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如何撫慰失獨家庭的悲與痛

文/素語

失獨家庭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是一個不小的群體,他們年齡50開外,疾病或意外卻讓他們遭遇獨子夭折的厄運。據已有數據統計,中國的失獨家庭至少超百萬。

有個叔嬸,幾年前,她的兒子16歲,因為失戀自殺了。兩口子背痛不已,是我接觸的為數不多的失獨家庭之一。

因為學習、工作都是在外地,不著家,我對她的接觸有限,偶爾遇到打打招呼,聊聊幾句,總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還沒有釋懷的悲傷,我個人接觸失獨家庭挺少的,但我想結合一些我所了解的知識和接觸的一些失獨家庭談談失獨家庭及後面的心理支持。

「我一直在想,是我哪裡做錯了,上天要這樣懲罰我。」失獨者常常會這樣自責。我總覺得別人用異樣的眼光在看著我,雖然不見得別人有那樣的想法,但在他看來,別人好像是在責怪自己。這也是失獨者比較常見的心理狀態。

有些家庭甚至因此陷入了感情危機,在關於孩子的管教上面耿耿於懷,自罪或者他罪。而即便家庭能夠維持,失獨者罹患疾病的幾率也高於普通家庭,因為失去獨生子女的過度悲痛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大。

那當失去孩子後,失去孩子的夫妻會有什麼樣的應對模式,又能做什麼?下文做些簡單的分享。

夫妻雙方生孩子的動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如何處理孩子夭折時的內在傷痛,以及採取的應對模式。一般來說是以下是7種內在動機:

1、與他人之間的充滿愛、愉悅和親密的關係;

2、看著孩子成長帶來的激勵和興奮感;

3、自我發展的方式——使自己更負責任,善解人意,人際交往能力更強;

4、獲得成人地位的方式——成為父母是成熟的標誌;

5、在幫助孩子成長中獲得成就感;

6、出於道德、宗教信仰觀念;

7、實用性——自己老了以後可以得到孩子的照顧。

當失去孩子時,內在受損的就是這七個信念和認知。而人們面對喪子之痛所作出的反應,也受這7個內在動機的影響。

一般來說,那些以養兒防老動機生育孩子的夫妻,在失去孩子後,會在一到兩年再次生育或者想盡辦法再次生育。

那些因為道德或者抱有傳統觀念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或者根據父母的需要生育小孩的人,且如果在生了孩子後自己照顧的並不多的,這類父母在失去孩子後,可能不太會有動力再次生育。

出於另外五種動機生育子女的夫妻,失去孩子之後的傷痛是非常長,而且深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體驗到生命的脆弱感,自己的無力感,自我價值的否定,對自己的懷疑,自責,內疚等好多深層次的東西。有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會因此對生命的意義感到絕望,失去生活的動力。

此外,獨生子女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後,家庭的生活重心和生活習慣會隨之發生重大改變,突然由三個人的家庭關係轉回兩個人的家庭關係,一切都要重開始和習慣,這個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難。

那要如何應對呢?又如何重新開始呢?

1、接受失去孩子的事實才能開始新生活

重複的在遇到想要傾訴和訴說的情況下去說,是一個療傷的過程,也是慢慢地接受親人離去的事實的過程。

2、另一半的愛與支持最重要

把自己照顧好,是對另一半最大的愛和支持,是對逝去的孩子的最大的告慰。陪伴在另一半身邊,給予愛和支持對彼此都是最好的療傷。

3、不要急忙讓人介入沉痛期

沉痛期一般會持續3到6個月,當失獨者自然地度過了這個時期,並且開始出現自救意識的時候,專業心理治療的介入才是一個最佳的方式。如果自己沒有準備好,就不需要非得心理介入。

4、家庭組成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家庭不是簡單的加減,如果有好心人願意為這些失獨家庭和失去父母的孩子牽線要十分謹慎,否則只是為沒能真正走出內心困境的家庭又增添一個悲劇。

5、失獨者急需專業的愛

有時候,只有相同經歷的人,才能安慰對方,才能讓對方重新振作。如果這一部分有相同經歷的人可以擁有一些專業的心理知識去助人,那麼效果會好很多。

失去是痛苦的,是受傷的,也是會留下傷痕的,沒有必要強裝堅強,你可以不好的,在你體驗這些不好的時候,多一點愛分給當下的自己,讓TA有力量重新走進自己的生活。


推薦閱讀:

TAG:失獨老人 |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