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答案的題

上高中時,最害怕的是課後作業「沒有答案的題」。

課本後的題,老師布置了,自己寫了,常常可以在教輔書中找到「參考答案」,這樣在交作業時心裡便有底了。

大學以後這種心態有所好轉,但拿到題目的第一反應仍然是去教材上找重複的習題,找答案,把答案看懂。除此之外,還有萬能的谷歌,一直找找到天荒地老找到國外某公開課的期末考卷找到蘇聯數學競賽的備賽指南才罷休。直到實在找不到的,才會勉為其難地自我面對。

還可以和同學「對答案」:初中的時候發簡訊或是用家裡的座機打電話,高中的時候用彩屏的滑蓋手機借著每個月30M的流量發QQ,大學的時候發微信拍作業或是掃描了發郵箱。通過對知識的整理記憶、適當地與人合作以及問問問,沒什麼題目能難死人的。

高中時和我對答案的同學,去了不同的大學,去了不同的專業。大學時和我對答案的同學,畢業了,出國了,工作了,轉專業了。

每天,還是要面對沒有答案的題——也不再是題了,是沒有答案的「質問」。

到底要不要重新訂基板?顯影時間究竟是一分半好還是兩分鐘好?腔的形狀對多模發光有影響嗎?應該投國內期刊還是投國際會議?樣品在顯影前放過夜會有影響嗎?三月之前能做完兩批樣品嗎?膝蓋外側痛是ITB沒有拉開導致的嗎?粉底顏色選001還是002適合我?到幾月才能再去攀岩?什麼時候才能結婚?煮水波蛋如何不沉底不碎蛋白?論文究竟把概念討論放在第二段還是第五段?

若是拿來問問身邊的人,他甚至會說,有什麼大不了的,「擼個串就好了」。擼個串會好嗎?不會!擼個串會給你帶來短暫的快樂、「俗世的脂肪」和隨之而來的罪惡感,擼串不是問題的答案,它最多是新的問題。

沒有答案的題,我也會害怕,但這就是生活。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只能在大學做的事情?
大學之道(篇一)——做想做的事,永遠也不晚
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外聯部和新聞部是做什麼的?
360行分析之教育學發展展望
慶熙大學丨不止有愛豆還有世界文化

TAG:心理 | 大學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