息化資源整合為核心的業務系統。

企業需要儘可能把不擅長的業務線外包給專業團隊,除非極少數特殊項目,否則儘可能拋棄通過免費換取規模化效應的發展思路。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將要回歸商業本質,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商業模型,積累相應的行業資源。必須構架盈利模式,越早實現盈利。

傳統企業有很多公司都是賣貨的商品貿易或者服務公司,並不具備產品研發能力,那麼接下來的互聯網企業也如此。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其實並不擅長產品研發,更多互聯網企業更擅長的是給用戶提供服務。因此,互聯網企業接下來應該認真思考的一件事就是,建立服務於用戶的業務體系,遠比建立自身的研發團隊更重要。委託專業的第三方,甚至與第三方建立戰略發展合作關係,布局產業鏈的合作夥伴,會遠比個人單打獨鬥更具備競爭優勢。

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將研發委託給戰略合作夥伴,發展核心業務佔據市場某個資源,可與某個戰略合作夥伴達成深度合作。例如,美團和摩拜單車,就可以達成以城市作為生活服務圈的戰略合作關係。基於線下的用戶消費資源,就是美團和摩拜基於合作業務所共同佔據的資源,並且建立了相當難以打破的壁壘。

建立不存在營收衝突的資源共同體。

之所以讓初創企業放棄研發業務,是因為研發業務是個重活,將會耗費團隊大量的精力和資源。若非有資深大牛團隊坐鎮,否則研發團隊會給初創企業帶來嚴重的內耗,並與業務團隊脫節。早期創業團隊的核心精力和關鍵資源,只能傾斜給一個核心且關鍵的業務。這是戰略決策的思維轉變,我相信未來會有越多越多的公司選擇這麼做的。我在上文說的兩個概念:「單位投入產出比」以及「周期效益回報」,這兩個意識會幫助企業做出更好的戰略決策。

對於大部分初創項目而言,業務應當重於研發,畢竟優質的研發人才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稀缺人才。不要試圖一開始就自己搞研發,一開始最重要的是弄明白商業邏輯和搞清楚業務模式,並積累相應的市場資源。任何一個成熟的商業領域,都沒有在初探某個市場就自己搞研發,所有的研發都是經過前期大量的行業積累。而目前互聯網的大量創業公司,一來就開始搞研發,研發產品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以及心思,反而導致了公司沒有更多的資源建立業務體系,因此錯過市場機遇。大部分創業公司只有一廂情願的熱情,實際上都沒明白如何建立核心競爭力。

商業這個概念和生意這個概念是兩碼事,商業可不僅僅是靠KPI式的執行力,商業更重要的是OKR式的戰略決策能力。互聯網行業不需要劣質產品與低質研發,需要的是高質量的服務,圍繞高質量的服務做好戰略決策,才是大部分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根本。

而且互聯網的技術研發實力接下來也要上升一個門檻,分水嶺很快就要到來。演算法工程師以及大數據科學家的研發能力,才能給一家企業帶來真正的壁壘,然而隨著技術要求的提升,市場上的大部分人才並不具備相應的了解,因此學習成本非常高昂。大部分人也來不及學習,也沒機會學習,市場的變化來的比任何人想像的都快。

個人如何把握未來

那麼,對於職場的個人而言,又該如何做好準備?其實就只有一點,那就是對核心能力的要求劇增,滿足市場對T型人才的需求。提升自己的核心職業素養以及基礎能力。核心職業素養:指的是面對不確定因素的處理能力,面對不同業務線人員的協作溝通能力。而基礎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通用技能,高效學習與深度思考,以及對於行業的認知視野。

通俗的講,就是「一崗多職」,最終為業務線負責。

重新定義我們的社會生產使命

實際上,中國一直以來執行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針。而計劃經濟的好處在於,能夠通過國家力量,調動資源進而快速提升經濟總量。而計劃經濟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家產業結構的固化,中國的電信行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經濟的本質特徵是流動越快,可利用價值越高。而GDP作為一個衡量總生產價值的指標,無法精準衡量到經濟結構中的流動性,其周期效益無法通過這個指標體現。

所以,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作為衡量原有經濟的發展指標的概念也應該升級甚至改變。我們要站在更為宏觀的時代視野來看,GDP只是「舊經濟社會」的生產使命。

我們需要去思考的是,在未來,我們應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生產使命?我認為這同時也是一個世界級的命題。誰能解決這個命題,誰就能成就世界級企業。

五,我們所面臨的困局

那麼在上文我提到了,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生產方式都將改變,而這些改變將會具體落實到對企業生產方式的改變,企業的業務體系必將隨著重構或者調整。落後產業一定會被淘汰,這是經濟發展不變的定律。那麼,落後的業務體系也必定會被淘汰。

進入職場兩年多,我對此也進行了不少深度思考,工作崗位,實際上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供需關係里,為了實現某個生產目的的業務系統當中。而這個業務系統,是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升級,而業務系統當中的作用節點,也會隨著發生改變。工作崗位的本質就是這些業務系統當中的作用節點。

而職工作為業務體系的作用節點,也將因為時代的發展而迎來困局,互聯網人也即將面對困局。因此,隨著未來產業鏈的變化,而導致的業務體系調整或者重構,職場人士也將面臨職能的升級或者淘汰。

六,把握未來趨勢

關於未來,是個極為嚴肅的話題,因為思考未來就是在不斷地衍生你對未來的認知邊界。所以我決定站在宏觀的視野,來思考當下整個未來的發展局勢。

宏觀背景——商業模式——業務方式——崗位職能

1,宏觀背景

新黑天鵝:區塊鏈帶來的新金融體系

回首2016年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發生了太多記載入歷史的大事件,然而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推動著這個世界往更大的未知和更多的不確定性這個方向而發展。而我們唯一可以預知的,就是我們會面臨更大更多的黑天鵝。整個世界的經濟結構可能發生急劇變化,我們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通過那一絲絲的線索,去對未來做出一個可預期的預判。

世界的金融格局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區塊鏈的發展會顛覆我們自貨幣流通起來的金融信用規則,金融的霸權可能要發生改變。「貨幣」將會更加脫離國家的約束力,「貨幣」可能會更具有生命力,也可能會更具有破壞力。這隻巨大的黑天鵝,會讓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變得更加不確定。資本市場將會更加動蕩,也將會更加繁華,因為金融體系是任何一個經濟結構的核心,更是和平年代的致命武器。

經濟結構:加強市場信息化能力,更高效的社會資源的供需匹配能力

經濟結構的改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社會產生方式的改變。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滲透,以及整個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任何一個個體都將通過移動互聯網連接起來,任何一個產業都將實現生產資源的信息化,政府機構也將實現信息自動化輔政,中國將會成為一個互聯網超級大國。互聯網主導下的市場經濟,勞動生產方式,資源供需匹配,國民消費方式,都將可能通過一張龐大的資源網路實現自運轉。

勞動生產方式的多維化,實際上將會創造更多的勞動可能性,傳統意義上的工作崗位可能會減少,但勞動方式將不再局限於固定化的業務體系當中,而是存在於高效流動的市場需求體系當中。個體的勞動能力也將通過新的勞動生產方式,從而得到更多的價值回報。提升個體的勞動能力,並將其置身於社會勞動體系當中,是當下需要打通的環節。

資源供需匹配由於市場信息體系的完善,將會無限趨近於供需的動態平衡,市場信息化也將會大大減少生產過剩導致的資源浪費。生產預期與消費需求之間的差距,將會被大大的縮短。儘管依舊會面臨很多不可控因素,但是藉助市場信息化的能力,企業能夠為市場預期做出更準確的預測,從而為生產做準備。這幾乎是所有商業活動的共同訴求。

產業升級:基於的大數據技術的勞動生產自動化

對數據的搜集以及處理能力,是產業升級的根本要素。基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提升產業的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流動的自動化能力。人工智慧技術實際上已經差不多步入發展正軌了,即便我們現在難以在C端市場看見成熟的產品,但人工智慧技術會更多的應用在B端的產業上。隨著市場信息化建設的推進,B端產業將會擁有更多數據來源,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將會極大地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成熟的業務線都將可能通過自動化而實現,甚至部分生產決策,都有可能由AI通過數據分析而進行自主決策。

行業趨勢:互聯網下半場到來,解決「資源增量」的生產效率,產業互聯網化

所以,通過藉助「經濟結構」以及「產業升級」兩個宏觀視野來看待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接下來的互聯網要往產業結構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利用互聯網打通生產與消費的環節,未來的核心發展方向在B端領域。不僅僅讓各個領域的產業實現信息化建設,也要構建各個領域的信息化市場,並且幫助產業連接消費者市場,真正實現產業互聯網化。中國是朝著成為一個超級互聯網大國的方向發展的。

產業互聯網化與消費互聯網化,就是未來互聯網企業的發力點。

2,商業模式

  • 金融交易的新商業:無監督式的自由交易
  • 市場信息的流動性:目的性加強,生產的眾包協作成普遍現象。
  • 勞動生產的自動化:產業發展的雙導向:偏向技術研發,或者偏向市場業務
  • IBC的新商業模式:貫穿產業體系的IBC模式

註:IBC,Industry to business to customer,從產業生產到商業貿易再到消費者。

金融交易的新商業:無監督式的自由交易

新的金融規則將會改變我們在市場消費行為的底層邏輯,也將會影響甚至改變企業生產的資產方式。基於區塊鏈的模式,金融交易的監督機制將會消失。

市場信息的流動性:生產眾包協作成普遍現象

為了更好地解決社會資源的供需分配問題,那麼市場信息化的流動性就是核心關鍵。市場的資源信息,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大數據公司搜集。數據成為可被交易的資源,但因為存在社會道德的約束性。那麼基於數據共享的戰略合作,將會成為當下最佳的選擇方式。

勞動生產的自動化:產業發展導向,技術研發or市場業務

當下人工智慧技術的崛起,更多的是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人工智慧在一方面提高產業的生產力,本質意義上是提升勞動生產力以及縮短生產周期,通過自動化的形式降低人力成本。

IBC的新商業模式:貫穿產業體系的IBC模式

IBC的商業模式,是構建一套聯合產業體系,貿易體系,以及消費體系的信息資源的處理模式。因為生產資料到最終的消費使用,都將可通過信息化記錄。賦予資源以信息的形式展現,並架構更多的流動通道連接到消費者,就是IBC模式當中的資源信息化要求。

3,業務方式

1,在區塊鏈這一塊,由於底層技術所帶來的底層規則的改變,基於智能合約,消除中間服務環節。也就是說,區塊鏈解決了服務過程繁瑣低效的問題。而在過去,服務過程當中的繁瑣以及所涉及到的規則,是各類企業的核心業務所在。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里,這些核心業務都會被技術替代。

2,市場信息化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大部分企業供需匹配的不平衡現狀。所謂市場信息化,舉個通俗而誇張的例子,小伙和姑娘約會去吃飯,姑娘眉頭一皺,小夥子就知道得換另一家餐館。所以,洞察市場信息的能力,決定了你處理信息的能力。

3,由於技術的進步,產業的勞動生產可能不再走平衡木路線,而是分為兩個導向:1,技術研發,2,市場銷售。如果企業具有很強的研發能力,那麼研發能力將會成為核心壁壘,服務於眾多下級產業,而企業如果不具備很強的研發能力,反而偏向市場銷售能力,那麼通過與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產業合作,進而提升市場業務能力,通過佔據市場份額建立壁壘。

4,IBC的商業思路,就是最終解決從生產到消費的路徑。從IB來看,解決的是資源增量的問題,而BC解決的是資源分配的問題。所以,IBC的商業模式,才能真正藉助互聯網同時解決資源增量以及資源分配的問題。那麼,B端的業務模式,實際上是取決於I端與C端的信息資源。而的當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普遍停留在BC的階段,因此B端缺乏信息資源,導致企業需要在B端建立核心業務能力。

那麼在IBC的機制中,企業獲取了I端與C端,B端作為中間環節有了實現業務自動化的基礎。因此,未來企業的業務重點會放在I端與C端。獲取並處理IC兩端的信息資源,就成為企業的核心業務能力所在。

4,崗位職能

1,金融交易:交易環節可實現無監督,規則明確且固定的業務,將會由機器和演算法執行。交融交易的業務核心重點將在觸及服務對象與把控市場資源。

2,市場信息:市場信息變化莫測,建立深度跟蹤市場並及時反饋的業務能力。

3,產業生產:研發業務更加精細化以及自動化,低端研發業務會被淘汰。部分生產業務實現自動化。由技術手段建立業務體系。

4,IBC模式:核心業務為構建業務線的能力。通過連接I與C的業務能力,挖掘I與C的業務能力。

未來的勞動優勢

所以,隨著以上的分析,那麼未來的職能要求將會變得更加有趣。未來企業的業務線,都是在同時解決資源增量與資源分配的問題。解決資源增量在於深度挖掘產業生產,解決資源分配在於市場匹配。

解決資源分配的問題,需要深度連接生產方與需求方,企業通過建立某個業務線而實現。而具體業務具有確定的規則以及執行約束性,那麼大量的具體業務一旦架構完成,都將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自動化以及智能化。而解決資源增量的問題,則是需要具備將更多的資源信息化,為資源產能賦值。而在往上一層,就是科研的範疇了。

當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業務都在產業生產端以及市場消費端的時候,互聯網企業的目的就是變得非常清晰明確了,就是解決信息的供需匹配問題。而解決供需匹配的前提條件就是獲取產業生產信息與市場消費信息。而產業生產與市場消費之間的關係是永遠處於動態平衡的,因此要求企業的業務能力必須足夠靈活,以及兩個業務體系之間的高度流動性。

搜集產業生產與市場消費的信息,以及處理兩個埠的信息匹配的勞動需求,就是社會的勞動需求。人力供給和社會需求也是處於一個動態匹配的關係。而社會生產力也能藉助數據化的精細評估,在整個生產與消費環節中,更能夠估量資源的「單位投入產出比」以及「周期效益回報」。更好地幫助企業對生產業務的周期與範圍的進行檢測。

因此,對於未來的人才要求,需要更好地適應變化,以及掌握更為靈活的市場業務能力。由於併入更多的業務線,那麼意味著勞動個體將會獲得更多的升值。無法更好地適應市場業務變化的,又或者業務能力過於單一的,都會面臨所處業務線的生產自動化或者消失,則會導致勞動價值的貶低甚至職能淘汰。

未來極具競爭力的人才,一定是要求能夠同時把控多條產業生產端與市場消費端的業務線,進而操盤整個產業的業務體系。

當作為人類站在整個流動的環節的視野來看,人類更需要創造業務線的崗位,而維持業務線

的崗位將會被機器和演算法替代。通過產業互聯網以及消費互聯網,整個社會將會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資源網路,而這個資源網路,通過市場信息化的方式實現。

對這個世界的洞察能力以及想像能力,才能激活出更多的業務線。生產資源與供需匹配的關係,在未來就是一條可視化的集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業務線。誰能掌控更多的業務線,誰就能掌控更多的信息化資源,積累更多的財富。

在這個多元且分裂的世界,想像力是人類最寶貴的能力。

七,新常態

在未來的新常態中,變化是不變的永恆,洞察能力以及想像能力,是為了人才的核心競爭優勢。

產品經理是業務線的勞動者,但卻不是業務線的生產者。銷售才是業務線的生產者。而由於技術的發展,業務線上的勞動者都將會被替代。所以,產品能力+銷售能力,才能具備打造生產業務的能力。

在未來的新常態中,洞察能力以及想像能力成了核心競爭力。因此才能通過架構業務線,進而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

八,新物種

產品經理+銷售經理=掌握未來的生產者

對於這個新物種的定義,我覺得將其定義為掌握架構業務線能力的複合型人才較為合理,通過對市場的洞察,獲取資源信息,進而建立業務線,進行生產勞動。所以,傳統意義上的銷售,不具備業務線生產能力,無法架構業務線,而傳統意義上的產品,不具備挖掘業務線的能力,也無法架構業務線。所以,唯有具備兩者的能力以及職能,才能具備架構業務線的能力。

那麼,這個新物種必定是對未來的產業模式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其架構業務線的能力,實際上就是建立從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的連接能力,進而真正形成一個生產消費的閉環。基於強大的洞察能力以及想像能力,能夠在更加錯綜複雜的商業環境當中挖掘出的資源信息。

至於這個新物種將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認為這個新物種將會同時解決對信息資源的增量以及分配問題。

九,決策未來

站在我今天的視野來看,喬布斯可不僅僅是一名產品經理,喬布斯同時也是一名偉大的銷售經理。看過喬布斯自傳的都應該知道,喬布斯具備了一流的銷售能力。喬布斯,就是新物種的人物雛形。蘋果公司,就是新物種締造的商業產物。

通過一個招聘廣告,觸發了我對於未來如此的思考,當然我的思考不一定正確,但真正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應該去思考這個時代的未來。以上我所說的一切,可不僅僅是泛泛而談的想法。這是我通過深度思考,進而對未來進行的一次探索。

所以,基於以上我對未來的思考,我就決定去了Pmcaff進行了面試。


推薦閱讀:

PD崗位一些想法
鬥魚直播與熊貓直播競品分析
產品經理在跨部門溝通中經常遇到什麼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產品經理求職與工作的職場套路
產品經理要懂的邏輯框架-簡析麥肯錫的分析框架(一)

TAG: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