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用英語介詞真的是因為我腦力不夠么?
學習語言是一件需要腦洞大開的事情。如果你還在將大把的記憶力花費在啃語法書或者字典上,那你遲早要耗光的不僅是你腦子裡寶貴的內存,可能還有你學習語言的興趣和一腔熱情。今天,語匠社將帶大家暫時的離開英語學習的正面戰場,深入「敵」後,換個角度審視我們的目標語言,窺探一下英語背後那些會給我們帶來困難的「秘密」,為大家開開腦洞,擴擴內存!
今天的故事是有關介詞的。
早在珍妮老師還在學習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的時候,她就意識到,英語介詞已經慢慢開始變得不可理喻。明明是「這玩意兒用英語怎麼說?」為毛偏要說成「這玩意兒在英語里怎麼說?」…從此之後,記各種介詞短語搭配和用法便成了英語學習中最燒腦最耗內存的功課之一;痛就痛在時間一長,磁碟就撐爆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然而問題來了!我們記不住搭配,用不對介詞,真的是因為腦虧?
下診斷結論之前,先和大家來琢磨一下另一個問題——「Next Wednesday』s meeting has had to be moved forward by two days. What the day is the meeting happening now?」
這個問題來自於BBC出品的The Why Factor中的一期探究人對時間的感知的節目。研究人員對路人進行隨機採訪時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得到了不止一種答案…
(想聽完整音頻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們哦)
下周三的會議被move forward了兩天,那麼這個會議到底什麼時候開呢?答案基本上集中在兩個選項上:周五(Friday)和周一(Monday)。通過調查結果來看,這兩種答案的出現是基於人們對於問題中的forward這個詞在用於談論時間的時候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認知。也就是說,如果要在時間軸上用箭頭來表示對forward的理解的話,「周五黨」認為這個箭頭應該指向「未來」的方向,而「周一派」的箭頭則會朝向「從前」。那麼正確答案到底是什麼呢?呃,不好意思,冇啊…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答案的不同是由於人們對時間(以及空間)的感知和認知本身就存在差異。這種認知差異在語言學領域也有不少可靠的例證。語言學家Charles Fillmore就觀察到,英語中的很多表達方式都華麗麗的展示了native speaker們「自相矛盾」的時間認知。其中一種認知方式為「未來在面前,過去在身後」(the future is in front and the past is behind):In the week ahead of us… (未來) (其中『ahead of…』表示在『…之前』)
That』s all behind us now… (過去)
而另一種與之對立的時間感知方式則為「尚未到來的在身後,已經過去的在眼前」:
In the following weeks… (未來) (following表示「接下來的」)
In the preceding weeks… (過去)(preceding表示「在先的,已經過去了的」)
(以上例句均摘自於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所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即便是說同一種語言的小夥伴們,對同一種事物都會有相左的認知,那要是說不同語言的小夥伴呢?繞了那麼遠,語匠們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記不住英語介詞,背不了動詞搭配,真的不是因為你腦虧!因為此時此刻正在偷偷的影響著我們外語習得以及語言使用的並不僅僅是你我的記憶力,而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我們再次回到What』s this in English這個句子中。其中那個不按常(mǔ)理(yǔ)出牌,無規律可循的介詞in讓我們不得不啟動rote(死記硬背)模式,然後牽強的理解成「…在英語中怎麼說」。然而,如果嚴格按照我大漢語的表達習慣,那豈不是用『with』(用…)或者『by』(通過…方式)更妥?!語言學家Michael Reddy的Conduit metaphor (傳導隱喻)給了語匠腦中多年的問號一個完美的解釋。Conduit metaphor(傳導隱喻)到底是個啥呢?簡單來講就是,在很多人(當然包括了英語為母語的人)的認知世界中,「交流」這件事就是「表達者」把觀點、信息、意思、情感等等放進「語言」這個容器中,然後聽眾再把這些觀點、信息、意思、情感等等從容器中提取進出來進行理解這麼一個過程。中文解釋繞了點……沒看明白的請參考下圖:
傳導隱喻的核心就在於它告訴我們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在native English speaker們的眼裡,語言以及任何的表達形式,比如文字,句子,段落,這些統統都是一個可以盛裝觀點或者想法或者意思的容器,而不是中文裡我們常常以為的「工具」。容器!容器!容器!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既然是容器,不就有「里」有「外」么,這樣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是in English而不是with English了。好了,接下來是一大波栗子:
It』s difficult to put these ideas into words. (字面意思為「很難把這些想法放進文字里」。此處的words即為容器,由於ideas很難放進「容器」中,因此這些ideas無法被聽者提取到;整句意為「這些想法很難用文字表達出來(被人們理解到)」)
Try to pack the most important thought into fewer words. (同樣,這句話中的容器依舊是words;全句意為「把最重要的想法裝進更少的文字里」,翻譯成白話,不就是我們中文裡的「言簡意賅」么?!)
The idea is buried in terribly long paragraphs. (這回容器變成了long paragraphs;全句字面意思為「這個觀點被埋進了冗長的段落里」,那看來和這個idea一起被放進long paragraphs這個容器內的還有很多別的ideas,可惜這些都是irrelevant的無關信息,更可惜的是這些無關信息的量已經大到把主要的那個idea都埋沒了…)
栗子無需太多,營養夠了即可。通過對以上這三個典型例句的分析,我們要鄭重的向各位親們宣布,令堂再也不用擔心你還在苦逼的背著put sth. into sth., pack sth. into sth.,和sth.is buried in a paragraph了(其實這三個栗子就是任性的語匠隨手這麼一選就寫上來的)!請在您的腦中安裝conduit metaphor插件一枚,一旦傳導隱喻建模成功,您將再也不用各個擊破的背誦這類(注:此處特指『v. + 內容 + in/into + 容器』這種句式)和「交流」或者「表達」有關的搭配了。只需確定「被放的」內容屬於信息,意思,觀點,想法,感受,情感等等(呃,好吧,我承認我應該一早就告訴你們這一串的東西可以被簡稱為RM,來不及解釋了,先記下來吧),同時確定作為「容器」的是一種表達的方式,那就大膽的說吧,用上in或者into吧,錯不了!
另外,您腦安裝了「傳導隱喻」插件以後,您還可以免費體驗創造各種獨家表達的快感。只要您想表達的內容符合「傳導隱喻」的運行模式(即符合「將RM放進某種表達形式內,然後接受者再將RM提取出來」這個模式),剩下的就交給你的腦洞吧,因為這種模式適用範圍的周長可以繞你的想像力20圈!你以為RM只能是meaning?是idea?是information?你以為表達形式只能是word?是sentence?是language?是paragraph?看下圖,隨語匠們來肆意的即興快感一把:
啟動conduit metaphor,這張臉不就是一個大寫的「He stuffed too much affection into his stare at her」么?RM成了愛意,表達形式,即容器,是他對她的凝視,於是就有了這句「他的凝視中,愛意正洶湧」。
讓語匠們再來造個栗子讓思維馳騁一陣!
She forced her pretended kindness into her voice.
這次我們可以看到,被「傳導」的RM成了her pretended kindness(她偽裝出來的友善),盛裝RM的容器,即表達RM的形式則是her voice(她的聲音),也就是說,這個女的強行的把她偽裝出來的友善塞進了她的聲音里,那麼她想傳達給她的聽眾也就是她聽上去很友善的聲音。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波完美的詮釋了英語中的「傳導隱喻」的升級版栗子:
It』s hard to get that idea across to him. (要讓他明白那個idea,那是相當困難的。)
Your concept has perfectly come through to us. (我們完全清楚了你的理念。)
比起我們前面講過了的「動詞 + RM + in/into + 容器(表達形式)」這種形式,上面這兩個句子對整個傳導過程的闡釋則顯得更加簡單粗暴。什麼?沒有看明白哪兒在傳導?請看下圖:
兩個例句中的RM分別為idea和concept,介詞across和through均有「穿過」之意,而RM所穿過的就是表達形式這個「容器」,然後到達接受者那裡(to sb.),被接受者所理解。換句話說,在「傳導隱喻」這個大的語義框架內,任何的RM只要能穿透這個容器,就能被對方所接收並理解到;如若不能穿過,對方則不能理解不能明白,這樣的交流也就也就是無效的。所以呢,這些看似燒腦得表表的搭配,其實也是很可以理喻的有木有。請注意,這部分句型中的to sb.是可以省略掉的,而完全不影響句子意思。
篇幅所限,「傳導隱喻」在英語中的具體體現不能在此一一講解,因此,貼心的語匠社特(cū)地(cāo)手繪了一幅mini思維導圖(語匠繪畫技術有限,請多多包涵!),解讀「傳導隱喻」可以從哪些方向擴寬我們的腦洞,助大家輕鬆將更多表達和介詞搭配收入囊中,為你所用:
(強烈建議大家點開看原圖)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差不多該告一段落了,語匠們要繼續澆灌祖國的花朵去了。今天和大家愉快的探討了影響我們準確記憶及使用介詞搭配的罪魁禍首到底是什麼,答案終歸還是讓人倍感欣慰的,反正不是因為我們腦力不足[白眼]。總之,深刻理解母語和目標語背後的認知構架的差異,是提高外語學習效率和正確率非常x3重要的一步哦!
家庭作業:那麼快點趁熱捋一捋你腦中的「大數據」,那些你背過,記過,用過,用錯過,見過但還沒來得及背的介詞搭配吧,看看哪些你能用「傳導隱喻」重新整理歸檔學習吧!
該文章出自於語匠社微信公眾平台,歡迎大家關注,更多語言學習乾貨持續更新中。。
http://weixin.qq.com/r/bkTk-OPEk77sraef9xF8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洪堡特認為應該如何研究語言學?
※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的區別是什麼?
※【體育與語言3】外語人名音譯轉寫的規範化討論——輔音篇
※母語是漢語的人同時掌握英法德日四門語言,不會弄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