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與「師父」別混淆
「師傅」與「師父」是兩個與傳道解惑密切相關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師傅」與「師父」區別在哪裡,往往混用這兩個稱呼。我們梳理「師傅」與「師父」這兩個稱呼所指的演變,辨析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看看混用這兩個稱呼是否適宜。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三字經》所說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一意思。
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還有另外一條材料可以佐證。根據《戰國策》的記載,在呂不韋的操縱下,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終於回到了秦國。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這裡師傅與教學關聯,顯然指的是老師。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史記》中9處11次出現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繫在一起。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
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聲望太高,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這一稱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佔,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至於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後期以後的事情。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 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師父」之稱,不僅出現得較晚,而且使用的頻率也非常有限。《四庫全書》雖然有數百次的出現,但大都別有所指,與我們要討論的「師父」不同。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如「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師,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鹽梅;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
唐朝以後,「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遲偓的《中朝故事》記載唐咸通年間,有個幻術藝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敗之後,他向觀眾賠禮致歉說:「某乍到京國,未獲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術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北宋費袞的《梁溪漫志》記載,高郵強盜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數百里,氣勢猛壯,白天吃喝,夜則為盜。有一天早食時,被一個道人「呼為師父,且拜之」。這裡一個善於幻術,一個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中,有「嗣法弟子從源頓首再拜師父丈室」之語;「錫號帝師」的著名僧人八思巴,當時士人大都稱他為「師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諸僧道盜其親師祖、師父及同師兄弟財者」之說。對於俗人依循僧寺禮儀,稱僧人為「師父」,清初學者藍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禿廝,皆呼師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師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這說明了當時稱僧人為師父的普遍。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且道士之稱受業師,則曰師父:於師前自稱,則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議》卷十三)無論是僧道還是俗人,稱呼自己愛戴的老師為「師父」,於理為然,於情洽切。
「師傅」和「師父」最基本的意義是相通的,這就是指傳授知識或技藝的人。相對於「師傅」而言,「師父」的所指更加寬泛一些,它包含了「師傅」的一切意義。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詞可以混用。如《榖梁傳》中的「師傅」,在《白孔六帖》和《淵鑒類函》中就寫作「師父」。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師傅深懷敬意,師傅的年齡和自己的父親相當,他就完全可以稱呼自己的「師傅」為「師父」。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免費結緣正一平安符 符水 做功德
推薦閱讀:
※修道之人如何盡孝道?
※為什麼魯迅說人們不憎道士,進而提到懂了這個道理就懂了中國大半?
※道在神之上:神靈下降說是對祖師爺的蔑視
※大道廢,仁義出;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陸道長傳奇——茅山九龍道道士的捉鬼經歷(三十七)