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讀書收穫大

讀出收穫來(兼答如何讀書)

哲學家將哲學命題分為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在這種把生命作為一場靈魂酷旅的世界觀的指導下,他放棄了巨額家產,在一次與年輕妻子口角之後,憤然離家,最終感染肺炎,不幸離世。閱讀也像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係一樣。閱讀觀決定了閱讀策略。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將閱讀定義為: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只是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種閱讀才能使閱讀者在克服困難之後體驗到自己的成長。采銅老師將閱讀看作個人成長的利器,不顧被罰跪搓衣板的危險和痛苦,買來一柜子書,用功研讀,終在知乎大放異彩。陳章魚將讀書視為像吃飯一般的尋常事,也就沒有了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反而用不上的心焦,擁書而眠,自在逍遙。也有人被想讀書又不知從何入手的迷茫,或被一次次努力卻又最終放棄的沮喪打敗,閱讀變成了一件充滿焦慮、壓力的苦差。要學會閱讀,首先得有合適的閱讀觀。

一、閱讀觀

1、到目前為止,書籍還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最好載體。網易公開課、百家講壇等視頻課程提供了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儘管袁騰飛老師激情澎湃的講解時而讓人熱血沸騰時而讓人扼腕長嘆,但手捧《岳飛傳》更能走進歷史的深處,默默關照著一個個人複雜的心理,感受命運的無常與必然。人類文明得以不斷發展,得益於書籍將知識固化。記憶有極限,理解有深淺,站在書籍砌成的階梯上,一代代人仰望更高遠的存在,一次次突破人類智慧的局限。百思不解的疑惑,耿耿於懷的心結,書籍都能帶來啟迪(不是答案)。一件事如果註定失敗或成功的希望極其渺茫,還要不要努力?那就讀讀西西弗斯的神話和史鐵生。怎樣才能高效學習?那就看看《暗時間》。啟迪就藏在書中,發現問題,努力尋找,閱讀學習,融合提高,是個人成長的途徑。三體文明覺得人類最不可思議之處在於思想和表達的不一致。人類固然不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相互理解,每個人的心靈又都是一個幽微的世界,書籍成為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才能窺到一絲人性的複雜:斯嘉麗的善妒與真誠,唐泰斯的善良與算計,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勇敢與堅毅……於是自己便在他們的對照下呈現了出來。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每種生活都是一種局限,而書籍給了枷鎖下的人性超越平凡,豐富體驗的機會。

2、楊絳先生說,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讀書也符合量變引起質變的普遍規律。路遙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翻閱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重要的新聞報道並擬定了龐大的長篇小說閱讀計劃。有如此豐富積累才有了矛盾文學獎上明珠的璀璨光芒。秋葉先生在《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中描述過這樣的經歷「其實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這些書是否真的是經典,但是老老實實反覆讀了幾遍,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反思,總結。到了 2005 年,單位搞封閉討論,討論了三天三夜,我突然就開竅了」。其中單位封閉是開竅的觸發點而沒有了前期不厭其煩的閱讀、積累又何談開竅?每當心浮氣躁,幻想一步登天時,我就會想起那篇關於閱讀達人的報道,他們幾乎將所有的業務時間用於閱讀,每晚三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幾乎兩天一本的閱讀速度和常年的堅持使他們領略了多少知識的樂趣?又在知識的賽跑中把我甩在了多遠的後面?

3、讀書並不是個人成長的唯一途徑。讀完一本《幸福的方法》就想脫胎換骨、獲得幸福,這種想法極有可能落空。讀書並不能讓你直接獲得智慧。翻遍《鬼谷子的局》、《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也學不會戰場上談笑自若、縱橫捭闔的淡然瀟洒,因為任何智慧都是知識、經驗以一個個獨特的人為載體對複雜世界的表達。「書到用時方恨少」是常態,啃完《經濟學原理》也無法預測經濟走勢。書本知識只是對豐富世界的簡化而我們面對的是真實複雜的世界。「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作者表達的意思只是一部分,就像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無法被戰勝的桑迪亞哥但自己卻選擇了引彈自殺。總之書絕非萬能,因而炫耀就毫無必要。讀書就像生活,平常心即可。它既可以是雨夜孤燈,獨坐案前地凝神細品;也可以是朝陽未露,斜倚床頭地一目十行,書式生活即是尋常生活。

二、閱讀策略

完整的閱讀過程包括:興趣激發、資源收集、理解記錄、聯繫評價、運用修正、表達融合。

1、興趣激發。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張載。閱讀效果的差異與興趣激發有非常重要的關係。無意中點進亞馬遜商店發現《解憂雜貨鋪》排名靠前,點開網友評論,一片溢美之詞,於是買來翻翻。讀完也覺得不錯,可幾天之後,幾周之後,幾個月之後呢?可能模模糊糊記得一些情節和感悟,其餘的沒了,更覺得沒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些變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興趣是外源性的。換句話說,這就像是學校學習,學什麼,已經被教科書和老師固定下來,自己並不能決定學什麼,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主選擇學習和閱讀的能力。因而在興趣激發環節要少跟風,多從自己的內心出發。

如何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呢?要有問題意識,即以問題為導向。

與隨大流的閱讀方式不同,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策略關注閱讀者自身。即以閱讀者內心的困惑為起點,構建出充滿個性,結構清晰,目的明確的閱讀體系。簡言之即從問題出發。

在采銅老師《深度學習的藝術》一書中,引用了這樣一個事例:「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要說實話?」這是維特根斯坦思考的第一個哲學問題。那時他只有八九歲,他向自己問了這個問題,並苦苦思索,卻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個問題的兩難性折磨著他,逼迫著他去解開謎團。據《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的傳記作者蒙克所說,正是「那種問題激起的強制傾向把他拽進了哲學」。

您發現了嗎?正是這樣的一種困惑牽引出了一系列的閱讀和學習行為。因為這種困惑是源於內心的,所以它帶來的閱讀動機更加持久。又因為這一問題是自己提出的,而不同的人生閱歷,工作經驗,性格天賦又各放異彩因而閱讀才真正實現了多樣化。最後,提出的問題是建立在以往的知識、經驗體系中的,閱讀也就成為了一種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知識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成為線串珍珠般牢固的存在。

問題又從何而來呢?學校教育的一大弊端是重知識傳授輕探索研究。輕探索研究的一大表現是沒有教會學生提問。有時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好的答案重要的多,它表現出一種觀察世界的角度,體現出思維不可替代的個性。在經年累月重複、低效的知識傳授中,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被消磨殆盡,成為一個不會思考只會接受信息的「機器」。因而喚醒沉睡的好奇心,學會提問成為閱讀的首要環節。

采銅老師還引用了「元問題」的概念。元問題即構成一個人最基本的知識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起始問題。它不以固定的答案為表現而以貫穿始終的問題和對問題的思考為核心。在「元問題」之外還有「元技能」。「元技能」更加註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我為自己擬定的「元問題」有

(1)、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2)、生活的真相有哪些?

(3)、有所謂的「幸福」嗎?如何獲得幸福?

(4)、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如何生存和發展自己?

我為自己擬定的「元技能」包括:

(1)、如何閱讀?

(2)、如何學習?

(3)、如何思考?

(4)、如何管理情緒?

(5)、如何高效工作?

(6)、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良好的教育?

(7)、如何進行健康管理?

在這些「元問題」和「元技能」的召喚下,閱讀成為了有的放矢的過程,也就有了積累、提高的可能,這比拿一份推薦必讀書單硬著頭皮讀下去是不是更好呢?

2、資源收集

讀書既然是個人知識自我構建的過程,那麼選什麼資源作為閱讀對象便成為閱讀開始前的重要工作。

資源收集的基本原則是經典性、漸進性、集合性、連貫性。

(1)、經典性

如果想領略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又怎能錯過這座高峰——《紅樓夢》?如果想與哲人漫步,聆聽智慧的低語,入門級的《蘇菲的世界》和《生活的智慧》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在教科書之外觸摸中國歷史上那些或高貴或卑鄙的靈魂,《史記》作為一曲絕唱正合心意。經典作為一個領域的代表,既從內容上展現該領域的誘人與豐富;更從思想上具有較大的普遍性,當然也成為篩選資源的原則之一。

(2)、漸進性

二月河先生曾批評當今的閱讀現狀,他說,當今的一名大學生如果不能耐下心讀完一本《紅樓夢》可稱作恥辱。《紅樓夢》確不易讀,人物繁多,關係各異,閨閣女子性格敏感、關係幽微,幾拿幾放最終草草了事。怎麼才能把它讀進去?漸進是方法之一。如今信息爆炸,資源繁多,有《紅樓夢》的評書資源,邊聽邊能理清情節。有蔣勛細說《紅樓夢》,可以初步領略神韻,台灣大學歐麗娟講的《紅樓夢》更上升到文本解讀層次,更加深刻。聽完這些再回頭細翻《紅樓夢》,就能進入狀態,品出韻味。閱讀能力也是通過漸進式訓練地以提高。

(3)、集合性

在「豆瓣閱讀」中有許多必讀書單。這可以視為一種集合,但仍有缺點:一是主觀性——畢竟別人的感受不能代替自己,二是缺少針對性。既然閱讀以問題為導向,那麼就應該有意識地收集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書籍形成自己的問題導向閱讀書單,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學習,這樣才能使無意識的積累變為有意識的構建,從而對一個問題有足夠深入的認識。例如:為了解決如何閱讀這一問題我收集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拆書幫》、《如何高效閱讀》、《他們是如何選書和讀書的》等書籍,這些書都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將它們綜合起來並融入自己的理解、體會、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這其實也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主題閱讀。

(4)、連貫性

一旦開始閱讀,就像拿起一根穿上線的針,將一顆顆珍珠串在一起。以劉未鵬的《暗時間》為例,在書中他不僅介紹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時間管理方法、思考策略更真誠地向讀者推薦一本本書籍:《橫向思維》、《你的燈亮著嗎?》、《專註力》……因而一旦開始一個領域的探索,一本好書就像一張地圖能讓你按圖索驥、融通內外——這才是不斷積累以期量變引起質變的方法。

2、理解記錄

閱讀過程的核心是信息的接收與理解。低效閱讀的典型特徵是儘管文字信息不斷地被接收,但因為種種原因這些信息並沒有被理解,並沒有與已知的知識發生聯繫,並未形成自己的系統,這直接導致了信息浮光掠影般的在腦海里一晃而過,那麼如何做好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呢?

邊讀邊想,邊讀邊記

(1)、邊讀邊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之一,要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思考不能缺席。問題的關鍵是想些什麼?

①推測:下面會怎麼樣?

閱讀小說最令人陶醉的當然是入情入境的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因與羅伯特·金凱的愛情究竟如何收場?又能被她的孩子們接收嗎?《三體》中雲天明和程心究竟有沒有重逢?通過已知情節推斷故事的發展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發現作者的匠心所在。小說家在一步一步營造閱讀期待,讀者更要用這把鑰匙打開通往文本之門。

②提問:究竟說什麼?

初中時讀《老人與海》覺得那句「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倒」充滿了力量,於是把它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大學時再讀,發現老人的形單影隻不正是那些超越時代的偉大人物的共同命運?後來越來越發現一本中篇小說竟蘊含這麼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老人的謙卑與自信,人與自然僅僅是和諧那麼簡單嗎?人最終的結局也許都如同老人甚至不如老人,因為他畢竟還帶回了如此巨大的一副魚骨。不斷追問作者究竟想說什麼,藏在冰山下更大的部分才能一點點浮出水面,因為這種追問也使得閱讀成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

③原因:為什麼這樣說?

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寫下這些句子: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更動。為什麼苦難成為了信心的原因?又為什麼用不斷的來形容苦難?他還寫道: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後的恭維,它的恩惠惟有在渡涉苦難的時候才可以領受。如果一件事即使去做也極少可能成功,那還做不做?在這種情況下保持信心有什麼意義?在閱讀這些充滿人生感悟、在痛苦的思考後得出的句子時,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覺得很深刻進而很佩服的層面上,要不斷地追問為什麼這樣說。史鐵生曾說:人生有三種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來只能註定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慾望,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因而人生從根本上來說無法擺脫困境和苦難的。既然苦難是無法擺脫的,那麼不斷的苦難就要求著不斷的信心,因為只有信心才帶來了泅渡苦難的動力,才使得泅渡苦難的過程充滿了拼搏和不服輸的意志。不是一件事已經有人成功了,才有信心,也不是這件事在能力之內,才有信心。而是當你面對不可逃避的苦難時你必須有信心。如果一件事即使去做也極少可能成功,也應該充滿信心地去做,因為在充滿信心去做的過程中,那種全情投入、不卑不亢的巔峰體驗已經是對你最高的獎勵。也因為每次付出都是對成功的一次量的積累,澆灌著成功的種子開花、結果。這就是信心的意義,它帶來了過程的精彩,它體現了人性的不屈,它是自由的保證。有時支撐觀點的理由比觀點更重要。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④方法:怎樣寫?

書籍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理解內容之後,若能思考作者是怎樣將思想用與之切合又富有作者個性的方法表現出來的,這就能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學到能運用到自己寫作中的方法。

每次讀阿城先生的《棋王》都是一次美的享受。那麼阿城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使一篇中篇小說有如此魅力的呢?讀得次數越多,越能有更多發現。首先是簡潔:直奔主題——車站是亂得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沒有多餘的環境描寫,沒有呆板無味的人物交代,氣勢已經躍然紙上。我甚至發現,這篇小說中許多句子要剪去不必要的詞都很難做到,這才是了不起的文字功底。其次是細膩:寫王一生的吃——我看他對吃很感興趣,就注意他吃的時候。列車上給我們這幾節知青車廂送飯時,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聽見前面大家拿吃時鋁盒的碰撞聲,他常常閉上眼,嘴巴緊緊收著,倒好像有些噁心。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綳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

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几。一粒干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裡,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乾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裡去摳。終於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

咽下去,喉節慢慢地移下來,眼睛裡有了淚花。如此細微的動作都被作者捕捉到了,不得不嘆服阿城先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一邊是惜墨如金的極簡,一邊是細微到分毫畢現,如此大開大合怎能不讓人反覆欣賞。再次是神奇:有的作家編故事功力不足,讀者一看就發現,進而少了趣味。王一生的幾次奇遇例如:被抓進公安局、偶遇拾廢紙的老頭,最後的車輪大戰……前幾次讀完甚至有信以為真的錯覺,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情節雖奇但又和前後文渾然天成,更因為作者選擇的敘述角度是第一人稱的講故事角度,因而才有如此效果。

如果閱讀僅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看到的僅僅是表面;如果能深入分析作者,那就是與另一個靈魂的對話。

⑤評價:怎麼樣?

初讀《平凡的世界》,它帶來的震撼毋庸贅言。孫少平和田曉霞超越自身階級,勇敢而富有書卷氣的愛情令人神往。孫少平苦難不斷的命運和消沉之後不屈的抗爭帶來啟迪。在書的後記里有作者路遙先生的一段話:只能永遠把艱辛的勞動看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穫的指望,也心平氣靜地繼續耕種,至今被我奉為圭臬。一段時間裡,每談小說必提及它。2015年開年大戲《平凡的世界》開播,再次翻開書本重溫經典,一些感覺開始萌動:文筆是不是略顯粗糙?在敘述的過程中作者直接進入文本展開議論會不會影響情節的連貫和破壞美感?農村幹部的形象是不是有臉譜化的嫌疑?……經過了這樣的疑問,對這部小說開始形成更加清晰的評價:偉大但並不精巧,感人卻略顯凝滯,政治擠壓文學,形式不及內容。

當然不能苛責作者創作出面面俱全的作品,但閱讀之後的評價:或縱向,或橫向;或題材,或技法……都值得去思考,這樣才能去粗取精,才能在自己一點點的努力之下拉進與作者的水平差距,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2)、邊讀邊記

準確地說,記包括記錄和整理兩個步驟。

大腦的思維容量有限,如果不能及時把重要信息記錄下來,為思維和想像騰出空間,腦力就如載滿貨物的馬車,步履維艱,想要進行更高級的思維活動也只能慨嘆餘力不逮。記錄和整理更是思考和記憶的過程。《白骨精學習法》的作者勝間和代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汲取知識的時間與整理學習成果的時間是對等的。閱讀作為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在讀過之後就戛然而止當然會功效不彰。

①要點式記錄

《清醒思考的藝術》和《明智行動的藝術》是兩本介紹人類思維誤區的通俗讀物,篇幅短小,結構緊湊而內容繁多。對待這類要點、層次、結構明顯的書籍,以記錄要點為主。例如可以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記下賭徒謬誤、黑天鵝效應、團體迷思等。讀完書打開思維導圖,對照記錄的內容進行回憶與聯想,將這些普遍的思維錯誤與生活結合起來才會有更多收穫。

②積累式記錄

與經濟管理類圖書和心理學大眾讀物不同,文學類書籍不一定傳授確定的知識或技能,而是引導讀者去感受世界的紛繁複雜和人類內心世界的千姿百態,因而記錄方式也不同。對於文學類讀物,積累式記錄是更好的方式。葉廣芩女士的《夢也何曾至謝橋》曾獲魯迅文學獎,一段描寫極生動活潑:  

我想看看父親和那個謝娘在窗帘的遮擋下在做什麼。孩子的好奇心驅使著我,我悄悄向那窗戶還回過去。

  就在我剛剛貼近窗戶,把舌頭伸出來,要舔那窗戶紙的時候,我的辮子被人揪住了。一雙黏糊糊的手,毫不留情地拽著我的小辮,直把我拉到南牆。我疼得齜牙咧嘴,對臉色鐵青的六兒喊道:你要幹嗎!

  六兒壓低聲音惡狠狠一字一頓地說:我、要。操、你、媽!

  在金家,沒有人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也沒有人對我有過這樣憎惡的態度,這些令我驚奇。特別對「操你媽」意思的理解,作為一個大宅門裡的小丫丫來說還十分欠缺,我說,我有三個媽你操哪個?

  六兒說,我都操!

  從他那猥褻無恥的神態里,我推斷出這不是一句好話,就一腳踢翻了他的糨子盆,將那些沒有眉眼的破布攘得滿院都是。發脾氣是大宅門孩子的專利,我們家的孩子不會「操你媽」,但我們家的孩子都會發脾氣,我們要發起脾氣來,能讓天塌下來。

  我呼呼地喘著氣,掀倒了晾在牆根的所有袼褙,我在那些袼褙上使勁兒踩,又把那棵樹踹得嘩嘩響。六兒叉著腰,冷冷地看著我在院里折騰。當我掂起半塊磚,準備向著北屋的玻璃砸過去的時候,六兒過來干涉了。他擰住了我的胳膊,把我的手使勁往後背。磚是扔不出去了,我伸出空著的手,沖著六兒那張討厭的臉,自上而下,狠狠地來了一下子,立時,那張臉花狸虎般,出現了幾道血印兒。六兒不吱聲,提著我的脖領子將我拎出大街門……

每次讀到這一段仍會忍俊不禁,京腔京味的口語化敘述,含而不露的分寸把握竟能把這一小小的衝突描摹地波瀾起伏。對於這類引發共鳴、印象深刻的文字以積累為目的進行記錄,一段時間之後再次翻閱會有更多體會,不斷地琢磨妙處甚至能在自己的寫作中得以運用。

③背誦與抄寫

最慢的方法也是效果最好的辦法。遠有張溥「七錄齋」燒了再抄、抄了再燒,直至文思泉湧、倚馬可待;近有茅盾先生抽背《紅樓夢》的章節達半小時之久。面對爆炸式的知識增長,心平氣和地用背誦、抄寫的方式將經典印入腦海使之成為學問、知識的根基,才能達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高遠境界。

因為喜歡,曾手錄《棋王》。每日一頁,前後共歷時近三月。每次寫完又做旁批,如此反覆,才窺得一點門道:阿城先生也是在廣泛汲取傳統文化的滋養之後,寫成《棋王》。小說中文白互現、精練樸實的語言風格或是借鑒《古文觀止》?在物質、精神雙重貧瘠的年代真切地生存是否是儒、道思想的融合?也許「尋根文學」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思潮更應該是自然的回歸和每個中國人的自我確認。

4、聯繫批判

以問題為導向確保了閱讀行為目標明確,以書單為組織形式框定了閱讀範圍,邊讀邊想、邊讀邊記使思考和記憶伴隨始終,但當一本書讀完有意識地強化聯繫和評價將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建立一個索引,不但方便再次提取更使得知識融為一體。

聯繫既包括書籍之間的聯繫也包括書籍與閱讀者的聯繫。

1848年出版的《茶花女》是文學史上第一次將妓女作為主角。瑪格麗特不顧一切地投入與阿爾芒的愛情,為了成全愛侶的家庭和榮譽,最終選擇忍辱負重,凄慘離世。「我的心,不習慣幸福,也許在你的心裡更好。在你的心裡,世界就看不到我了」。這位女性身上洋溢著溫柔、善良和偉大的犧牲精神。

明朝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同樣塑造了風塵女子杜十娘。不同的是杜十娘用怒沉百寶箱這一極端舉動控訴了心上人的懦弱無能和卑鄙無恥。這一形象以對真摯愛情的不舍追求和絕不委曲求全的自我毀滅更具社會批判性。

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刻畫的是煙花女子的群像。當民族矛盾、國家存亡超越愛情,一群女子為保護教會學校的女子選擇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她們的尊嚴,而她們的人生價值也最終得以彰顯。

同樣的人物身份卻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展現著生命的不同可能,有意識地注意這些聯繫是閱讀書籍之外的收穫。

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強調閱讀者盡量理解《六經》的本義,我注《六經》

是閱讀者利用《六經》來解釋自己的思想。只有將書籍和讀者聯繫起來,閱讀的效力才能最大化。華羅庚先生讀一段文字後就會停下來,想想自己的理解再猜猜下文會說些什麼,接著繼續讀下去,如果和自己想得不一樣,又停下來琢磨。在這種閱讀中,文本成為了楔子,引起讀者思考,讀者將自己的經歷、理解融入文本又出離文本,與作者進行著無聲的對話,這就像是一堂互動良好的課堂,作者、讀者藉助文本展開交流、討論才能彼此促進。反之缺少了讀者與書籍的聯繫

就像蹩腳的老師只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盡信書,不如無書」。批判是由書本知識過渡到智慧的關鍵一步。文字無法概括豐富的世界,作者在字裡行間表達出來的意思存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過濾,因而停留在牢記知識的層面上的閱讀只不過把自己作為了一件容器,而批判性的閱讀則把書本知識作為攀登智慧高峰的階梯,最終把這些知識與自己的人生經驗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看法。

《這樣讀書就夠了》為職場工作繁忙人士提供了新的閱讀策略。強調以閱讀者的收穫為重心,關注學以致用:這都是切中要害的觀點。但閱讀本身就是一件享受的事情,過於強調從書本的零星知識中牽引出感受和領悟會不會割裂書本的整體表達效果?又如何確定牽引出來的結果符合整體構思?沒有了整體閱讀零星的感悟是否能沉澱下來?閱讀的一個潛在目的是磨礪性情,把日常生活中的浮躁、急功近利祛除,在與文字的糾纏中獲得啟迪和享受,這樣的閱讀可能才會走得更遠。

5、運用修正

要麼忘記,要麼運用——書本知識的這兩種歸宿取決於閱讀者的選擇。採取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策略的另一個好處是:既然閱讀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運用就成為閱讀之後自然引申出的步驟。在書籍閱讀中不僅能獲得知識還可以習得方法和態度,而這些只有在運用中才能發揮最大效用,閱讀的最終目的才得以實現。

在《暗時間》里劉未鵬介紹了他的學習策略(也可以說成是時間管理方法):把閑暇時間變成暗時間,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反芻和消化平時的東西,讓知識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

在秋葉的《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時間管理思路:將需要整塊時間完成的任務劃分成小塊小塊的任務,並利用碎片時間集中精力完成。

一個強調思考,一個強調分步驟,但都切中生活中大量時間被無意識的浪費的現實。每當沉浸在無意識的千頭萬緒時,我就提醒自己趕緊抽身,要麼去思考、去回憶,要麼重拾起好久就想完成的事,又一次開始努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書籍也與現實發生交互關係。強求現實與書本相鍥合是本本主義的錯誤,「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訓猶在耳畔,當複雜的現實與書本知識相矛盾時,正是智慧的火花閃耀之時,也正是對書本知識進行修正之時。

把成功人士的經驗搜羅在一起加以概括、綜合就成了成功可以複製的理由嗎?現實真的如此嗎?還是成功只是每個做出一些成就的人都是在自己的人生際遇中克服弱點逐步走向完美卻又最終不能到達的過程?《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確實強調了高效訓練和長期規律積累對成功的極重要意義,但在普通人無法佔有足夠資源和完整的大塊時間的時候,正確的做法就應該是累計碎片時間,利用暗時間而取得突破。

6、表達融合

記者問史鐵生為什麼選擇寫作,他說,心裡有一肚子話無處傾訴,又有紙有筆就選擇了寫。寫作不是作家的專長,是每一個獨特心魂的訴說。不把表達看成是自我炫耀,就少了幾分顧慮;不求面面俱到,也就寫得輕鬆明快。更關鍵的是知識通過表達將再次得到重組,深埋在潛意識的聯繫得以調動;雜亂無章的知識在得以重新構建。費曼技巧的實質就是通過複述和表達檢驗知識、理解知識。

「萬物皆備於我」作為一種理想境界固不可妄言,但自己的知識、經驗在和現實的交流中得以融合最終形成自己對世界、人生的看法,這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


推薦閱讀:

蔚總結 -「秋葉」回答「怎樣讀書最有效?」
雖然一年只看了70本書,還是想分享這些收穫
追了一年的得到專欄,我整理了這樣一份書單
想變有錢,你可能需要經濟學這把鎚子
元認知 | 如何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後記住80%以上的內容?

TAG: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