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備份&形同虛設的知乎申訴體系
本文是我前兩日一個問題的回答,因為答題前先發了句「占坑聲明」,20小時後可能是有人嫌我食言結果給舉報摺疊了,僅在我完成了撰寫工作的半小時前,然後又連著幾天申訴,沒有得到絲毫回應,雖然填坑不迅速是我自討沒趣,但更表明知乎的摺疊申訴功能就是個笑話@劉堯 。現在答案無法在頁面正常顯示,只好搬到這裡求贊了。
來源:知乎
受邀異常歡喜,這是個非常刁鑽且深刻的問題!待我明日填坑。=====================謝邀。。。談談自己的認識吧,估計不會超過三千字,不算長。首先,我默認閱讀本文的朋友是喜歡並享受劉慈欣行文風格的。不同意則請無視本回答。首先,我默認閱讀本文的朋友是喜歡並享受劉慈欣敘述風格的。不同意則請無視本回答。其次,為了剖析劉慈欣的文風,必然會反覆引用原文,請做好被劇透的準備。其次,為了剖析劉慈欣的文風,必然會反覆引用原文,請做好被劇透的準備。一,開章明義
為什麼說這個問題刁鑽呢?那就是目前為止,科幻界還沒有人能寫出劉慈欣那樣的感覺,一是他的風格鮮明過頭,模仿他是被許多寫手所忌諱的[1],二來也確實學不像,文風這東西極其依賴個人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和社會經歷、遺傳表達都有密切聯繫,現在的科幻創作者集中在都市年輕人上,相互之間差距較小,模仿起來自然手到擒來。然而他們卻很難揣摩劉慈欣的心境,時代背景不同,思維自然翻天覆地,更不用說掌握他的情懷了。
因此我的觀點一開始就是:這個問題太刁鑽了。而所謂深刻,是針對讀者的,從閱讀體驗上講,讀者管你是劉慈欣還是王慈欣,只要故事好夠震撼,他們就會歡迎,讀者最不在意未成名的作者。題主要的是劉慈欣那樣的文風,底子上就是說明劉慈欣文風在市場上是成功的,是受歡迎的,讓人有興趣去研究了。所以這個問題就深刻在題主想要探尋一套寫作方法論,一套適用於科幻通俗文學的,涉及構造故事、遣詞造句、鑲嵌靈感多方面的方法論,一套吸取了劉慈欣優點的參考理論。嘿嘿,提到創作,這又繞回作者上了,既然不少作者主動忌諱劉慈欣,那就有主動學習的,辯證規律嘛!本文主要就是針對這部分朋友的,我覺得,既然沒有更好的,我們不妨厚著臉皮去山寨嘛,有什麼不好意思的,科學技術和文藝創作都講究創新,如果堅持【個人風格】不能獲得成功,那麼就抱大腿,就厚顏無恥,把基本功練紮實,再想辦法另起爐灶,難道不是這個理兒嗎?本文著重講「遣詞造句」的環節,少量夾帶「構造故事」和「鑲嵌靈感」,因為文風主要就是不同作者調控詞句的特徵,盡量從這一層分析劉慈欣,以剩下兩方面作補充。不過我琢磨劉慈欣也就一兩年,學得少而想得多,很希望和大家互通有無,增加自己的見識,下面開始闡述我的觀點!二,從開頭之斑窺豹
劉慈欣的一開頭就能吸引人,而且和全文協調極好,是完美的剖析教材,我們就把這個作為切入點吧!總體概括是兩個詞——「陌生」[2]和「信息量」。
為了便於分析這兩個概念,我們看《詩云》的開頭,用字母作分段:我敢說,每個初讀《詩云》的朋友一開始都是拒絕的,這講的什麼JB玩意兒啊,根本摸不著頭腦!還真說對了!所謂陌生,就是通過大量引入異常事物、使用攝像機般客觀冷漠的語氣敘述等手段,故意和現實拉遠距離,讓讀者摸不著頭腦,把世界構造得荒唐離奇,甚至讓讀者產生不快。如引文A段里劃線的短語:南太平洋上、吟詩航行、A 伊依一行三人乘坐一艘遊艇在南太平洋上做吟詩航行,他們的目的地是南極,如果幾天後能順利到達那裡,他們將鑽出地殼去看詩云。
B 今天,天空和海水都很清澈,對於做詩來說,世界顯得太透明了。抬頭望去,平時難得一見的美洲大陸清晰地顯示在天空中,在東半球構成的覆蓋世界的巨大穹頂上,大陸好像是牆皮脫落的區域……哦,現在人類生活在地球裡面,更準確地說,人類生活在氣球裡面,哦,地球已變成了氣球。地球被掏空了,只剩下厚約一百公里的一層薄殼,但大陸和海洋還原封不動地存在著,只不過都跑到裡面了,球殼的裡面。大氣層也還存在,也跑到球殼裡面了,所以地球變成了氣球,一個內壁貼著海洋和大陸的氣球。空心地球仍在自轉,但自轉的意義與以前已大不相同:它產生重力,構成薄薄地殼的那點質量產生的引力是微不足道的,地球重力現在主要由自轉的離心力來產生。但這樣的重力在世界各個區域是不平均的:赤道上最強,約為1.5個原地球重力,隨著緯度增高,重力也漸漸減小,兩極地區的重力為零。現在吟詩遊艇航行的緯度正好是原地球的標準重力,但很難令伊依找到已經消失的實心地球上舊世界的感覺。C 空心地球的球心懸浮著一個小太陽,現在正以正午的陽光照耀著世界。這個太陽的光度在二十四小時內不停地變化,由最亮漸變至熄滅,給空心地球裡面帶來晝夜更替。在適當的夜裡,它還會發出月亮的冷光,但只是從一點發出的,看不到滿月。D 遊艇上的三人中有兩個其實不是人,他們中的一個是一頭名叫大牙的恐龍,它高達十米的身軀一移動,遊艇就跟著搖晃傾斜,這令站在船頭的吟詩者很煩。吟詩者是一個乾瘦老頭兒,同樣雪白的長髮和鬍鬚混在一起飄動,他身著唐朝的寬大古裝,仙風道骨,彷彿是海天之間揮灑寫就的一個狂草字。E 這就是新世界的製造者,偉大的——李白。
目的地是南極、
鑽出地殼去看詩云。恐怕如果是性子急的朋友讀到這些莫名其妙的話都要刪書了(或者撕?)。雖然《詩云》有個相當於前傳的《吞食者》,但在開頭這部分二者根本驢唇不對馬嘴,毫無銜接,大牙不是和吞食帝國走了么?地球咋成氣球了?還有尼瑪李白什麼鬼呀!(╯‵□′)╯︵┻━┻所以,劉慈欣構造的陌生環境,讓即便是讀過前傳的讀者,也同樣可能抓狂。但這種不快感恰恰是劉慈欣最鮮明的特色:一來能夠阻礙讀者對後續的預想,讓故事在明了之時充滿意外,大大加強了趣味性。二來如果習慣這種文法,就會附加一個「先抑後揚」BUFF,往後主線步入軌道後,讀者就越能沉醉於象限。再說「信息量」,就是緊跟在「陌生」後而來的設定與交代,作用是稍微沖淡陌生、緩解讀者不快,而且把細節豐滿起來,和「陌生」一張一弛,形成敘事節奏,有條不紊地讓讀者徐徐投入故事的世界,並逐步與其親和(這時不快感的第二種好處就體現出來了)。如引文B段的後半段和C段,就是對前文那些劃線細節的交代:
並且,劉慈欣還愛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交代設定同時並不完全傾倒完,將一些重要內容故意無視,壓縮成了新的陌生:地球被掏空了,只剩下厚約一百公里的一層薄殼,但大陸和海洋還原封不動地存在著,只不過都跑到裡面了,球殼的裡面。大氣層也還存在,也跑到球殼裡面了,所以地球變成了氣球,一個內壁貼著海洋和大陸的氣球。空心地球仍在自轉,但自轉的意義與以前已大不相同:它產生重力,構成薄薄地殼的那點質量產生的引力是微不足道的,地球重力現在主要由自轉的離心力來產生。但這樣的重力在世界各個區域是不平均的:赤道上最強,約為1.5個原地球重力,隨著緯度增高,重力也漸漸減小,兩極地區的重力為零……空心地球的球心懸浮著一個小太陽,現在正以正午的陽光照耀著世界。這個太陽的光度在二十四小時內不停地變化,由最亮漸變至熄滅,給空心地球裡面帶來晝夜更替。在適當的夜裡,它還會發出月亮的冷光,但只是從一點發出的,看不到滿月。
大致解釋完地球的現狀後,劉慈欣不急著交代吞食帝國的事,在引文D段,劉慈欣又切回視角,開始了人物的交代,並在E段把李白拖出,並無恥地強調:地球被掏空了(為什麼呢?這就給和前傳《吞食者》扣合墊下伏筆)
很難令伊依找到已經消失的實心地球上舊世界的感覺(原來的地球怎麼了?依舊伏筆)
這又把故事的陌生性再次深化了,但這次已經不同於最初的陌生,讀者已經有了較清晰的邏輯鏈條,劉慈欣平穩的敘述不僅僅沒有讓不快感變強,而是消減了,讓故事充滿未知和趣味:這就是偉大的——李白。
作詩是干毛線?和地球有個毛關係?
是這個李白要去作詩?還是他們都去?這個李白和唐朝的李白是一個人嗎?
大牙怎麼和他扯上關係的?三個人裡面到底誰才是真人?不是人的到底是誰?到底是個啥東西?
這開頭一斑效果非凡,豹頭般的衝擊充分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後文正餐是吃定了,不愁沒好評。
而這時應該會有朋友問了,劉慈欣建立閱讀邏輯有什麼訣竅?為什麼他的故事能有如此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為什麼過渡到下文如此流暢?我想到了一種解釋,請看下面的示意圖:循序漸進、跌宕錯落,與讀者思維時刻接鋒,最後回到原處,還引出下文,將邏輯圓滿,沒有缺失感,這讀罷能不舒服么?由達科·蘇恩文(Darko Suvin)所提出的陌生認知理論已然是科幻與讀者關係最為典範的解釋,其核心就是「符合人對新事物的認知過程」,也就是發現陌生→探索陌生→遇到問題→持續探索→解決問題→發現新的陌生→持續獲得閱讀快感,用這個理論來看待劉慈欣,真的是完美契合。後續的內容看點贊數吧,沒人看就沒啥動力了,而且不知誰把我舉報摺疊了,看來填坑太慢引起不滿了啊。。。(苦笑)==============================引用:
[1]:世界觀察:《三體》專題—陳楸帆問答部分………… 引用內容的時間點 2:07~2:15[2]:基於認知與疏離理論的科幻小說認知機制研研究……………西北大學_丁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