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末讀書】解味弘一法師,品讀人生三層樓

周末閑來無事,信手翻動王國維先生那本晦澀難懂的《人間詞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凡做事做學問,必從高處著眼,細處著手,一番百折不撓孜孜以求之後必有斬獲。不得不說,有些東西註定是被後人仰視的,活得通透之人,短短三兩句深刻雋永的詞話,道破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和最終的頓悟,成功之道無出其右者。

做事如此,做人何嘗不是這樣?一念及三重境界,想起了豐子愷先生緬懷老師弘一法師的人生三段論。

觀其大意,芸芸眾生窮盡一生,生命境界可以分為三層。一層是物質,二層是精神,三層是靈魂。物質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藝術,靈魂生活是宗教。

人生苦短,其實想明白了就是這樣三層樓高。不具備能力或懶怠去爬樓的,終生居住在第一層,天天奔波勞碌於衣食住行,回首這樣的一生如同一日,這種人是世間多數;其次,有興趣有能力爬樓的就上第二層,或興盡而返或終生居住,後者一生醉心於學問藝術,客觀上成就了自己世人敬仰的各行業名家,主觀上實是為解除自己的心靈桎梏,並為之找到棲息的家園,個中曼妙滋味是身居第一層者終生品味不到的;最後一種人慾望強烈腳力也大,盡覽二樓風景後還不滿足,繼續爬上第三層樓,這就是虔誠的信徒。信徒凡事執著,滿足了物質欲和精神欲還不夠,還要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在他們眼中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也只是暫時美景,甚至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這種人不肯做本能的奴隸,而是去窮究靈魂的出處和生命的真諦。世間不過三種人。

無獨有偶,西方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講,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不同的說法但道理相通,掰開揉碎了再重新捏合,和人生三重境界異曲同工。

那麼豐子愷先生眼中,走上三樓的老師,究竟是如何神一般的存在?

弘一法師(公元1880—1942年),俗姓李,幼名文濤,後改號叔同,祖籍浙江生於天津。其父李筱樓官至吏部主事,辭官成為鹽商後從事銀行業,家財豐厚。母親王太夫人精詩文有修養,對李叔同影響至深,幼年即工詩文駢文、書法、篆刻。十九歲適逢戊戌變法,他認為『非變法無以圖存』,自雲『南海康君是吾師』。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學習音樂與繪畫,創辦話劇組織春柳社,曾在《茶花女》中扮演主角,是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之一。1911年回國,家族錢莊破產,令他深感人生苦短世事無常。

民國七年,大勢至菩薩生日那天,俗世間的李叔同變身為法號弘一的僧人,從少年翩翩美公子,中年的藝術通才,最後成為勵志修行的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傳人。法師一生弘法濟世,持戒謹嚴,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百衲衣,補釘二百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真正做到一物不遺一絲不棄。他手書門聯『草藉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1942年10月13日,心跡圓明的弘一大師,習書最後墨跡『悲欣交集」四字,在安詳中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享年六十三歲,戒臘二十四。

時人朱大炎概括其一生云:

絕代才華絕代姿,一生身世一篇詩。朱門年少空門老,藝術宗師禪法師。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觀時人評價,窺先生內心,三層樓風光盡覽,不虛此生。

對於一個各方面藝術才華橫溢的人,從第一層到第二層容易,但捨棄如花美眷萬丈紅塵,從藝術升華到宗教,時人都深感詫異,以為李先生一定是受了什麼刺激,才會如此決絕遁入空門。其實是先生的人生欲實在太過強大,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早年對母親盡孝對妻子盡情,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成為多方面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只好出家尋求理想中的凈土,終成一代高僧。

關於弘一法師的跌宕人生,在此只是蜻蜓點水,回到我們生存的現實生活中。

從時間上看,我們置身一個浮華的時代;從空間上看,我們身處一個浮躁的社會。於是,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上的紅塵中人,不可避免沾染上空虛、浮躁的精神氣質。常感生活百無聊賴,心靈無所寄託,日日如行屍走肉般被生活的皮鞭驅趕著去工作、謀生,渾渾噩噩之間送走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白天和黑夜,似乎活著的目的只是為了活著。誠如上文所言,都是生活在人生第一層樓的人,而且還活得並不輕鬆並不坦然。

其實生活在第幾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體現出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價值。而做到這一點,除了必須的物質生活,心靈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很難想像一隻金絲籠中衣食無憂的鳥兒,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

受傳統思想影響,中國人大都有一顆追求成功的心,儘管每個人心中成功的標準不盡相同。而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手段並不重要,關鍵是結果必須是別人眼中艷羨的成功,至於自己的感覺似乎也不太重要,只要比身邊大多數人都好那就夠了,始終擺脫不了活在別人苛刻挑剔的目光里。

在一個專制傳統濃厚的氛圍里,走向成功存在著不勞而獲的終南捷徑,而且就掌握在某些特定人群手中。於是乎不通過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去努力,而是匍匐在權力腳下察言觀色,通過研究各式各樣的謀略、成功學,亦步亦趨去模仿成功者的手段,以期實現快速成功的夢想。最終的結果就是每個成功者都身披兩張畫皮,奴才的主子和主子的奴才,和百年前魯迅先生所言『暫時做穩了奴才和欲做奴才而不得』,何其相像!

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是不是經常處於這種狀態?也不妨捫心自問,到底哪一天是真正為自己的內心而活著?大多數人的生命航船都已經中途偏了方向,但卻並沒有幾個人意識到,即使意識到了也極少會有人去主動糾偏,而是隨波逐流。

欲求快樂務需修心。心空靈,不為世俗物慾填塞;心踏實,不為求而不得煩恐。南懷瑾先生講,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真正的達觀通透者最終追求的,其實還是那種超脫物慾、返璞歸真後的心靈自由狀態。

說著說著似乎有點飄了。終日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朋友們或許憤怒鄙夷,『老子天天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情去追求你說的那些個鳥玩意兒?』其實細思之下並不矛盾,養家糊口暖飽淫慾是一回事,愉悅心靈超脫世俗則是另外一回事,一如孔門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才是中國文人傳承幾千年的、引以為傲的風骨。

原創文章,出自微信公眾號『阿甘看天下』,轉載請註明出處。『阿甘看天下』,不說違心話,期待關注公眾號交流。


推薦閱讀:

重建中華文化生態
漢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看道 | 如詩的緩行、空緩的美學——無垢舞蹈劇場 選題篇
比起你們愛看的明星綜藝,中國非遺文化更走紅國際!

TAG: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