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學習法解讀(技巧部分)

Scott Young在《Learn More StudyLess》的第二部分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實用的學習技巧。如作者所言,技巧是跟理論相輔相成的,因此強烈建議在閱讀本文之前先看完我的前一篇文章「整體學習法解讀(理論部分)」。否則,這篇文章能帶給你的收穫可能並不會比朋友圈裡諸如「高考狀元告訴你的十個學習方法」之類的更多。

以下這些方法不見得每個人或每個學習場景都適用,因此,了解自己的弱項,需要學習的領域至關重要。整體學習法的理論能幫助我們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甚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是Acquire(獲取)。在這個階段,有兩種方法可以採用:Speed Reading(速讀)Flow-Based Notetaking(線型筆記)

速讀的方法有很多,作者提到了其中的三種:

1、 用指示器,手指和筆都可以作為指示器。讓眼睛隨著指示器運動,可以有效防止跳過某些重要信息或走神。個人感覺在讀題時採用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減少看錯的幾率。

2、 閱讀練習:讀一本新書,計時,花大約3-5分鐘時間,統計閱讀的字數。另外一個方法是讀完後把書合上,在紙上寫下之前讀過的內容要點。

3、 帶著問題閱讀,比如這一段主要講什麼內容,怎麼記住它們,有哪些可以聯想到的。比如閱讀條件反射時,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狗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這時可以聯想到我們在聽到電視中的電話鈴聲時,也會下意識去接電話。

線型筆記是聽課的時候做的。筆記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理解和回顧,因此不需要追求優美或詳細,只需要記要點即可。線型筆記的特點是將要點通過箭頭連起來,構成網狀結構。也可以和其他技巧比如類比、圖表等結合起來。

如果課的信息量很大,來不及做完整的筆記,也可以在課後再做。課上只記關鍵點,課後再作連接和補充。

線型筆記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哪些是關鍵點,把所有的內容都記下來反而會得不償失。

接下來的兩個階段分別是Understand(理解)和Explore(拓展)。其中Understand是淺層次的理解,Explore則是更深入的探尋。在這兩個階段,創建Model(模型),在信息間尋找連接是整體學習法最主要的學習手段。在這個過程中,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效率。

Metaphor(類比),是指描述一個事物時,與另一個可能完全不相關的事物相聯繫。Metaphor經常用講故事的方式,它的作用跟比喻或類比的修辭手法相似,用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比如初中生在學到歐姆定律U=IxR的時候可能會難以理解,因為電流電壓電阻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相對抽象的概念。可以用水流來做類比,在水管放入布屑、紙屑等阻礙物,水龍頭開同樣大小的情況下,水流就慢了。在這個類比中,水壓相當於電壓,水流相當於電流,布屑紙屑就相當於電阻了。

教科書中經常會給出相似的類比,但由於每個人碰到的問題各不相同,自己創造類比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慶幸的是這項能力可以刻意訓練的,作者提供了三個類比訓練的經驗。

1、 從尋找類比開始。當我們碰到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時往往會感到一籌莫展,這個時候,需要做的事就是尋找一個類比。

2、 記下映入腦海中的第一個類比。尋找類比是一項需要創造力的工作,完美的類比往往是不存在的。與其苦思冥想尋找更合適的類比,不如思考下已經找到的之中哪些是和要學習的概念相符的,哪些是不符的。找出那些不符的點,再尋找與之相符的類比

3、 確認和測試找到的類比。大部分類比只能解釋概念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經常要給一個概念從多個角度尋找類比。這並不是件壞事,連接越多,Construct(架構)越強大。

Visceralization(可視化+內在化),這個詞也是ScottYoung自己創造的概念。很多學習方法書中把它稱為visualization(可視化),這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因為它不僅僅是圖像、還包括聲音、感覺以及情感。將這些感知結合起來,往往能比單純的圖像更讓人印象深刻。

前段時間很紅的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就是可視化+內在化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將中國現代史用動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沒看這部動畫前,歷史課本中學過的內容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但看完後提到一個歷史事件,就能很快回想起情節、場景,甚至背景音樂以及心中湧起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

想像一個圖象往往是可視化+內在化的第一步。但由於個體認知差異,作者將學習者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動覺型,不同類型擅長的感知方式也不同。

接下來很重要的一步是加入自己的情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將乾巴巴的概念加入情感會有助於記憶。即便是數理化這類看起來非常理性的學科,也可以試試加入些感性成分。舉個例子,在背誦元素周期表時,我喜歡將每個元素擬人化,比如鉀是一個穿著紫袍的暴君,氧是一個交際花等等。

可視化+內在化非常適用於Concrete(形象)信息的學習。在(Abstract)抽象信息的學習中,先用類比將抽象信息轉化為形象信息,再用可視化+內在化的方法幫助理解記憶。整個過程可能會有點複雜,但碰到深奧難以理解的概念時,這是很有效的方法。

Diagramming(圖表)是在Explore階段使用的另一種方法。它其實是可視化的一種簡化版本,小小一張圖表可以承載大量的信息,從而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以下是作者提供的三種圖表方法:

1、 線型圖,也就是每個點之間用單向箭頭相連,步驟圖、歷史事件、系統流程圖(比如程序設計)等會採用。

2、 關係圖,每個點之間用箭頭相聯,並在箭頭上標註不同的關係。比如在閱讀一本小說時,可以把人物繪製成關係圖的形式。

3、 圖象,一個簡單的圖象或速寫可以在課堂上快速記錄下知識點,比如生物課上的人腦結構。一張圖象只需要10-20s就可以幫助理解記憶,更精確的圖會浪費時間。

在筆記中、類比、可視化+內在化、圖表這三種方法經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我看過不少學生筆記,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字太多,經常原封不動的把課本或老師講的抄下來。這樣做的問題有很多,比如上課光顧著抄筆記而忽略了聽講,複習時對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往往也找不到重點。正如作者所說的,筆記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筆記不能在學習和回顧時提供幫助,那麼還不如不記。

在學習Arbitrary(孤立)信息時,記憶是最重要的方式,有些過於複雜或深奧的原理也需要記憶。以下三種是作者提供的記憶方法:

Linking(連接)。經常看到學校面試時有一道題,給出20個詞語,在短時間內把它們按順序背出來。很多人會覺得一籌莫展,但只要學過連接這個方法,這是輕而易舉的事。

比如記憶老虎——蘋果,可以想像老虎在吃蘋果的畫面。有人會說不對啊,老虎不是吃肉的嗎?事實上,想像越誇張,越不合常理,就越容易記住。比如這個例子甚至可以想像成老虎在和蘋果打架,或者老虎從蘋果中穿過去,腦洞越大,記得越牢。

大部分我們需要記憶的內容並沒有這麼形象,這時候需要把它們編碼。比如說在記憶英語單詞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字母編碼,比如a代表蘋果,b代表香蕉等,然後再用前面的方法去連接。

Pegging(定樁)。定樁跟連接有點像,所不同的是它是把需要記憶的信息與更基本的概念聯繫起來,比如數字、地點、身體部位等等。舉個例子,在背清朝皇帝時,用左手拇指代表努爾哈赤,食指代表皇太極,數完手指就背下來了。

定樁是記憶法中最具表演性的方法,比如把圓周率背到1000位,或是5分鐘記憶一副撲克牌用的都是這個方法。有興趣可以閱讀記憶法相關書籍,比如奧布萊恩的《我最想要的記憶魔法書》。

InformationCompression(信息壓縮)。想方設法減少大腦需要儲存的信息量,或者使它們變得更有邏輯,也可以大大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

縮寫是經常看到的一種壓縮方式,這個方法西方人運用的很純熟,經常會用首字母縮寫來代替複雜的名詞,比如USA、NASA、SWOT等等。有意思的是,現在的很多網路用語實際上就是採用了壓縮的技巧,比如累覺不愛、十動然拒等。

前面說過,相比於文字,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圖像。有時候把需要記憶的內容畫成塗鴉的方式更方便記憶,在背誦課文的時候採用圖像的方式非常有效。

我們的筆記也需要壓縮,這個步驟可以跟上面的方法結合起來。建議大家經常對筆記做壓縮整理,他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系統精鍊地建立知識體系,在筆記壓縮過程中,信息間的連接也會更加順暢。

PracticeUsage(應用實踐):應用是整體學習法的最後一環,但並非我們所學習的學科能夠馬上應用。刻意為學科尋找應用場景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我覺得這其實是費曼技巧的精髓。Scott Young就是這麼做的,這也是他能夠學得好的秘訣。比如這本書的書就是他在學習統計學的課程時,通過搜索引擎和數據分析所得到的。

ModelDebugging(糾錯):糾錯就是練習,中小學大部分科目都是通過做題來練習的。練習是必須的,但採用整體學習法學習不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重複練習上。糾錯有幾個技巧:

1、 把小錯誤(比如拼寫、計算)和概念性的錯誤區分開。如果是小錯誤,通過練習就可以規避,如果是概念性錯誤,則需要回顧前面的模型建立、連接中哪個步驟是否存在問題了。

2、 一次性解決各種類型問題,這必須建立在整體學習法熟練的情況下。如果還不行,先重複幾次吧。

3、 分散練習時間。

Project Based Learning(通過項目學習),應用實踐的升級版,也是作者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由於要花費較長一段時間,學校的學習課程很少採用這種方式。

以上就是整體學習法的技巧部分。除此之外,作者還分享了成為學習高手的幾點建議:

1、 精力管理:包括提升精力上限和時間安排兩部分。提升精力上限需要運動、睡眠和飲食的調節,時間安排上勞逸結合比效率更高。給學習任務設定一個時限可以幫助集中精力。

2、 不要「學習」,用具體的任務代替,比如看書、整理筆記、練習等。

3、 告別拖延症,為每天和每周設定一個目標。

4、 批處理,一次性完成多份類似的工作可以節省初期「進入」時間,比如一次性寫完幾篇作文。

5、 規劃有條理,預先做好時間安排和計劃表。

整體學習法不僅適用於學校課程的學習,也完全適用於自學。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習慣,比如每天閱讀、練習、做規劃。作者也寫了其他的文章來介紹這些方面,這裡就不在贅述了。

總體來說,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整體學習法就是為知識尋找「連接」的方法。以上都是作者親測的一些實用技巧,其中Metaphor(類比)、Visceralization(可視化+內在化)和Practice Usage(應用實踐)對我的幫助最大。學習高手會很自然地運用這些方法,所以能像Scott Young那樣輕鬆而高效地學習。而對大部分人而言,也可以通過可以刻意練習來實現同樣的效果。效率的提升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一個技巧熟練了之後再練下一個,上手了之後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薦閱讀:

我是這樣理解 i+1 的,你呢?
個人的學習方法總結-對自制力有一定要求
一個人也可以的高效「輸出」!科學解讀正確「知識輸出」的時間配分和方法
(續)一種高效學習方法[半成]
查錯、糾錯、查漏補缺和「錯題本」誤區

TAG: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