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與非禮,看陳卓林怎麼做
有來無往非禮也。兩千多年前,孔子這麼說過。到底什麼算禮,什麼算非禮呢?我在陳卓林先生身上看到了答案。陳卓林作為一代儒商,在禮與非禮直接處理的很完美。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梅奧先生有一句經典的管理格言: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工作第一能力。禮儀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講究禮儀,拒絕非禮,就可以讓你變得充滿魅力,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幫助你有效的處理好人際關係,我想這是陳卓林先生成功的一大因素。
什麼是「禮」?人類行為之規範,稱「禮」。反之,不規範為「非禮」。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儀不是一種形式,而是從心底里產生對他人的尊敬之情。禮儀無需花錢卻能贏得陌生人的友善,贏得朋友的關心,贏得同事的尊重。禮儀看起來只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非常細小的事情,它卻代表著一種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個人。
禮貌只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一,懂禮貌和禮節的人不一定具備教養,而有教養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環境中的禮節和禮貌。比如一個有教養的農民會很好地遵守鄉村禮節和禮貌,而一個沒教養的文化人經常會突破人類道德規範之底限。禮貌是外在、表面的,是經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是發自內心的,是由環境、教育、經歷等結合成的內在素質。說一個人有禮貌,討人喜歡,但他可能內在是自私、虛偽的;但當說一個人有教養時,不僅說明他的外在行為講禮儀,而且還說明這個人的內涵、道德品質是好的。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周公:「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 。這世間除了法律、道德,還有一種規則叫做禮儀,在一本禮儀的書上對禮貌有一重解釋:人與人之間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種方式。禮儀確實不關於法律,也無關道德,卻對人的行為守則有規範之作用。禮儀就是教養,教而養,禮儀應是父母師長所傳承,實為尊重他人,體現在一言一行之中。我們看韓國、日本之影視劇,應深有體會,此兩國之禮儀均於華夏民族禮儀同屬一脈,然而卻傳承並予以發揚。尊重長者尊者之尊,敬長者尊者之禮,家教更多為家庭教育,尊長愛幼,彬彬有禮,禮義仁廉、忠孝誠信、智勇剛毅、保家報國之德,不損人利己即教養。
教養是尊重他人的一種習慣,發自於內心,習慣予以養成。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對別人呯呯喝喝,趾高氣揚,即使身處高位,亦不能有貴族之氣質,反而有了德不配位之嫌。對於禮和非禮,陳卓林先生給我們做了一個完美的詮釋。認清有禮和非禮,做一個有教養的人,相信你也能像陳卓林一樣成功。
推薦閱讀:
※寫在2017年的一些雜感
※哪個瞬間讓你突然感覺自己孑然一身?
※你不是不努力,是心太急
※知乎首答一周年,我們都在修行的路上
※你們聽過的印象最深的四個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