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菊與刀——二戰時期日本國民性分析

剛開始讀這本書,是因為自己想要了解一下日本。沒想到讀了這本書,竟然發現日本民族和我想像中的如此不同。當然也請注意,這本書和這篇文章探究的對象都是二戰時期的及以前的日本,現在日本的發展可能和過去大不一樣了。這本書同時也讓人不斷比較中華民族和大和民族的不同,讓人不斷思考東方和西方的異同,以及中國正走在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上。作者露絲·本尼迪克特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提出用比較的方法研究人類和民族,讓我看到了科學精神。這裡就文中的一些觀點談論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中日道德體系的不同。日本的道德體系的形成雖然受到中國很大影響,但是卻有著很大的不同——日本有著和中國很相似的忠孝,卻沒有仁這個道德標準。在古代中國,父母不仁,則可以拒絕聽從父母,君主不仁,則可以推翻統治。而日本則沒有這一說法,日本強調無論如何都要服從父母和君主,而不會理會父母或者君主的命令是否合乎我們所說的仁義。這個差異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日本領導人會頂著國際的壓力參拜靖國神社。曾經為二戰付出犧牲的軍人,完全聽從天皇的命令,已經盡到了忠的義務,因此在日本是受人尊敬的。我們用自家道德的觀點則會認為日本參拜靖國神社是對戰爭罪行的否定,事實上是不對的。

二、日本信奉等級制,而非平等制。在日本,所有的人都有著自己的地位等級,不同的等級有著明確的界限和權利義務等。並且日本人都認為等級制是對的,都在自己的等級範圍內行事,就連最底層的賤民也都安於自己的地位。在日本的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推翻統治建立新的政權,而是為了向官方要求維護自己應得的權利,而且起義的領導者們最終會被處死,即便官方接受了他們的要求。日本想要建立一個同樣擁有等級的世界,自然日本會是這個等級世界中的高等級者。於是乎日本開始對外侵略後,給予被侵略者一種類似賤民的地位,認為被侵略者會安於這種地位,服從統治。但是日本人的觀念並不是被侵略者的觀念,被侵略者不滿自己的地位,就奮起反抗。我覺得日本否認戰爭罪行,是因為對等級制的一種堅信,認為自己的世界觀是正確的,侵略行動是對等級制的一種踐行。

三、日本人重視「情義」。日本人總是不願意承受別人的恩情,受了別人恩情,總是會想要償還。在路上出現了交通事故,日本人不會很熱心地前去幫忙,因為大家明白,出事故者肯定不原因隨便承受別人的恩情,因此最好由交通警察來解決。日本人的情義支持復仇和報復等行為,通過一系列的行動最終形成平衡,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日本人重視榮譽,具有恥感文化。家長們命令子女地大多數理由都是為了家族的榮譽,子女就不得不聽從。日本人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譽,如果名譽受到損害,而又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挽回,往往用自殺來挽回名譽。

日本現在的民族特性,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應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民族的特性從根本上是難以改變的,日本人歷史上的性格在現在仍然有參考價值,值得我們深思。

推薦閱讀:

日本的「記者俱樂部」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
這些年我走過的日本100城-No.18-堺
漫天大雪裡,這家餃子店的飯菜感動了全日本
為何日本投降視頻現在才公布?
有十幾套房,想儘快脫手移民日本,要怎麼操作?

TAG:日本 | 好書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