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杭州有個叫「布料圖書館」的地方,想同時展現布料的魅力和商機

拋光水泥地板、淺灰色牆面和深黑色樑柱,偌大的長方形展示空間,20 多件披在假體模特身上的純黑或純白服裝,擺放得錯落有致,像行走在 T 台上的模特隊伍。乳白色的燈光從天花板上打下,在不同的面料表面反射出不同的光澤。

這個叫做「1-20 布料計劃」的展覽,似乎想談時裝創意。款式簡單的白色襯衣,袖子上抽褶出一朵朵花苞圖案。巨型尺寸的男裝外套,像一襲巫師袍,拖至地面。不規則的褶皺布被剪成條狀,像經緯線一樣交織在一起,做成了一件鏤空背心。

每一件服裝旁,都垂掛著一張紙,印著參展的 12 名獨立設計師的名字和他們的創作理念,以及一個個不知該如何解讀的字母加數字的組合,比如「LT-13」。

伸出手,將不同的布料放在指尖摩擦,你可能會像逛商場挑選衣服時那樣,根據質感精明地去辨別,那是棉、麻、絲、毛中的哪一種。

不過,前面這些基於過往經驗對展覽所做的判斷,都錯了。服裝的創意設計,並不是真正的重點。

整個展覽,像是策展人 Mary Ma 開的一個小玩笑:當你認真地用欣賞服裝設計的眼光走完全場,直到看完展覽的紀錄片,才可能會突然醒悟,儘管風格、造型和觸感皆不同,但展出的所有服裝其實是用同一塊布料製成的。

這塊基布,並不高級,只是一塊極其普通的 100% 滌綸布料。用 Mary 的話說,如果擺在設計師面前,是「可能被拋棄」的。

一塊 100% 的滌綸布料能做什麼呢?如果不加任何工藝處理,只使用單層布料,除了用來製作運動服和 T 恤衫,似乎無更多用途。

但是材料的製造工藝,可以讓它從 「1」 變化出 「20」 種觸感、光澤度、花紋及功能均不盡相同的樣式,再經設計師的設計,最終能呈現出不同風格、質地的服裝。

獨立設計師朱茜設計的展覽作品

獨立設計品牌 Pronounce 的展覽作品

獨立設計師李雲佳的設計作品

獨立設計師裴穎的展覽作品

如果想做風衣,利用三合一工藝,並將兩層基礎滌綸單布對貼,就能讓布料不易起毛邊,並有一種棉的手感。

如果要仿製皮革,印花工藝以及打磨後壓花的手法,可以在基布表面生成一種斑駁、龜裂的紋理。

即使只是加一些褶皺,不同的工藝也能製造出不同的效果。比如熱縮複合,能形成或淺或深的細紋;不規則的壓褶工藝,會呈現出岩石般層層疊疊的紋路;而用高溫熱壓,會產生一種紙張的鬆脆觸感,在布料表面,留下微微隆起的細密花紋。

「沒想到竟然是用一塊布做成的!」走到最後這 20 塊布料的展示區,許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驚嘆。

這是 Mary 想要的效果。

由一塊 100% 滌綸布料變化出的布料樣式

獨立設計師王天墨在展覽現場為模特設計的各式服裝

11 月 12 日,作為布料圖書館(Library of Textile)的開幕展,「1-20 布料計劃」在這一天吸引了 200 多人。

現場像一場盛會。人們舉著酒杯,站在一張張高腳桌邊興奮地交談。穿梭在人群之中,你會聽到許多新鮮的話題,比如「菠蘿纖維」、「玉米纖維」,「化纖其實也有很高級的化纖」,以及「鐳射切割」等工藝手法。

這些穿著入時的人群,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類:服裝設計師、面料商、材料研發者、服裝品牌商、經銷商、生產商以及普通群眾。

他們是布料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在將來甚至可以成為材料研發的一員。

在創始人 Mary Ma 的構想中,這間布料圖書館,會是一個「共建共生、互助啟發」的平台,主要的功能是「探索材料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只要對材料有熱情,都可以參與其中,和她的專業團隊一起研發新的材料。

從本質上看,Mary 解釋道:「這是一個材料設計和研發的中心,布料圖書館只是它的一個名字。」

根據服務功能的不同,近 2000 平方米的單層空間,被分成了六個部分。

走進入口處最先看到的,是展覽區,用以展示與國內外藝術家、設計師、獨立材料機構等不同對象合作後的成果。與之相連的是五個按「戶外、運動、都市、自然和藝術」等主題劃分的風格廳,裡面掛滿了展現同一風格的各式布料、成衣和配飾。

而以上所有進行過應用的布料,都會出現在布料圖書館的陳列廳中,不同的陳列樣品按顏色排列在不鏽鋼展架上,可以自由地拉出展架取用;每款材料都設有對應的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碼,就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能、應用及製造工藝。

布料陳列區

剩下的三個功能區,分別是工作坊、研討區和多功能廳以及駐地設計師工作室。工作坊主要用於材料的創作,設計師等使用者可以利用其中的燙印、鐳射壓膠、製版裁切等製作複合材料的代表性工藝,在機器上進行各類材料實驗。研討區和多功能廳,會不定期邀請設計師、材料研發專家等,舉行面向大眾舉辦各類與材料設計相關的講座等活動。而駐地設計師工作室,配備了設計所需的工作設備,設計師可駐紮在圖書館內進行創作。

研討區

多功能廳

這是一間非營利機構,只要通過預約,大多數功能均可免費使用。但為了維持自運營,取用布料以及租用館內器材及空間,會收取一定的費用。

在而立之年,拿出自己的積蓄去建一個非營利機構,是一件讓許多人想不通的事。

Mary 在材料行業幹了 18 年,從未換過行。但「她和許多面料商不一樣」,這是許多接觸過她的設計師都認同的一點。

Mary Ma(左一)與設計師

Mary 初入材料行業時,進了一家有 22 家分公司的鄉鎮企業,做總裁秘書。這份持續了九年半的工作,為她打了不少基礎,「從材料的製作、染色、印花、後整,包括後期的物流和成衣,都有涉及」。

2007 年,她成立了杭州麥雙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起初是做外銷,四年多前,才做起了內銷。她逐漸發現,在內銷領域,材料被視為「一個零部件」,成了「被選擇」的一件商品,自己更像是一個品牌的布料供應商,不像在國外,「處於一個比較被尊重的角色」。

她有些不適應。過去,她和國外的設計師、品牌商,處於平等交流的位置,他們對面料提出的不少看法,啟迪她研發出了不少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材料。但回到國內後,不少服裝公司,上門就問:「某個品牌用過的那種面料,你們有沒有?」

服裝設計領域的跟風與雷同,在她看來,與所使用的布料的同質化不無關係。

和許多同行相比,她是一個另類的存在。當別人在四處推銷所研發出的材料,期望將同一塊布儘可能地賣給更多的人時,她認為「材料是需要定製的」:「我覺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所以對於不同的人,你要給他不同的東西,符合他的東西。即使是同類型的品牌來找我們,就算他們看中的是同一塊基布,我們最後給他們的東西也可能是不同的。這樣製造出來的東西才沒有雷同感。」

這種對非雷同感的追求,成了她和不少獨立設計師之間的契合點。

「單量小」,「有些東西很複雜」,「很多工廠不想做」或者「不願意改」的訂單,她都會接。在合作的過程中,她並不會「你要一塊棉的面料,就直接給你一塊」。

設計師李雲佳對《好奇心日報》回憶道:「當我跟她說,『我要一塊棉質感的面料』,她就會給我一塊真的棉質感的面料,或者棉和其他面料混搭的,或者是純化纖的材料但是做出棉的質感的,或者還有其他的選擇。」

在認識 Mary 之前,李雲佳只使用純天然的布料。因為市場上賣的化纖材料,光澤度都很高,她不喜歡。

但後來,她才知道,「紗線的組織結構,包括後來的整理過程」,都能讓布料產生很大的變化,化纖也可以呈現出啞光的形態:「看面料成分只是最基礎、初步的步驟。100% 的棉面料,有10 多元一米的,也有 100 多一米的,全是靠工藝體現出來的。但是之前,我只會說,我要一塊棉的面料,不需要它有太高的光澤度,只需要霧霧的感覺,磨砂的。可是我沒有專業的詞語,但是我現在知道了。」

在和這些設計師的合作中,搭建布料圖書館的想法也在 Mary 的腦海中逐漸萌生:「我覺得材料是有材料設計的,材料是有材料人這個稱呼的,我們不只是材料的供應商,布也不只是買賣的一個反應。我覺得材料除了做商業,有一個買賣的性能以外,它還(應該)有一個大家可以共同對它進行創作研發的產物。」

她想建一個「比較好的材料創作空間」。設計師在其間,不僅僅是來選擇材料去設計服裝的,而是可以被現有的材料製造工藝所激發,「能成為材料設計師」:「我覺得現在看到很多的品牌、設計師作品,很多還是用拿來主義做材料,把東西拿過來下菜。但是如果你從材料出發,就有自己獨有的東西的話,你這個設計師就很專深。」

一年多前,她開始親自著手布料圖書館的設計。在整個空間中,她主要選用了木和水泥這兩種材料。這兩者在她看來,代表的分別是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她將它們拼在一起,設計了出了一半是水泥一半是木頭的桌子和吊燈。她想去破除一些偏見,比如「聽到滌綸,就覺得這件衣服不好,是棉就很好」。

她評價自己看待面料的態度,「很本質」,並沒有偏好特定哪一款面料。一款面料,在她看來,呈現的只是過去的工藝,根據不同的需求,它可以被再創造成另一副模樣。

而「1-20 布料計劃」的展覽,是她認真思索後,所決定的、將布料圖書館介紹給人們的一種理想的方式。她想通過分享材料知識和工藝,讓人們明白:「材料其實不是你現在見到的這個樣子。你可能見到一塊材料,會覺得它很樸實無華,你可能會把它丟棄掉,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它會因為你學到的知識,在你的手上會被發展出來,得到應用,這是它很大的魅力。」

布料圖書館內的設計師展板

她特意將地址選在距離杭州西湖 13 公里,位於杭州市江干區俞章路 88 號的浙寶大廈,一個周圍都是低矮農居,很難與設計、時尚、創意等辭彙扯上關係的地方。因為「它能屏蔽掉很多人」,不會被那些「為看博物館而看博物館」的人「踏破門檻」。

這個地點雖然遠離市區,卻靠近杭州東站和機場,附近又有高架,方便貨物的運輸,地租也相對便宜,在 Mary 看來,是一個能「長久」的地方。

開業一個月,她仍在墊付自己的積蓄,對於圖書館何時能實現自運營,她表示「還不太好說」。

不過讓她欣喜的是,建築設計師、家居設計師、買手店、學校、美術館等之前從未合作過的對象,也開始預約布料圖書館的服務,她把這些變化視作過去從未有過的自由:「(布料圖書館)所做的內容和我前四年所做的內容實質上是一樣的,它沒有完全的顛覆,但是它一直有發生變化,模模糊糊裡面是有憧憬的,它給了你極大的自由,這種自由和我們的創作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框,這種東西就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題圖及文內圖:布料圖書館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設計師高效溝通9個的技巧
文章推薦 #3
霧中建築,虛實相間的氤氳之美
探探和 LinkedIn 都在用的卡片設計,怎樣才給你好的體驗? #016
酷狗音樂一打開會響起"hello kugou",這麼設計有什麼好處?

TAG:設計 | 布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