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楊樹朋烈士家送喜報?記者你的人文關懷被狗吃了?

作者: 第一幹事 ,來源:微信公眾號軍旗獵獵

據包括解放軍報在內多家媒體報道,1月10日,第20集團軍某旅政治部主任魯成軍一行,帶著部隊授予楊樹朋烈士(我部戰士,去年7月10日於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中壯烈犧牲)的一等功獎章、獎金和慰問品,送到了山東萊蕪市楊樹朋家中。

————————

這本來是一條鼓舞人心的暖新聞。然而,當不小心看到某個地方新聞網站那句「為楊樹朋妻子鄒麗娜送上立功獎章、證書、喜報、獎金等」,繼而查到這篇通稿被多個門戶網站轉載,雖是「半路出家」、卻從事新聞宣傳十餘年的我,瞬間按捺不住要跳起來了:

給烈士家屬送「喜報」

這是誰教的說法?這是哪個編輯把的關?逝者已矣,「喜」從何來?

你讓烈士家人讀到這篇報道怎麼想?誰願意收到這樣的「喜報」

魯迅先生曾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引用陶淵明的詩句:「死去何所道,托體成山阿。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作為一名媒體從業人員,難道連新聞報道應當講求基本的人文關懷這點道理都不懂嗎?

須知,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新聞記者、當事人還是受眾,首先都是人,都具有人的情懷。在報道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性,理解人情,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冷漠,是記者應有的良知,更是媒體應盡的責任。

去年11月中旬,新華社總編室公布了最新的一批禁用語、規範用語,其中「對各級領導同志的各種活動報道不使用『親自』等形容詞「引發從全國媒體到普通老百姓的熱議。

為什麼?就是因為近些年很多「領導親自到場」的報道讓人極度反感。其中,尤以災難報道為最。煤礦瓦斯爆炸?抗震救災?沉船搜救?……回憶一下,多少次諸如某某領導「親臨現場」「親自指揮」等字眼充斥版面,而災難中遇難人員及其家屬的命運和面臨的生活困境,卻鮮有提及,似乎他們只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讓人感到人文關懷的缺失

還記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嗎?

震後一些家長捧著遇難子女的照片請願,要求通過法律訴訟來懲處一些造成房屋倒塌的學校領導和承包商。

此時知名學者余秋雨發表博文《含淚勸告請願災民》,文中「你們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這種動人的氣氛保持下去,避免橫生枝節」一句受到眾多網友強悍抨擊。文學創作界的多位作家和評論家也紛紛撰文,對其考慮不周、不顧災區群眾的情緒的非人性化表達提出批評。

還記得2011年10月13日的「小悅悅事件」嗎?

佛山2歲女童小悅悅被2輛車3次碾壓,18路人見死不救,引發了國人的震驚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體的競相報道。

在南方電視台《今日最新聞》和《米線社區》的新聞畫面中,其父母悲痛欲絕,母親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長跪不起。而我們的記者。卻一遍又一遍地提問為什麼沒有看管好孩子?

事發幾天後,還有記者追問她當天的情形……絲毫沒有考慮和尊重孩子父母的心理感受,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採訪是不停揭開受害者親屬的傷疤撒鹽,會對受訪者造成極大的心靈傷害

幹事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一名新聞寫作的愛好者。但我想,有一個關於新聞記者與人文關懷的故事,或許每一名新聞路上的跋涉者都應該知道。

1993年,南非的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來到戰亂、貧窮、飢餓的非洲國家蘇丹採訪。

他拍攝了一張照片: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一隻碩大的禿鷹,蹲在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

這張題為《飢餓的蘇丹》的照片在美國《紐約時報》首發後被多家媒體轉載,並獲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新聞獎。

然而,一方面它引起了國際輿論對蘇丹饑荒和蘇丹內亂的關注,另一方面不少人譴責卡特殘忍,沒有放下相機去救小女孩。凱文卡特隨後因不堪輿論壓力選擇了自殺。

無獨有偶。數年前,我國某地方電視台曾派記者對高考作弊事件進行了一次隱形地採訪追蹤,最後將採訪拍攝到的整個過程在一個品牌新聞類欄目播出。

高考的熱點,加上整個客觀、真實的全過程紀錄……節目吸引了大批觀眾,影響力擴散至全國。然而,許多受眾觀看節目之後,認為該節目缺少了一種切實的人文關懷精神,傳媒人缺失了倫理常情中最基本的道德標準。

因為,在整個過程中,記者本來可以採取提醒、勸阻等多種方式,幫助考生避免錯誤的行為以及最後的悲劇結果。

回到文首,為什麼給烈士家送「喜報」如此讓人憤怒?

在幹事看來,同樣因為這則消息中反映出的記者(通訊員)對逝去生命的冷漠、對烈士及其家人的不尊重、對本來就深處哀痛之中的烈士家屬缺乏憐憫,對新聞從業者應有的嚴謹態度、人文關懷極度匱乏。

或許,作者只是隨手查找了一下過去相關單位給優秀官兵送「立功喜報」的新聞,然後依樣畫葫蘆地套用了上去,卻罔顧了此次立功者是烈士這一特殊事實。而相關編輯的審查把關,同樣不可原諒。

我們說媒體從業者要「以人為本」,應當關注災難事件中的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維護和尊重當事人以及受訪者的權益和尊嚴,從精神和心理層面將災難對他們的危害降到最低。 這一次,我想向解放軍報的記者和編輯致敬,他們就沒有犯下這種低級錯誤!

最後,想跟所有人再分享多年前讀到的一個例子:

2004年9月1日,襲擊俄羅斯一所學校的恐怖分子在與俄軍對戰中引爆炸彈,造成338人死亡。一張遇難學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遺體照片,被全球諸多媒體報道時採用。「奪人眼球」之餘,對遇難者及其親人而言,事實上卻造成了「二次傷害」。

9月2日,《三晉都市報》報道這一新聞時,就另選了特種部隊隊員懷抱哭泣赤裸男童的一張照片,既避免了渲染血腥場面,也為讀者留下了想像空間。

而隨後央視4套《今日關注》欄目在報道俄羅斯別斯蘭人質危機事件時,卻滾動播出有獎競猜人質死亡人數。 「俄羅斯人質危機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選項: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節目播出後,引起了觀眾的強烈憤慨。後來央視對相關責任人作出懲處,《今日關注》兩名製片人被免職,值班編輯被開除。

我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盛沛霖老教授曾教誨學生:

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記者筆下有毀譽忠奸,記者筆下有是非曲直,記者筆下有人命關天。

媒體人背負著向真相掘進的使命,是觀察者、記錄者,也是參與者、改造者。「無冕之王」是敬稱是美譽,更應該是擔當是責任。

同時,也願每一名媒體從業人員以及媒介「把關人」,包括今天眾多的新媒體主編和自媒體人,在工作中能常懷一顆人文關懷之心,多關注弱勢群體 ,多規避個人隱私,多尊重報道對象及相關人員的情感和感受,生產出更多既有質量、更有溫度的好內容!

【版權聲明】

版權聲明:作者: 第一幹事;更多軍營韻事、軍戀故事、涉軍熱評,請微信搜索公眾號軍旗獵獵。未經授權謝絕商業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從女學霸到醫院文職人員,我咋就尷尬了呢?
【新聞】英國武裝力量將放棄使用輕機槍
涉軍群體咋就成了「穩控對象」?他們本該被溫柔以待
怎麼看待安倍晉三西訪歐洲、南下台灣?
連摔4架戰機導致飛行員都不敢升空,印度空軍怎麼了?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