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焦」的實質(上): 三焦是五髒的通道△

【通訊作者簡介】:鄭敏麟,男,1971年9月生,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福建省衛生系統中青年骨幹人才培養項目資助計劃重點項目、福建省衛生廳中醫處一般項目、福建省衛生廳青年課題,並參與福建省科技廳重點項目、福建省自然基金等多項科研課題,在醫學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提出「中醫藏象實質細胞生物學假說」,獲得「優秀論文一等獎」和2015陳可冀院士-片子癀葯業科研獎勵基金三等獎;此外還獲得2011年福建省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2年度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2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優秀青年教師」等獎項。聯繫電話:18959123552 ,0591-22861151(單位) 電子郵箱:809220140@qq.com

【作者簡介】:阮詩瑋教授,留美碩士,擅長中醫腎病治療。福建省衛生廳副廳長,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腎臟專業委員會委員、消渴專業委員會委員,華東地區中醫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醫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會常委, 《中醫藥通報》主任編委,《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誌》編委。從1985年起主持衛生廳、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委中標科研課題6項,指導和參予2項。近年又主持省衛生廳重大國醫攻關科研課題1項。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獎、福建醫學科技獎、陳可冀院士-片子癀葯業科研獎等多項獎項。

【摘要】:本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通過對《內》、《難》和歷代文獻對三焦的論述進行歸納後認為,三焦充塞整個軀體,包容五臟六腑,大而無形;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器官之間諸氣、水液運行和代謝物質交換的通道。

下篇以上篇為基礎,並結合10餘年來筆者研究的的中醫藏象實質的系列成果,得出結論:三焦的形態學實質,在細胞的微觀的層次是細胞質,在人體的宏觀層次是細胞間隙。

【關鍵詞】:三焦;細胞質;細胞間隙;五臟;藏象實質

三焦之名始於《內經》。《靈樞·本樞》雲「三焦者……一是孤俯也,六腑之所以合者。」後世醫家對三焦的形態學(即解剖學)實質眾說紛壇,莫衷一是,至今未有定論[1-6]。筆者通過對《內》、《難》和歷代文獻對三焦的論述進行歸納後認為,三焦形態學特徵可歸納為「大」而「無形」;而三焦的功能可歸納為「通道」, 是「氣的升降出入」、「水液的輸布」和「營養物的布散、代謝廢物的排出」的通道。

1三焦的形態:大而無形

從歷代文獻對三焦的形態學方面的描述看,三焦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大,大到包容五臟六腑,充塞整個軀體;二是「無形」,即沒有具體形狀,因為三焦太大了,充塞整個軀體,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之間的空隙,均為三焦所屬,所以無法描述其具體形狀。

1.1三焦之「大」

三焦之「大」,大到包容五臟六腑,充塞整個軀體。《靈樞·本樞》雲「三焦者……一是孤俯也, 六腑之所以合者。」 《中藏經》曰「 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於周身灌體, 和內調外, 榮左養右, 導上宜下, 莫大於此也。」張介賓《類經?藏象類》 「三焦……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府也」,「十二臟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可與匹者。」因此,可以認為,皮膚之內,整個軀體皆為三焦所屬。

1.2三焦「無形」[3]

三焦「無形」,即沒有具體形狀,因為三焦太大了,充塞整個軀體,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之間的空隙,均為三焦所屬,所以無法描述其具體形狀(就如萬物均在宇宙中,而因此無法描述宇宙的形狀一樣)。《難經?三十八難》首先提出三焦「有名而無形」,認為三焦只有功能而無具體形態,其雲「臟唯有五, 腑獨有六,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主持諸氣, 有名而無形。」徐靈胎:「按《靈》、《素》之言三焦者不一,……既謂之腑,則明是臟腑泌瀉之具,何得謂之無形?但其周布上下,包藏臟腑,非若五臟之形,各自成體,故不得定其象,然謂之無形,則不可也。」

2三焦的功能:通道

《內經》、《難經》論述三焦功能,可以概括起來一個功能——通道。三焦是「氣的升降出入」、「水液的輸布」和「營養物的布散、代謝廢物的排出」的通道[2]。

2.1三焦是「諸氣」升降出入的通道

《難經·三十一難》曰:「三焦者,氣之所終始也。」《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臟六腑」。《中藏經》曰「 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於周身灌體, 和內調外, 榮左養右, 導上宜下, 莫大於此也。」

2.2 三焦是輸布水液的通道

《素問?靈蘭秘典》曰:「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靈樞·五癃津液別》曰:「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其為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2.3 三焦是布散營養物,排出代謝廢物的通道

《靈樞?營衛生會》曰:「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形象地概括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形容上焦主布散水谷精氣,如同霧露蒸騰。「中焦如漚」,形容中焦主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同漚物浸漬。「下焦如瀆」,形容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溝渠水道。該條文說明,精微物質的布散和代謝產物的排泄均要以三焦作為通道才能進行。

3 作為通道的三焦,完全符合中醫「腑」的概念

中醫認為,「腑」的特徵是 「以通為用」、「 受五臟濁氣,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三焦作為「氣的升降出入」、「水液的輸布」和「營養物的布散、代謝廢物的排出」的通道,只有通道暢通,才能正常執行其生理功能;如果三焦通道壅塞,原本應該暢行無阻的氣血津液受阻不行而滿於其間,則三焦病矣。如《靈樞?藏府病形》曰:「三焦病者,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又如《傷寒論》30條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

4 有「六腑之一的三焦」和「上、中、下焦的三焦」二者的區別嗎

有人認為[7],三焦有「六腑之一的三焦」和「上、中、下焦的三焦」之區別,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4.1 有關「六腑之一的三焦」的描述條文

《靈樞·營衛生會》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素問·五臟別論》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在,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 名曰傳化之腑。」

4.2 有關「上、中、下焦的三焦」的描述條文

《靈樞·營衛生會》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隔而布胸中,走腋,……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之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不注肺脈,乃化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難經·三十一》言:「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榖;其治在臍傍。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街。」

4.3 此三焦即彼三焦

但,此二者真的有區別嗎?如果我們認可三焦腑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器官之間諸氣、水液運行和代謝物質交換的通道;是一個充塞整個軀體、大而無形的大空間,則五臟均處在三焦腑之內。而古人為了區分五臟在三焦腑之內的位置,而把三焦劃分為上、中、下三部,名曰上焦、中焦、下焦。由此可見,所謂的「上、中、下焦的三焦」之部位三焦,即是六腑之一「孤腑」的三焦。

5 小結

綜上可見,三焦是包容五臟,為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器官之間諸氣、水液運行和代謝物質交換的通道。五臟均處在三焦之內,三焦是一個充塞整個軀體、大而無形的大空間,故三焦大而無形,乃稱其為「孤腑」。

【參考文獻】:

[1]陳啟蘭,龔一萍.「三焦」實質探幽[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5);311-313

[2]劉亞梅,王 斌.論三焦實質[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0,(9);747-748

[3]楊仕哲.從歷史的分期重新檢視三焦的實質[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10(11);24-25

[4]王人澍,林昭庚,張賢哲等.從中西醫學探討內經、難經、中藏經之三焦實質[J].華夏醫藥,2006,1(1);33-40

[5]王峰.試析《內經》三焦府[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0,(7);542-543

[6]梁海濤.也談三焦府——兼與王峰先生商榷[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1,17(8);823-824

戴岐. 三焦實質之探討

[7]王琦.中醫藏象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831-834

*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81573855),福建省衛生系統中青年骨幹人才培養項目資助計劃重點項目(2013-ZQN-ZD-26)

推薦閱讀:

古人觀世界(二)不正名實,何以問天
中醫與西醫,你更相信哪一個
貴國的醫學世界第一
食谷者巧而慧,食肉者勇而悍,從中醫的觀點看這個有依據嗎?
你可能坐了個假月子 · 之生化湯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