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自由之路:一招克服好逸惡勞的天性,輕鬆成為最優秀的1%
在訂閱了李笑來的《通往財務自由之路》後,收穫良多。因為自己正在做職場培訓工作,看到一個個優秀的年輕人眼光中流露出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那份渴望,就萌發了寫作一個《職場自由之路》的專欄,讓更多的職場人士得到啟發和幫助,實現在職場的自由成長。
我們知道,99%的人都是平庸的(不是內在平庸而是表現平庸),他們的平庸來自於他們從來不肯改變自己,任何人只要行動起來並採取正確的方法,就一定能夠成為社會的1%。
歡迎你訂閱「慧人學習會」,歡迎你給我們留言,把你職場上的困惑和心得與我們交流。知識和經驗,你分享的越多,你的收穫就越大。
我們也在踐行「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我們努力把「慧人學習會」的《職場自由之路》做成頭條號「職場」中最好的欄目。
問1:職場自由之路能夠讓我的年薪達到50萬嗎?
問2:職場自由之路能夠讓我當上分公司總經理嗎?
答1和2:職場自由之路不能保證但是也不限定你得到多高的職位和多少收入,這取決於你心中自由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或許年薪200萬也不是你的極限,或許年薪20萬的時候你所有的一切正是「你心中的自由」而剛剛合適。你需要試一試,往上更自由地發展,看看讓你滿意的高度才是合適的,因為在你「得到」的同時你一定也會付出代價「失去」一些東西。
自由就是平衡,讓你既有時間也有金錢能夠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就是自由。金錢並不代表自由,但是自由離開金錢是萬萬不能的。
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沒有機遇,而是機遇來了你卻握不住它的手
萬丈高樓平地起,最重要的是基礎,而知識就是職場自由之路的基礎。否則你做任何事情只能有心無力,心有餘而力不足。
《職場自由之路》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擁有知識的六個步驟》,它們是:提問、獲取、整理、分享、利用和創新。「職場自由之路」的第一篇長文(超過1W字)被許多朋友收藏,這說明我們都明白在職場自己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否則面對機遇只會力不從心。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沒有機遇,而是當機遇來了而你卻沒有能力與機遇握手!
當年知識青年下鄉的時候,雖然日子過得很苦,大家也忍了;可是當1977年恢復高考,認真準備或者原來基礎好的人把握住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從農村走到大學。可以想像高考落榜的知青看到自己的同伴收拾行李歡天喜地告別農村成為「天之驕子」的時候,他的那份心情會悲催到何種地步,絕對不是「藍瘦,香菇」能夠表達的。
在上世紀80年代,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喜悅比今天考取一個「5000比1」的公務員職位更令人激動,80年代大學畢業生,只要你願意,個個都是「公務員」,都是「國家幹部」,且是比現在公招職位好得多的公務員-----那時候的大學不僅免費而且包分配。
今天,有人憑藉豐富的知識,或者侃侃而談(梁宏達、梁文達、吳曉波、羅振宇)而家喻戶曉,或者奮筆疾書(咪蒙、六神磊磊、李笑來、李叫獸、小馬宋)大放異彩,他們不僅實現了職場自由,而且差不多已經實現了人生自由。
在任何時代,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都是真理。
二、什麼是職場自由?
有人說,「你能夠做到有多自律,你就能夠有多自由」。
自律=自由
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但是卻有「你嚮往的自由」,你有多強烈的「嚮往」你就能夠得到多大的「自由」。
職場上能夠讓你嚮往的自由有兩個:
1、把自己工作做得完美無缺的自由
2、讓自己成為優秀到不可被忽視的自由。
三、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有多難?
有些大道理我們都明白,但是往往就是正確的大道理聽了很多,最多心裡激動幾番,我們依然我行我素。
明明知道「抽煙有害健康」,可以掙扎著下定戒煙的決心後依然無法擺脫香煙的誘惑。
明明知道每天晚上陪孩子讀一會書,講幾個故事,但是總是有忙碌的借口。
明明知道刷屏有害無益,但是還是忍不住時時點開朋友圈,哪怕是在重要的會議上。
明明知道讀書是一件讓自己進步的重要事情,可是很久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
明明知道應該「一字不差」地閱讀,可以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篇精彩文章給收藏了。
明明知道應該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可依然草草了事應付交差。
這不怪你,這是人的天性。我們的大腦有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不喜歡變化」「不喜歡痛苦」。
當你決心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的時候」,這意味著你要改變自己一貫的做事方式,這意味著變化,這個時候大腦就會自動發出一個信號「何必呢?你現在的狀況就很好啊」。
當你決心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的時候」,這意味著你必須付出更多的辛苦,也許你要多付出100%的努力才能獲得不到10%的進步,這時候大腦又會發出一個信號「已經很好了,休息一會吧」。
當你每天僅僅完成老師布置作業的時候,你能夠考80分;當你每天多做1個小時習題的時候,你能夠得90分;當你每天多做2小時習題的時候,你能夠得95分;當你把你所有時間都用於學習的時候,你能夠得98-100分。正因為收益的遞減,才使更多的人不願意額外付出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就算我們知道,一個把全部時間用於學習的人能夠考取清華北大,還是有許多人抱著「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態去讀一個普通院校。等到畢業找工作,知道「211」院校的好處已經為時已晚。
進入職場,雖然沒有分數來考核我們的工作質量,但是在上司眼中其實還是有標準的,雖然他沒有明確告訴你具體分數。
如果他要求你的工作重來,客客氣氣給你說,「把這份報告按照這幾點修改一下」,其實這代表你的工作「不及格」,只是他沒有明說而已。
如果他看了你的報告,不動聲色地說,「放在我這兒吧,我先看看」,這代表你勉強合格。
如果他接到你的報告,立即放下手頭工作沉浸在你的報告中,「你的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預算是不是合適」,這表示你的報告質量屬於上乘。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有一次讓他的助手整理一份報告。
一周後,助手把報告交給基辛格。基辛格沒有接報告,而是問他「你感覺報告怎麼樣」?
助手回答,「因為時間原因,報告有幾個數據不是非常準確」。
「那就把數據搞清楚」,基辛格把報告還給助手。
又過了一周,助手說「數據已經全部調整了一遍,而且有幾處分析也做了調整」。
「你感覺報告怎麼樣?」
「報告還有幾處細節可以更完善」。
「那就把報告完善後再給我」。
又過了一周,助手把修改後的報告送給基辛格,基辛格照例又問助手「你感覺報告怎麼樣?」
「國務卿先生,這份報告是我做的最好的一份報告!」
你看,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而是沒有去做。為什麼不做?兩個原因:
原因1:我原來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原因2:別人都是這樣做的。
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太難了,一方面我們要和自己「鬥爭」(你一直這樣做結果都是好好地啊),另一方面我們要和別人「鬥爭」(別人都是這樣做的也沒有出差錯,你何必與眾不同阿)。
有一位管理專家這樣說,世界上沒有「應該」這兩個字,只有「願意」和「不得不做」。
例如你想拿到讓別人羨慕的高薪,你應該拿到嗎?就算是你才高八斗,是曠世不出的奇才,也沒有你應該拿多少薪酬的道理。你感覺應該沒有用。你是不是也感覺「老闆應該給我加薪」?
一種情況是「你願意拿高薪」,為了高薪,你願意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無人可以替代。只要你願意並為此「不是停在幻想」,不就你會發現你的目標還是太低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不得不拿高薪」,因為你已經「優秀到不可被忽視」,你必須拿高薪,否則這家公司就會失去對人才的吸引,也難以請得動你。如果你在行業內有足夠影響力,就會有獵頭開出一個「你不得不接受」的高薪來誘惑你。
為了自己的職場自由,你必須首先說服自己「一定要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這是在公司唯一「沒有人阻止你」且「老闆支持你」的「自由」。就如同在學校,你最大的自由是學習,老師和學校都會100%支持你學習。
四、如何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
胡歌在金鷹獎頒獎儀式上說「有兩句話讓他永遠記得」:演戲是一個探索人性的過程,要用生命演戲。那麼,為了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我們也要記住兩句話:工作是一個探索人性的過程,要用生命工作。
第一句話:探索人性的過程。
其實職場自由之路就是一個探索人性的過程,人性是什麼?「好逸惡勞」「不勞而獲」「投機取巧」,這就是人性,人人都有上述傾向。正因為人性如此,所以才有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人,明明知道付出才有回報,可就是淺嘗輒止,抱著「差不多」「已經很不錯」「和別人相比已經好多了」這樣的心態慢慢成為平庸群體的一員。
我們越是對人性進行探討,就會逐步堅定自己的信心,大家都具有「好逸惡勞」的天性,這不就是機會嗎?
很多讓我們恐懼的事情,其實往往都是源於我們的不了解。當我們知道「好逸惡勞」沒有什麼不好,僅僅是人的正常天性,我們就不用迴避它了。
陳春花教授說,她每天晚上都要看書和寫作,當完成一天的工作後,站起來看看窗外,其他人家都已經進入夢鄉,所有窗戶都是黑漆漆的,只有她家的是亮著的,她說,「我知道我比他們已經成功了」。
第二句話:這個世界用「數量彌補質量」已經無效。
李叫獸說,如果隔壁公司的一個特別NB的業務員一個月能夠做100萬元的業務,你用10個普通的業務員也能達到每月100萬的水平,你可以用數量來彌補質量;但是,網路文案,一篇好的文章能夠取得100W+的傳播,這是你用1000個普通文章也做不到的事情,現在用數量彌補質量的觀念已經落伍了,頂尖人才的價值越來越大。
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不僅需要你的勤奮,更取決於你有沒有頂尖人才的思維。
1、給自己一個「支點」。
你就是…….那個人嗎?
貝克漢姆,就是那個自由球踢得最好的人。
劉國梁,就是那個不懂球的胖子。
羅永浩,就是那個相聲說的最好的做手機的人。
李笑來,就是那個中國比特幣億萬富翁。
某某某,就是京城四少。
高曉松,就是那個一流音樂人,二流作家,三流導演。
徐靜蕾,就是那個書法最好的演員。
所謂「你就是……那個人」就是你要給自己一個「支點」,因為「支點」你更容易「完美無缺」。
著名先鋒派作家馬原這樣說:
我有一部作品被改編成話劇,我也是這部話劇的編劇。在劇中有一個配角,是一個老演員扮演的,他只有一次登台的機會,在台上他只有四句台詞。
他對我說,他不要求增加戲份,但是希望能夠給他一個「支點」。
我不明白什麼是支點,他解釋道就是能夠讓觀眾記住他的東西。
那麼,你希望怎麼改?
他說,自己在台上只有四句台詞,只有一次出場機會,但是希望憑藉支點能夠讓所有觀眾記住他的存在,比如,台詞不變,但是讓他變成一個瘸子,這樣當他「一拐一拐」地走向舞台,觀眾更能記住他,這就是支點。
所以,你在做事情的時候,是否考慮給自己一個「支點」?
電商著名品牌「三隻松鼠」,在給客戶快遞商品的時候,非常貼心地準備了「夾核桃的夾子」「存放垃圾的袋子」「擦手的濕巾」,這些小的物品就是「支點」。
2、用生命工作
想把事情做的完美,這需要走心,需要用生命工作的精神,當你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不妨自問一句「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嗎?」
完美羨慕喬布斯的口才,完美崇拜喬布斯的新品發布會,可是我們不知道喬布斯為了一場新聞發布會提前做的多少遍的練習。
任何一個做到「用生命做事」的人,或許達不到舉世矚目的頂峰,但是秒殺普通眾生是綽綽有餘的了。
彭小六,一個普通的IT男,喜愛讀書,喜愛分享知識,一個有為的斜桿青年。
他參加了「十點讀書會」每日簽到,每日寫讀後感而學會了如何閱讀和寫作。
他堅持把自己的收穫與更多的人分享,他無償到書店、咖啡館做講座,他在簡書、微博分享經驗,他開設微課堂……
他周一到周五上班,周五下班後開始全國各地奔波,講座,簽名售書。
正是這種別人在「安安逸逸」享受的時候他在默默耕耘,從而成為一個「斜桿青年」,更多他的信息請看《一個斜杠青年是如何在周末邊學習邊掙錢》《斜杠青年憑什麼月入十萬》。
總結
1、在職場上我們只有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的自由,只有讓自己優秀到不可被忽視的自由
2、為了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需要對人性進行探索,唯有了解人性「好逸惡勞」之後才能讓自己堅定「勞」的決心和行動
3、在職場上給自己一個支點,用數量對抗質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勤奮彌補不了智慧
4、用生命去工作,真的是在做事情而不是假裝勤奮
推薦閱讀: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是自我認知不斷進化
※在你的城市,每個月賺多少錢才有安全感?
※我師父說丨如果自己成為了一個內心有力的人,大家一定都喜歡親近你
※大學寢室,天南地北的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新人入職,我應該怎麼做才能順利通過試用期?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