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故宮文物修復師,為何要在「冷宮」工作?

前些天,由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剪輯而成的同名電影上映,讓觀眾見識到了隱藏在故宮背後的故事。雖然本片沒有像《血戰鋼鋸嶺》、《長城》一樣成為熱門話題,但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平凡的電影,卻讓許多看過的人表示:

「這是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紀錄片電影。」

其實這並不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受到關注,今年年初紀錄片放映之時,便引發了全民追捧:

豆瓣評分9.4、全網點擊量過億,片中出現的文物修復師更是被捧紅,網友們譽之為「故宮男神」。

但紀錄片里最吸引人的,還是那些經過工匠師傅修復之後,重新煥發生機的國寶文物。其中最讓人興奮的文物無疑是這件「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剛從倉庫中搬出來的時候,布滿層層塵土和銹跡,內部機械也被拆到散亂:

為了修復好這件鐘表,修復師花費了整整8個月的時間。從秋天到春天,一點點溫度濕氣的變化都會導致內部零件的錯位失靈,我們能夠見到這件世界頂尖的鐘錶製品,實屬不易:

「萬壽圖」則是康熙帝60大壽時兒孫送的禮物,正面採用明黃色綢緞,綉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壽字,總數過萬,並以此得名。

「萬壽圖」背面題有皇子皇孫所做的祝壽詞,其中就包括雍正、乾隆二位皇帝的作品,但封存近300年,經歷時間的侵蝕,這些國寶文物已變得破舊不堪:

就算是木器、漆器、書畫等工藝組聚集起來共同修復,一周也只能修復一幅萬壽圖。

5個月後,這些紫檀木邊框、鑲銅壽字的屏風才重新找回300年前的光彩,成為博物館內一幅幅精美的藏品:

這件鑲滿外國人紋飾的大柜子名為「黃花梨百寶嵌番人進寶圖頂箱櫃」,反映了古代八方朝拜的盛況,但整體磨損嚴重,鑲嵌圖案中存在不少空白:

數位修復師仿照現有圖案進行設計和打磨,才將它修補成現在完整的模樣:

以上這些文物只是故宮修復品當中的代表,據統計,故宮累計修復的文物已達11萬餘件,其中包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馮承素臨王羲之「蘭亭序」等諸多國寶級文物。

但和大眾認知不同,為這些國寶重新塑造生命的人,並非整天扎在實驗室的老學究——

這些「故宮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看起來和在公園遛鳥的老大爺沒太多區別。

每天上班,修復師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餵養這些野貓,其中或許就有當年「宮廷御貓 」的後代,真是「物是貓非」:

趁著故宮每周一關閉的時間,在空曠的太和門廣場上「飆車」:

閑來無事,從宮裡果樹上摘果子吃:

在白領們擠進格子間從事制式化工作的時候,故宮修復師們正在果香四溢的環境中工作。他們工作的時候需要極其專註,所以他們在閑暇的時候就要像孩子一樣肆無忌憚地放鬆。

讓很多人不解的是,文物修復師們的工作場所竟然在傳說中的「冷宮」里!所謂的「冷宮」,並不是故宮內的一座宮殿,電視劇里所謂的「打入冷宮」只是訛傳,「冷宮」指的就是慈寧宮東部的西三所,在過去,上年紀的妃子就居住在這些院落。

這裡遠離太和殿、乾清宮等知名景點,牆外遊客發出的嘈雜聲也幾乎傳不到這裡,優雅靜謐的環境也更適合師傅們在這裡安心修復文物。

「選擇走進這裡的人,一待就是幾十年。」

但故宮這些小院子也有施展不開的地方,一些大型文物如傢具、地毯、儀仗、巨幅繪畫等因場地局限,無法得到有效維修和展示。

於是在2013年11月,被稱為「紫禁城別苑」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首次亮相,不僅為各位文物修復師提供了更廣闊的辦公空間,也讓原本難以施展的文物修復工具有了用武之地。

之所以選擇「冷宮」和新建的故宮北院作為辦公地點,是因為修復文物是一項需要長期鑽研的工作,遠離喧囂的俗世,才能靜下心來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其中。

其實不只是修復文物,無論什麼樣的工作,都需要能讓自己不緊張並且能讓心沉潛下來的辦公環境,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在納什空間的理念中,辦公場所不應該是一個枯燥無聊的地方,而應該是一個激發創造力的地方,納什空間超級工作室希望用生活化的辦公場景緩解職場焦慮,激發創新思維。

進入超級工作室,創業者和小微企業需要用到的一切辦公設備這裡都有,納什空間用拎包入駐的服務讓入駐者潛心投入工作,不必為工作之外的事情操心勞力。

一個好的辦公空間,應該讓人全力以赴;一種價值的成就,需要工作場景來加油。


推薦閱讀:

在辦公室聊天需要注意些什麼?
常用辦公軟體
職場新人,需要懂那些辦公室基本禮儀?
職場懶人生存手冊:怎樣彙集周報

TAG:故宮 | 辦公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